自從先秦開始,圓形方孔始終是我國古錢幣的主要樣式,甚至「孔方兄」也成為了金錢的代名詞,不久前有朋友問文瀚樂拍:宣統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皇帝,那宣統通寶就是我國最後的圓形方孔錢了吧?實際上,我國最後由官方製作的圓形方孔錢是民國通寶。
到了清朝末期的時候,很多朋友的印象中,依舊是大量的光緒通寶和順治通寶在流行,實際上到了這個時期,機器製造的銀元和銅元已經逐漸成為主流,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到了宣統年間,宣統通寶在流通領域的地位,實際上已經逐漸被銅元所取代。
到了民國初期,翻砂法鑄造的方孔銅錢已經漸漸退出了市場。原因很簡單:不穩定的政治環境和外來資本的入侵,導致社會上物品因通貨膨脹而價格上漲,銅錢的購買力大幅下降,而且,對於鑄造者來說,一枚銀元可以兌換1000枚銅錢,而與銅錢尺寸相當的銅元,也能兌換10枚銅錢,鑄造銅錢的成本高到離譜,實在不如鑄造銅元或銀元更划算。
儘管如此,普通的一文銅錢仍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計算單位,於是依然有天津、甘肅、雲南等少數省份繼續鑄造圓形方孔錢——民國通寶。
和清朝的銅錢相比,民國通寶的鑄造質量明顯低了不少。比如天津鑄造的民國通寶錢,其實從太平天國開始,天津地區就已經出現了銅料緊張,到了清末民初之際,天津已經無力鑄造銅製的一文銅錢,就算有銅也都優先鑄造更加流行的十文與二十文銅元,因此鑄造一文錢的材料就只能選擇了成本更低的鐵,鑄造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又比如雲南鑄造的民國通寶小平錢,雖然採用了銅作為主要材料,背後用東川兩個字註明出處,但是這種錢的尺寸非常小,只有18毫米,遠遠小於同時期的清朝制錢和銅元,在當時被不少人當作是惡錢對待。
時光荏苒,到了21世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民國通寶的價值,文瀚樂拍看到,目前市場上價格相對清朝和宋朝的銅錢,要高出很多很多。因為民國通寶的整體數量實在太少了,在當時,主流的基本貨幣已經變成了銅元,這種面值更小的制錢,反而無人問津,幾乎沒有流通的空間,鑄造量和存世量都少得可憐,部分優質的民國通寶甚至可以買出幾十萬的高價。
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的一種官方鑄造的方孔銅錢,民國通寶有著其特有的人文價值和歷史意義,自從戰國的秦半兩以來,2000多年的時間裡,最終在民國通寶這裡畫上了完滿的終結。
如果你的身邊也有這種與眾不同的圓形方孔錢,不妨勇敢地秀出來吧。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