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一最強王者 慘遭楊永信毒手電療戒網癮(圖)

2021-01-20 蠶豆網

一名護士走過網戒中心的走廊。牆上貼著宣傳照片:告別悲傷,重拾歡樂。

「起立!」

一百三十多人齊刷刷地站起來。

「告別網癮!重塑自我!打造完美!」一個人帶頭喊起了口號,每句最後一個字都念成第二聲。

一百三十多個聲音整齊且語調一致地重複了三句口號。

「請坐!」

一百三十多人又齊刷刷地坐了下去。

背挺得筆直,坐在椅子的三分之一處,雙手放在膝蓋上,目不斜視,面無表情。違反以上任何一點,他們都有可能面臨懲罰。

時隔七年,一篇自媒體文章將臨沂第四醫院網絡成癮戒治中心再次捲入輿論風波之中。這篇名為《楊永信,一個惡魔還在逍遙法外》的文章質疑,在2009年被衛生部叫停「電休克治療網癮」後,網戒中心主任楊永信仍在使用電刺激手段「治療」被送進去的網癮少年。

風口浪尖上的網戒中心倒顯得相當平靜。這裡依舊窗明几淨,被子疊成大小一致的豆腐塊。盟友們依舊整齊地坐在點評教室裡,對面坐著父母。他們將會在這裡接受心靈洗滌,孝道培養,必須悔悟人生,痛改前非,可能會和父母抱頭痛哭,然後全家跪下感謝楊永信和中心的大恩大德。

罵名洶湧而來,中心裡的家長們覺得憤怒,無法理解。他們不能接受網上對於「家長愚蠢」的指責,並認為網戒中心是拯救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而網民們無法理解他們的痛苦。

在家長們的描述中,送孩子來此的父母並非全部都是沒有文化的底層人,有老闆,公務員,醫生,甚至有大學教授。「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我們家長又不是傻。」按照中心的收費標準,每月的住院費是6000元左右,這不包括吃飯的費用,父母中必須有人全天陪護子女。

發酵的輿論只改變了家長們對媒體的態度——他們在網戒中心樓下巡邏,警惕來訪的陌生人,並對表露身份的記者拍照錄像。一家上海媒體的兩位記者曾扮作家長採訪,再次來訪時,她們在走廊裡被認了出來。一位母親跟在身後大喊:「她們說謊!我們不相信說謊的人!」

病房

阿明個頭很高,瘦,偷偷從家裡溜出來接受採訪的那天,中國戰隊Wings Gaming在西雅圖拿下了DOTA2國際邀請賽的冠軍。

他說自己在《英雄聯盟》裡段位曾是電信一區最強王者,這讓他有足夠的自信去打職業電競。這個決定在家裡遭到了巨大的反對,父母將之視為「騙人的」邪路。雖然早在2003年,國家體育局就把職業電競列為第99個體育項目。

反抗的代價是失去自由。父母找了兩個親戚,說帶他去旅遊,從南方到山東,一車直接開進了臨沂四院的網戒中心。

這是一個封閉式的住院部。緊挨著四院的白色大樓裡,網戒中心佔據著二、三兩層。搭乘電梯無法直達,你需要通過一扇樓梯間鐵門,得到看守的家長允許後,再通過一道鐵柵門,才能進入網戒中心住院部的走廊裡。

每扇窗戶都安裝了金屬防盜窗。在另一個樓梯間,一張繩索結成的大網封鎖了二樓通往一樓的路。即便如此,也依舊有出逃的人。兩位離院盟友說,曾經有人打爛了三樓男廁的防盜窗,縱身跳到二樓的平臺上,被外面接應的人帶走了。

除了集體出遊,入院後唯一的外出機會是去隔壁四院大樓裡體檢。一位在四院工作的保潔人員曾見到網戒中心帶人過來做B超,他被夾在中間,雙手與兩旁的陪護人員綁在一起。

這裡不僅接收網癮少年。在正式的對外宣傳中,這家中心除了叫「網絡成癮戒治中心」,還掛上了「青少年危險行為幹預中心」,「性格缺陷矯治中心」和「問題家庭診療中心」的名頭。

