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網癮學校成父母「新寄託」:戀愛、性取向有問題,統統送去改造

2021-01-08 壹點靈心理

最近,「戒網癮學校」這個詞重回公眾視野。

在B站,up主 @溫柔JUNZ 發布了一條資料詳實的視頻,揭露了一個埋藏在隱秘角落的可怕真相:

直到現在,全國各地依然有無數戒網癮學校,他們假冒警察,將孩子強行帶走,而孩子的家長知情且默許。

截圖來源:bilibili @溫柔JUNZ

截至現在,這條視頻已收穫超過300萬的觀看量,2萬條評論,在評論區,有網友現身說法,佐證了up主的觀點。

儘管這些戒網癮學校遍布全國各地,但套路卻出奇地相似:學校派人假冒警察,說孩子涉嫌「網絡犯罪」,有的甚至會用到手銬。

網友的評論

就在今年12月,在山東,一名已經成年、曾經獲得多項科技大賽獎項的山東男孩張小乾(化名),因為在性別認知問題上和家長發生分歧,隨後被家長聯繫的戒網癮學校強行帶走,至今失聯。

在被戒網癮學校帶走前,張小乾和父母就已經鬧得很僵。

他甚至已經預感到有事發生,曾交給好友一份報警委託書,以防萬一。在被帶走之後,也偷偷在Q群發消息求助。

然而,儘管朋友們已經報了警,警察也調查過情況,但在張小乾父母的有心庇護之下,警方將事件定性為家庭糾紛,不予立案。

和張小乾同病相憐的還有很多人,明明已經成年,但仍然被父母的控制欲逼得身不由己。

父母一口一句「為了你好」,做出的行為卻在道德和法律的底線來回試探,令人瑟瑟發抖。

雖然名字上是「戒網癮學校」,但被送到那裡的孩子,不一定真的沉迷上網,像上文的張小乾,品學兼優,深受老師和同學歡迎,但因為性取向問題被父母視為「有病」。

有網友透露,有父母因為對女兒交的男友不滿意,將她送到楊永信那裡,對她進行電擊。在女孩終於「乖」了之後,家長帶著她去做了ren流。

網友 @為了有尊嚴的活著 也是網戒中心的初代受害者,曾寫過萬字長文,揭露了網戒中心的黑幕。

在2008年左右,19歲的他高中畢業,開始接觸淘寶店,成了初代的淘寶店主。然而,由於父母不理解,覺得他工作不穩定、不務正業,就將他送到了網戒中心,對他身心造成巨大傷害,至今還沒平復。

家長本應是孩子天然最親近、最信賴的人,但無數家長正以愛的名義,親手將自己的孩子推進火坑。

01 父母的控制欲,能有多麼恐怖

《小歡喜》中,大家應該對英子母親印象深刻。為了令英子隨時置身於監視之下,母親甚至在她的房間裝上玻璃牆。

全身心的付出,全方位的關心和監管,孩子有變得更好麼?

並沒有,在令人窒息的母愛之下,英子只想逃離母親,並不幸得了抑鬱症,一度打算輕生。

而今年大熱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也有類似的設定,外表乖巧、內心黑化的學霸朱朝陽,有著一位極度強勢的母親,大到和父親的關係,小到一塊麵包、一杯牛奶,朱朝陽的所有想法和行動,都在母親的掌控之中。

控制欲強的母親如此,父親也不遑多讓。去年,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熱度很高,其中,焦俊豔和她的父親堪稱典型的中國式父女。

在給父母、孩子、伴侶、自己的重要性排序時,焦俊豔的父親幾乎毫不猶豫,「孩子第一,父母第二」。

我不懷疑這位父親對女兒的愛和關心,但具體的表現方式,卻總讓人感覺有點不是滋味。

比如對女兒的穿著打扮不滿意時,焦俊豔的父親毫不顧忌地吐槽:「穿得跟個淤泥一樣」、「頭髮像雞窩」,隔著節目組有意打圓場的濾鏡,我們都能感受到焦俊豔那快要溢出屏幕的尷尬。

在結婚的問題上,兩人的矛盾顯得更加尖銳了,女兒認為不能強求,哪怕不婚不育,自己開心就好;老父親卻對這種「大逆不道」的觀念非常不滿,甚至表示如果女兒只談戀愛不結婚,自己就把門鎖起來,不讓她出門。