據其官網介紹,網戒中心接收的範圍為「痴迷網絡、逃學厭學、離家出走、撒謊叛逆、漠視親情、仇視父母、結交損友、打架鬥毆、偷摸搶騙、早戀同居、遊手好閒、享樂縱慾、自卑孤獨、自暴自棄……,讓家長頭痛,讓老師頭痛,讓社會頭痛的』問題孩子』。同時也能很好地治療因性格缺陷或其它原因引起的嚴重偏離正常生活軌道的40歲以下成年人,他們入院後都稱為盟友。」接收年齡為「10歲以上任何年齡段」。

成年人同樣可以被送進來,只要他們父母同意。一位30歲的前盟友回院做分享說,他曾經在外吃喝嫖賭,沾染了毒癮,把妻子趕出了家門。在戒毒所待了四個多月後,他被父親接了出來,直接送到了網戒中心。他承認自己曾經怨過父親,在即將出院的時候又把自己強行送進了這裡,但他宣稱自己在這裡洗滌了心靈的汙濁,靠正能量壓制了毒癮,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13號室內,一名記者嘗試了「低頻脈衝治療」,手指肌肉不受控制地縮了起來。

「治療」

每個新人都要進13號室。即便2009年之後,儀器換成了「低頻電子脈衝治療儀」,這個房間依舊擁有讓新人閉嘴聽話的魔力。

13號室不大,不到二十平米,有兩道門,兩層窗戶,陳設簡單,一張藍色小床,兩把椅子,靠窗的柜子上擺放著儀器。楊永信不喜歡「電擊」這個叫法,他總是糾正說,這是「低頻脈衝治療」。盟友們只能用「治療」指代13號室裡發生的一切。

入院第一晚,阿明住在一間專門病房裡,三樓4號小室,睡著他們一家,還有三名班委和一名接待。他哭了一夜,想跟父親說話,父親拒絕回應他的恐懼,只重複著一句話:「既來之,則安之。既安之,則改之。」

「那一個晚上,我特別恐懼,感覺世界都塌下來了。」阿明說。後來他才知道,整晚的一切都被班委記錄下來,如果他提到「想離開」,或者情緒激動,這些都會被匯報上去,他也會被再次送入13號室。

與阿明同年入院的張楠,同樣屈服在13號室裡。他在家裡看電視,父親帶著幾個人把他按在床上,打了鎮定劑,塞進車裡,送進了網戒中心。從13號室裡出來,這個法律意義上已經成年的男孩告訴母親,他要離開這裡。話音剛落,幾個大漢又把他抬進了進去,他還沒來得及說清楚裡面發生的一切。

關於「治療」的疼痛,總是有兩種完全對立的說法。

「生不如死,很痛苦。」阿明說:「如果在做的時候可以選擇死,那一定是選擇死。手不能控制得扭曲,像蛋卷一樣。」

比電手更痛苦的是電擊頭部:「腦袋裡嗡嗡的,嘴裡根本發不出聲音。」在這個安靜,封閉的13號室裡,「接待」們需要按住接受被「治療」者的手、腳,用紙巾捂住他的嘴。遇到反抗激烈的新人,七、八個「接待」還會把他抬進13號室,這被稱為「起飛」。

一位曾任家委的父親對孩子的改變很滿意。他說,孩子在日記裡寫道,「治療沒有拔牙疼」。他承認自己沒有親眼見過兒子做「治療」。

楊永信對此的解釋是,每個人有個體差異,承受能力不同,「就像打針,大部分人打完了沒事,有人就會暈針。」他說自己腰不好,也會用這些儀器刺激腰上的穴位。

一位山東的記者嘗試了一次,虎口消毒後,前後紮下兩根細長的針,兩根導線將針和儀器連接在一起,儀器通電後,手指肌肉不自然地扭曲收縮起來。他描述被電的感受:「麻,不太疼。」包括阿明、張楠在內的四位前盟友對此表示質疑,他們稱自己做「治療」時,一隻手上的導線至少是四根。

「不能」與「必須」

中心裡的日子固定且有規律,像是住著130個走時完全一致的鐘表。

阿明必須每天早晨6點起床,15分鐘內洗漱完畢,疊好被子。在經過慢跑、伏地挺身、踢腿等軍訓內容後,必須在早餐後集合吃藥。有人會來檢查,讓他們張嘴,抬舌頭,晃腦袋,而後是五到十分鐘軍姿——這是為了防止他們偷偷把藥吐掉。

打掃衛生後是去大教室上點評課。點評課通常從唱歌開始——曲目是《網夢醒來》、《愛的力量》、《跪羊圖》、《父親》、《母親》、《天亮了》和改了歌詞的《常回家看看》。這裡要背《三字經》和《弟子規》。

唱歌和背誦會有人抽查,你必須在規定時間內記住。阿明花了一個月,學會了這些歌曲。

你必須要寫日記,這種日記被稱為「晾曬」,它的內容將會呈現在點評課上,無論是否涉及到個人隱私。點評課後,被記錄在《心理導入本》上的盟友就要去13號室,接受「治療」。

家長會在這裡24小時陪護著(除了13號室),他們會一起吃飯上課,看著他們訓練,甚至給盟友們上英語和語文課。

與之對應的是龐雜詳細的規定,比如地上不能超過三根以上的頭髮,不能在規定時間之外進入小室,不能大笑,不能交往過密,不能對異性盟友產生好感,不能互傳紙條,不能在點評課上睡覺,不能唱任何流行歌曲…

舉手必須五指併攏,手臂貼著耳朵筆直向上,寫字必須一筆一畫,點評課筆記必須記滿兩頁,課上集體唱歌必須大聲,特餐(青菜豆腐)必須認真吃完。。。

這些規定被歸納進「心態」、「衛生」、「職責」、「亢奮」、「興奮」、「坐姿」、「寫姿」、「筆跡」、「睡覺」、「無聊」、「被子」等類別中,每個類別對應不同的「圈」數。如果你觸犯太多,將會被定為「典型」,進入《導入本》名單裡。

一位前盟友提供了一本從2014年8月21日啟用的《心理導入本》,上面記錄著60堂點評課後做「治療」的盟友名單。「治療」的原因五花八門——軍訓典型,日記課典型,興奮典型,出逃嫌疑,自創風格,鎖門,狡辯,不聽家長話,經常一個人上廁所,吃規定外食物,工作職責不到位,吃特餐不認真,廁所內說話欠考慮,ZDQH(重點強化)等;而讓他們做「治療」的命令發起者,有「楊叔點名」,「邱哥點名」,「雲姐點名」,「家長建議」,「班長建議」,「開門就進」(即如果當天有他人要做「治療」,此人也需要做「治療」),「三次激勵」(激勵,即前一天統計出圈最多的幾個人,超過三次就需要做「治療」)等。

在《導入本》中,一個叫做「熊震」的名字出現了58次,這意味著60天內,他幾乎每天都要去13號室接受「治療」。同屆的盟友稱,熊震曾在某財經大學就讀,且早已成年。

網癮、酗酒、吸毒、打架、抑鬱症、暴食症、自閉症、談戀愛、成績下降、無所事事、想打職業電競、不滿意母親選的專業,一切不符合父母期待的孩子(無論是否成年),在經過以上流程後,會被修剪掉一切稜角,變得一樣的乖順,一樣的正能量滿滿。

一位前盟友提供的《心理導入本》,記錄了做「治療」的名單,原因五花八門。

沒有秘密

任何人在這裡都沒有秘密。

日記上任何內容都有可能在點評課上公布。為了安全,你可以寫的是「對點評課的感悟,對楊叔的感激,對父母的愧疚」。只有還抱有「隱私觀念」的新人,才會在日記裡寫「我好害怕」,「這裡是邪教」,「我想回家」。

老盟友很少會告訴新人這些,阿明說,被「治療」多了,你也就知道了,「久病成良醫」。

這裡鼓勵互相「舉報」。楊永信不同意「舉報」這樣的說法,他更願意稱之為「情況反饋」和「問題反饋」。「問題反饋」帶來的好處是可見的——盟友可以減圈,獲取信任;家長認為上報問題會讓子女改變得更快,更符合要求,他們甚至有時會建議讓子女做一次「治療」。被舉報者則面臨「加圈」的懲罰,對盟友而言,圈數太多就會做「治療」;而對於家長,一個圈就等於10元錢。