這樣的語氣,我們感覺在這位父親心目中,女兒還是十五六歲的未成年孩子,然而實際上當時焦俊豔已經32歲,早就過了應該被管教的年紀了。

父母對孩子管控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套自洽的邏輯:「為了你好」。

我們經常能聽到自己或別人的父母說這樣的話:「雖然你現在不理解爸爸/媽媽,但以後你就會明白了,這是為了你好,爸媽還能害你不成?」

送孩子去網戒中心、私自改孩子的高考志願、催婚催生、強制孩子分手,在旁人看來都難以接受的事情,許多父母卻能做得理直氣壯,因為他們堅信自己是對的,是為了孩子的未來。

然而,未來會怎麼樣,我們都不知道,但當下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在知乎上,有網友爆料,父母不滿意他填報的志願,便私自改了志願和密碼,導致他精神崩潰,甚至產生輕生念頭。

曾經的北大留美博士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聯繫方式的新聞,就引起了大眾對父母控制欲問題的關注。

家本應是個避風港,但一旦愛被控制和埋怨所取代,孩子的世界風雨飄搖,父母的世界愁雲慘澹,最愛我們的人,註定傷我們最深。

02 父母的控制,竟也是一種依賴

那麼,為什麼有的父母會對孩子產生如此強的控制欲呢?《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母親的一番話,可謂一語道破天機。

在劇中,朱朝陽的母親不滿孩子對父親的維護,回到家後,對著孩子大發脾氣,「我辛辛苦苦把你帶大,你爸爸帶你遊了幾次泳,你就胳膊肘往外拐!」

還直接否定了前夫對孩子的愛,句句戳心,「他要真的在乎你,他就不會和我離婚,就不會拋下我們母子!」

我們都知道,人對伴侶的愛,和對孩子的愛,是兩碼事,即使夫妻離婚,也不應該影響對孩子的關心。但朱朝陽的母親有意煽動孩子對父親的恨意,背後動機只有一個:她恨前夫,就認為孩子也必須恨父親,只有這樣,她的精神才不會孤單。

對於父愛、母愛,我們最常見的評價就是:偉大、無私、不求回報。

但實際上,父母的愛也是求回報的,但這種回報不體現在物質上,而是在精神上。

所有的父母都在孩子身上尋求精神支持,只不過程度不一樣。比較開明的父母,是「你開心,我就開心」,而高精神索求的父母,就是「你必須要讓我開心」。

親子關係中,父母有著天然的強勢地位,當父母以自己的喜惡作為準則時,就很容易忽略孩子的真正想法,認為孩子和自己一致就是對的。傳統觀念中常見的「孝順」、「乖」、「聽話」等對好孩子的定義,背後本質就是服從。

聽話,就是好孩子,不聽話,就是不孝,甚至還拿養育之恩說事,哭訴痛斥孩子是「白眼狼」,沉重的枷鎖令孩子敬而遠之。

這就造成了我們很常見的畸形的親子關係:

在物質上,父母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對孩子千依百順,要星星不給月亮,削弱了孩子的自立能力,養出一大幫媽寶男(女);

但在精神上,又完全反了過來,父母對孩子高度依賴,視孩子為最重要乃至是唯一的寄託,不斷在孩子身上尋求價值認同。一旦孩子不聽話,就宛如天塌下來,各種打罵控制,哭哭啼啼,將溫馨的家鬧得一地雞毛。

導演李安說過:

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附屬品,而是應該可以彼此相愛的。父母真的沒有必要去製造一種階級的關係,過分強調孝道,父母要做的是教會孩子如何去愛。」

誠然,父母應該愛孩子,孩子也應該愛父母,但別忘了,在作為別人的父母或孩子之前,首先作為的,是一個獨立的人。

03 親子關係是共生,不是寄生

有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控制,並不是真的為了愛,而是要在孩子身上找回自己未完成的理想。

自己沒法當老師,就逼孩子當老師;自己嫁不了有錢人,就強迫孩子和窮男友分手;自己以前沒得選,現在總想找回選擇權,但方法不是自我提升,而是剝奪孩子的選擇。

一條支持改孩子志願的評論,收穫3689個

歸根到底,還是因為邊界感的缺失,理所應當覺得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就有權決定他們的一切。

但其實,每個人都需要界限,孩子生下來之後,就不再屬於父母,而是屬於自己。父母只能為孩子鋪平道路,而不能為他選擇走哪條路。

更何況,社會發展太快了,很多我們自以為的「正確」,在孩子身上不一定適用,我們認為的「離經叛道」,說不定是真相,誰知道呢?