阿明曾被母親上報過,於是他上報母親「在點評課上翹腿」作為報復。母親被罰了錢,阿明也減了圈。但在之後幾天,母親開始找碴,批評他「被子疊得越來越差」,「心態浮躁」。

發展友誼也需要小心翼翼,不僅僅因為中心不允許「交往過密」。有人曾與四個盟友商量過出逃,計劃最終沒有實行,其中一人把他們上報了,「然後我們就完蛋了。」

傳紙條也會成為風險極大的事——幫忙的中間人可能會上報,收到紙條的人同樣也可能上報。除了接受「治療」,紙條的內容也會在點評課上當眾宣讀。

張楠經歷過一次「紙條事件」,好友將責任推在他身上,他沉默地去了13號室,並得出「所有人都不能相信」的結論:「誰知道他們會不會出賣你換取利益。你只能相信自己,靠自己演得好,爭取早點出來。」

班委

在網戒中心的權力架構中,中心主任之下是「同盟班委」和「家長委員會」。作為「四位一體」特色管理模式中的一部分,同盟班委在盟友中擁有巨大的權威,他們可以給盟友「加圈」,而位於最高級別的班長,甚至可以決定誰去做「治療」。

班長是統領整個班委的負責人,任期一般為2個月,由年齡超過30歲,行為舉止符合中心規定的盟友擔任,並且需要經過點評師同意。

班長之下是兩層樓的樓長。他們主管著二樓和三樓的盟友事務,相當於樓層裡的「班長」。

與之級別平行的是「五總」,即總紀體,總學思,總安全,總話筒,總衛生。總紀體位於「五總」之首,管理一切紀律方面的事務,有時會兼任三樓樓長,最有可能升任班長。

總學思主管思品工作,主管盟友們的思想動態,有時會兼任二樓樓長。

總安全負責安全事務,會接待新盟友,確保盟友接受「治療」,防止盟友衝動,負責13號室紀律。總安全掌管《心理導入本》,每一個將要接受「治療」的盟友都會登記在冊。

總話筒主管大點評課上的所有話筒員。一般個子高,體型瘦的人會被挑出擔任話筒員,在點評課上負責傳遞話筒。

總衛生負責一切衛生相關事務,比如衛生檢查。

每層樓裡又會複製這套權力體系,有樓層的紀體、學思、安全、衛生,直到最小的單位——思品小組和衛生小組,他們負責接收上層命令,分配給盟友執行。

班委並非可以完全逃脫懲罰。一位姓王的女孩在廣播室裡找到一把小刀,半夜割腕自殺,被送往醫院包紮,包括班委在內的15人對此事件負有連帶責任,點評課後被點名去13號室做「治療」。

權力是明晃晃的。周圍的人不會再直呼你的名字,而是以官職代稱;你可以享受到不著痕跡的巴結——幾個水果,或者是些奉承話;你甚至可以暗示你的下屬,在衛生檢查時對自己的小室網開一面。

「高高在上,就是官,把別人掌控在自己手中。我很反感。」張楠說。他曾經擔任過總話筒,所有話筒員在點評課上給盟友們加的圈,最後都會匯集到他手裡,在呈報上去之前,他可以增,也可以減。「出院之後算個屁啊,也就在精神病院裡威風威風。」

班委之間會勾心鬥角,巴結,陷害,官官相護,一切在現實官場上能見到的醜惡事情,這裡都在上演。「比如衛生小組給思品小組的人加了圈,對方就會搜集問題寫成材料匯報上去。或者暗箱操作,今天你給我減圈,明天我給你減圈。為了自己不去做』治療』,什麼事都做的出來。」

張楠不覺得班委之間的互相妥協是一種「友誼」,「只是不願做』治療』的利益把我們暫時圈在了一起。」

別動隊

阿明又被抓回去了,那是暑假的第一天。父母帶著一個壯漢,把他從10樓帶下後,強行塞進了一輛麵包車。他的雙手越過頭頂被綁在車後座上,嘴裡塞了東西。他知道自己又要回臨沂,接受「再偏」的治療過程。他將會戴著黑色的名牌,在點評課上悔悟自己出院後沒有戰勝心中的惡魔。

在盟友們口中,由「熱心家長」組成的別動隊是令人恐懼的存在。只要經得父母同意,他們就會迅速把人抓回臨沂,無論你在中國的哪個角落。阿明聽父母說,與他同屆的一個黃姓女孩從江蘇逃去了西藏,但還是被帶回了網戒中心。在2009年的媒體報導中,一位劉姓盟友也是被三名強壯的家長放倒,塞進了麵包車,而他的父母當時就在樓梯旁看著。

車開到了臨沂。他們在一家小賓館裡稍作休息,父母和那個陌生壯漢聊了一會後就睡著了。阿明打開二樓房間的窗戶,跳了下去。他還穿著中心裡統一的迷彩服,坐上了去車站的公交車。

從臨沂到青島,再到北京,阿明輾轉逃了十天。他最終和父母達成了妥協,他會老實聽話,開學後回學校上課準備出國;父母也放棄將他帶回去「治療」的想法。

張楠出院後曾經兩次離家出走,他不敢回家,害怕家裡藏著壯漢會隨時把他捆回臨沂。他只能向權威更高的爺爺求助,卻仍然心有餘悸:「畢竟他們是老人,如果他們也被洗腦了呢?」

這種震懾如此有效,使出院的盟友們也會在很長時間內,繼續保持符合規定的樣子——積極向上,聽話,舉止規範,不打遊戲不上網。

如果只以「眼見為實」為邏輯,家長們似乎有充分的理由對中心百般維護:他們24小時陪護在孩子身邊(除了13號室);這裡沒有軍訓學校的暴力毆打,還會學習國學;一直桀驁不馴的孩子在數月之內變得乖順聽話,舉止規範;點評師會教導孩子遵守孝道,也會指出父母的錯處;孩子會與他們抱頭痛哭,痛改前非,更不用提時常回院做分享的「成功案例」——他們以前曾是網癮少年,癮君子,混混,在網戒中心「治療」後,開始認真學習,努力工作,「符合社會主流」。

但在確認再也不會回院後,那些孩子宣布返院分享的一切都只是「表演」。

(責任編輯:夏進)