2000多年前的古人就告訴過我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父母要是真的為孩子好,就應該引導他們形成獨立的思維和能力,而不是為孩子大操大辦,因為父母再強勢,也改變不了肯定會比孩子先走一步的事實。

因此,如果你是父母,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的第一步,就是降低對孩子的情感依賴。

不要將孩子視為自己唯一的寄託,在為孩子付出的同時,不要忘記自己也是一個完整的人,自己的愛好、需求也應該得到滿足。

這樣,自己不會因為過度付出而對孩子吹毛求疵,孩子也不會被沉重的愛壓得產生愧疚。孩子再靠得住,也比不上自己靠得住,與其和孩子擰巴,還不如自我提升,令自己成為更優秀的那個。

第二步,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也允許孩子有迷茫和犯錯的時候。

費孝通在《生育制度》裡說過:「一個孩子在一小時中所受到的幹涉,一定會超過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會指責的次數。」

在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家長的管教感都是很重的,不但管得事無巨細,還很難接受孩子的絲毫不好,孩子考97分也罵,忘記了做什麼也罵,還動輒男女混合雙打。

之所以崇尚打擊教育,還是因為沒有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覺得既然孩子是「自己的」,就怎麼打罵都行,而且要求越優秀越好,反正不虧。

但其實,子女也有自尊,長期被打擊,只會造成自我認同感降低,無法形成健全的人格。

同樣,挫折、迷茫和犯錯是人生的必經階段,父母永遠無法代孩子體驗,也很難用所謂的「人生經驗」去令孩子信服。

與其一味擔心孩子過得不好,就對孩子強行幹預,還不如給孩子解決困難的信心:只管嘗試自己的人生,哪怕錯了,也可以重來,父母永遠是你的港灣。

最後,永遠別忘了,孩子也是會反抗的。

很多人不惜傷害孩子,也要幹預他們的人生,就是因為覺得這樣做沒有風險。反正孩子又不會反抗,反正孩子無論怎樣都還是要愛父母,因此父母就可以為所欲為。

但其實,並沒有什麼愛是無條件的,孩子會恨父母,也會反抗,只不過會用自己的方式。

比如孩子的自殘行為,很多時候是為了報復父母。

新華網曾報導過一個案例,一名北京女孩明明沒有彈琴的天賦,但母親為了完成年輕時沒完成的鋼琴夢想,逼迫孩子學琴,並且「學不好就挨打」,最終,女孩在母親面前用刀剁下了自己的手指。

哪怕沒那麼極端的,小時候是「乖寶寶」,長大之後和父母矛盾卻越來越深,甚至形同陌路的案例,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

作家龍應臺說過這樣一段著名的話,堪稱親子關係最戳心的註腳: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誠然,讓父母承認最後必須要放手的事實,在情感上是很難的,但精神「斷奶」也是每個人必經的階段。

孩子需要「斷奶」,父母也同樣需要「斷奶」。父母和孩子應該是相互關心、共同提高的共生關係,而不是一方完全寄託和剝奪另一方的寄生關係。

控制很容易,共情比較難,但正是難,才能成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和榜樣,不是嗎?

- THE END -作者:玉成

相關焦點

  • 山東戒網專家楊永信電擊治網癮惹爭議
    最近幾則網帖,把「全國戒網專家」楊永信的治療網癮模式拉到了聚光燈下。他在網癮孩子太陽穴或手指上接通電極,以電流刺激腦部的治療方式引起了極大爭議。 目前,有100多名孩子留在楊永信所在的山東省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網癮戒治中心接受這種治療,不能擅自離開。
  • 豫章書院負責人被捕,「網癮」少年該何去何從?
    廣義上,網癮則是在父母眼中的: 「子女不去學習工作,反而去玩電腦手機,無論時間長短,都是患了網癮」。 認知偏差導致父母與子女間的互不理解,父母強行控制子女網絡時間,只會引發子女逆反心理,甚至加重網癮。
  • 網癮需要電療治?楊永信的網戒中心對孩子們的傷害要牢記
    楊永信是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副院長,臨沂網戒中心主任,本科學歷,學士學位,被稱為「全國戒網癮專家」。1982年7月在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工作,於2006年成立了有他擔任主任的「網戒中心」,2008年因播出的電視紀錄片成為了家長們心目中的救世主,使用電擊「治療」,教育方式是對病人進行精神洗禮,這種一邊電擊加上精神上的「教育」的方法是對孩子的第二次傷害而在前不久,一則消息的發布引發了各國媒體的注意,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遊戲障礙「納入了《國際疾病分類》(ICD-11
  • 楊永信電擊戒網癮為什麼經久不衰,因為他捏準了親情的弱點!
    可有些自制力差的孩子就會在父母不在的時候偷偷打開電腦玩網路遊戲,玩的太入迷的還會深深陷入虛擬世界不能自拔,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麻煩。「網癮」這個詞就是在當時的大環境下火起來的,不知道是當時人們剛接觸新事物比較有新鮮感,還是網路遊戲的確很吸引人,很多孩子深陷其中,患上了網癮。
  • 當年楊永信電擊戒網癮有多狠?小智觀看治療過程,破口大罵畜生!
    「網癮",一詞似乎從網際網路普及中國開始就一直伴隨到現在,而」網癮少年「作為」網癮「的代名詞也一直廣受關注,多少家長為了找到讓孩子戒網癮方法而操碎了心。而在眾多方法中,比較極端而又飽受爭議的恐怕就是楊永信的電擊療法了。前幾日小智直播中觀看治療全過程,竟破口大罵——畜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一起來看看吧!
  • 全國戒網癮專家楊永信:電擊治療網癮是救人不是害人
    全國戒網癮專家楊永信:電擊治療網癮是救人不是害人時間:2016-08-24 11:26   來源:遊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副標題#e# 楊永信突然又出現在了我們的視線當中,原因就是這位用電擊治療網癮少年的專家依舊還在做著老本行。而現在全國戒網癮專家表示電擊戒網癮系救人,沒關門是因為政府支持。
  • CCTV新聞調查網癮之戒—探訪山東臨沂楊永信網戒中心
    [新聞調查]網癮之戒  簡介:不管上網成癮有多嚴重,多麼反抗父母意志德孩子,只要被送進一間治療室 ,出來的時候會立刻向父母道歉認錯。這個模式三年來在山東一家網戒中心 從來沒有失敗過。
  • 楊永信網戒中心不止「治療」未成年人
    2016年廣東衛視《社會縱橫》節目請來了一位接受過楊永信「治療」的當事人,他講述了自己在楊永信網癮中心的親身經歷,我這裡截取部分內容給大家看。先說下這位當事人小秋,他是已經工作了的成年人,因為每天下班玩英雄聯盟,被父母認為有網癮,所以送去了楊永信那裡。
  • 電一最強王者 慘遭楊永信毒手電療戒網癮(圖)
    違反以上任何一點,他們都有可能面臨懲罰。時隔七年,一篇自媒體文章將臨沂第四醫院網絡成癮戒治中心再次捲入輿論風波之中。這篇名為《楊永信,一個惡魔還在逍遙法外》的文章質疑,在2009年被衛生部叫停「電休克治療網癮」後,網戒中心主任楊永信仍在使用電刺激手段「治療」被送進去的網癮少年。風口浪尖上的網戒中心倒顯得相當平靜。這裡依舊窗明几淨,被子疊成大小一致的豆腐塊。
  • "網戒中心"楊永信回應爭議:或將追究法律責任
    在父親看來,兒子的問題非常嚴重,罪魁禍首則是「網癮」。有一天,他和一位補習班老師聊起此事,老師向他推薦了臨沂「網戒中心」。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網戒中心」其他人的身上。22歲的齊青(化名)高中畢業後在工廠上班,他喜歡去網吧玩遊戲。那時候,齊青常常在網吧呆到很晚,以至於有幾次父母都要親自到網吧找他回家。
  • 戒網專家楊永信仍在電擊少年 有人變多疑枕下藏刀
    他們是一群被家長視為「網癮少年」的孩子。「他把自己關在屋裡,天天不上課,有時候甚至不吃飯,肯定在裡面玩遊戲啊。」付楠的父親說,那段時間,自己和付楠「基本上沒辦法交流」,想要「管孩子」就必定會被頂撞。在父親看來,兒子的問題非常嚴重,罪魁禍首則是「網癮」。有一天,他和一位補習班老師聊起此事,老師向他推薦了臨沂「網戒中心」。
  • 山東網戒中心電擊治療探秘:少年稱細胞都在疼
    他們是一群被家長視為「網癮少年」的孩子。「他把自己關在屋裡,天天不上課,有時候甚至不吃飯,肯定在裡面玩遊戲啊。」付楠的父親說,那段時間,自己和付楠「基本上沒辦法交流」,想要「管孩子」就必定會被頂撞。在父親看來,兒子的問題非常嚴重,罪魁禍首則是「網癮」。有一天,他和一位補習班老師聊起此事,老師向他推薦了臨沂「網戒中心」。
  • 一個網戒中心的生態系統
    我沒有網癮!」少女說。     「那好,再來一下。」楊永信又點了一下,少女顫抖了一下,可她咬緊牙關,不說難受。楊永信在兩個太陽穴上同時點了一下,少女受不了了,叫起來:「我難受,我難受,醫生,你用的什麼東西,我的腦袋為什麼這麼難受?」     「不是儀器的問題,是你有網癮,有網癮就難受。」楊永信開始心理引導,「告訴我,你叫什麼名字?」
  • 電擊治網癮生不如死:電流擊太陽穴 皮膚被燒焦
    近日衛生部緊急叫停「電擊療法」後,以「電擊治療網癮」聞名的楊永信網戒中心如今已成眾矢之的。本報記者在幾天內連續撥打該中心電話,但已經無人接聽。  電流擊向太陽穴  據統計,目前中國3.38億網民中,青少年網民就有1.6億以上,而且存在不同程度網癮的佔10%。
  • 女孩電擊治療網癮:被7人摁住銀針穿虎口通電
    楊永信還稱,幫孩子戒除網癮只是手段,網戒中心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家長打造「精品」孩子。也正是這一點讓眾多家長趨之若鶩。  離開網戒中心多年,王欣早已開啟新的生活,但在網戒所的噩夢讓他和父母產生了深深的隔閡,「我再也不能百分百地相信父母了。」
  • 《方舟》電鰻:來戒網癮嗎少年?
    更重要的是,在戒網癮上他倆都頗有建樹——讓重度網癮的小編一下午沒心情開電腦,這是楊教授都不曾做到的事電鰻電鰻是一種神奇的生物,在現實中,它分布於南美亞馬遜流域的蓋亞那地區。戒網癮的一把好手小編深知電鰻的恐怖,所以哪怕騎著滄龍,遠遠見到,也要繞著走。可是,當我試圖抓一隻電鰻時候,悲劇就開始了。電鰻是需要和平馴服的,我一看就非常頭大,就這不講理的傢伙你讓我去靠近餵食?於是我研究了很久,做了一下攻略及嘗試:第一次,我裸體去嘗試了一下,電翻。意料之中。
  • 豫章書院負責人獲刑,但治療網癮,多少家長仍在指望「楊永信們」
    比豫章書院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是臨沂四院的網戒中心。「楊永信」這3個字,至今仍令很多人不寒而慄。楊永信曾經光環加身,不但是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副院長,還是「全國戒網癮專家」,享受2008年度的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也就是說,對比社會人士吳軍豹,楊永信是「根正苗紅」、科班出身的精神科醫生,他的網戒中心是有資質的醫療機構,在老百姓心目中代表著醫學權威。
  • 「磁暴步兵楊永信」與他的86條:包你承認有網癮
    關於網癮是不是一種可以、或者需要戒除的精神疾病在當代的醫學界存在很大爭議,不過這並不妨礙臨沂市網戒中心藉此大發橫財。為了讓自己患有「網癮」的孩子能夠「治癒」,有許多病急亂投醫的家長把孩子送上了楊永信的治療床,在那裡,在一群壯漢的保護下,網癮戒除中心那勇敢的主任楊永信會問你許多個問題,只要你的答案與他的預期不符,「患者」就會立刻感受到物理學的強大力量。
  • 熊玲:網癮的心理動力學分析
    可說,網癮是科技的代名詞,是文明的副產品。 網癮對青少年心身健康的影響,已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值得深思的是,網路遊戲為何會迷倒那麼多青少年,且多是獨生子女中的男孩?這是我們的教育不力,還是父母的教養無方,還是獨生子女本身的問題? 或許,研究成癮的專家,會總結出一系列形成網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