相關焦點

  • 山東戒網專家楊永信電擊治網癮惹爭議
    最近幾則網帖,把「全國戒網專家」楊永信的治療網癮模式拉到了聚光燈下。他在網癮孩子太陽穴或手指上接通電極,以電流刺激腦部的治療方式引起了極大爭議。 目前,有100多名孩子留在楊永信所在的山東省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網癮戒治中心接受這種治療,不能擅自離開。
  • 楊永信電擊戒網癮為什麼經久不衰,因為他捏準了親情的弱點!
    01你有什麼病我賣什麼藥,本著跟隨時代潮流的原則,楊永信帶著他的醫療小隊殺入了「戰場」,意在幫助無知少年擺脫網癮困苦!2006年,只有本科學歷的楊永信在臨沂市成立了第四人民醫院網絡成癮戒治中心,目標人群就是那些深陷網癮的少年。
  • 全國戒網癮專家楊永信:電擊治療網癮是救人不是害人
    全國戒網癮專家楊永信:電擊治療網癮是救人不是害人時間:2016-08-24 11:26   來源:遊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副標題#e# 楊永信突然又出現在了我們的視線當中,原因就是這位用電擊治療網癮少年的專家依舊還在做著老本行。而現在全國戒網癮專家表示電擊戒網癮系救人,沒關門是因為政府支持。
  • 網癮需要電療治?楊永信的網戒中心對孩子們的傷害要牢記
    楊永信是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副院長,臨沂網戒中心主任,本科學歷,學士學位,被稱為「全國戒網癮專家」。1982年7月在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工作,於2006年成立了有他擔任主任的「網戒中心」,2008年因播出的電視紀錄片成為了家長們心目中的救世主,使用電擊「治療」,教育方式是對病人進行精神洗禮,這種一邊電擊加上精神上的「教育」的方法是對孩子的第二次傷害而在前不久,一則消息的發布引發了各國媒體的注意,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遊戲障礙「納入了《國際疾病分類》(ICD-11
  • 革命性電療方法誕生:比楊永信高明多了
    此前關於臨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科醫生楊永信採用電療方式治療青少年網癮的報導在網上引起熱議,人們大多譴責電療是一種非人道的殘酷治療手段,而楊永信也因此被冠上了「磁爆步兵」的綽號。電療治網癮雖然有諸多不妥,但從理論和學術角度來看,電療確實是一種可以用於臨床的治療方式。
  • 「磁暴步兵楊永信」與他的86條:包你承認有網癮
    關於網癮是不是一種可以、或者需要戒除的精神疾病在當代的醫學界存在很大爭議,不過這並不妨礙臨沂市網戒中心藉此大發橫財。為了讓自己患有「網癮」的孩子能夠「治癒」,有許多病急亂投醫的家長把孩子送上了楊永信的治療床,在那裡,在一群壯漢的保護下,網癮戒除中心那勇敢的主任楊永信會問你許多個問題,只要你的答案與他的預期不符,「患者」就會立刻感受到物理學的強大力量。
  • 101女孩要被電療治網癮?虎牙出了大殺招 網友:難道請了楊永信?
    天命圈》就邀請了這樣兩位101女孩中的"網癮少女",錄製了這檔吃雞直播節目。在前兩期收穫好評如潮後,第三期也將準時在周末上線,在7月15日晚上八點上線,屆時大家可以在虎牙TV的節目直播間收看節目直播。根據之前的預告,這期節目中將會有全新升級的懲罰模式——電療按摩椅。
  • 戒網專家楊永信仍在電擊少年 有人變多疑枕下藏刀
    受訪者供圖車子開了四五個小時後停下來。下車後,付楠看到一棟五六層高的白色建築物,隨後,他被兩個工作人員領進一間教室大小的屋子,裡面坐著約20個與付楠年齡差不多的「穿迷彩服的人」。他們是一群被家長視為「網癮少年」的孩子。「他把自己關在屋裡,天天不上課,有時候甚至不吃飯,肯定在裡面玩遊戲啊。」
  • 要求停止楊永信電擊治網癮 公開信被衛計委轉回臨沂
    一個多月前,他向國家衛計委反映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網癮戒治中心(下簡稱「臨沂網戒中心」)及其責任人楊永信,至今仍存在療法不規範甚至濫用藥物涉嫌犯罪問題,希望有關部門徹查。而山東省衛計委答覆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規定,該來信轉臨沂市衛計委處理。
  • 當年楊永信電擊戒網癮有多狠?小智觀看治療過程,破口大罵畜生!
    「網癮",一詞似乎從網際網路普及中國開始就一直伴隨到現在,而」網癮少年「作為」網癮「的代名詞也一直廣受關注,多少家長為了找到讓孩子戒網癮方法而操碎了心。而在眾多方法中,比較極端而又飽受爭議的恐怕就是楊永信的電擊療法了。前幾日小智直播中觀看治療全過程,竟破口大罵——畜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一起來看看吧!
  • "網戒中心"楊永信回應爭議:或將追究法律責任
    制度接下來的幾個月裡,付楠慢慢熟悉了「網戒中心」的生活。據公開資料及付楠描述,「戒網中心」裡的人被稱為「盟友」,接受「準軍事化管理」:每天六點起床跑操,吃過早飯後,他們要開始一上午的「課程」。除星期日外,楊永信都會到現場,和「網戒中心」的「點評師」一起給「盟友」上課。
  • 揭秘楊永信網癮治療中心:女孩被7人摁住銀針穿虎口通電
    一位毀譽參半的醫者,一項頗具爭議的療法,一個吸金無數的產業,一群接受電擊治療的「網癮」少年……近日,一條名為《楊永信,一個惡魔還在逍遙法外》的朋友圈文章讓楊永信和他的網戒中心再次走進公眾視線。
  • 一個網戒中心的生態系統
    以上內容摘編自公開出版物《戰網魔》一書,描寫的是「戒網專家」楊永信在演示他的「行為矯正治療」。這本書和同名紀錄片光碟是楊送給記者的紀念品。    書中這個叫「武旭影」的女孩,在接受電擊之後,被收繳了手機、錢包、鑰匙等一切會造成危險的東西,不允許私自與外界聯繫,她在父母的全程陪同下,完成了4個月的戒網癮治療。
  • 十年了,電擊惡魔楊永信回來了?
    而這短短50秒視頻裡的慘叫,一時間引起了近8W網友的轉發。也使得「戒網癮」這個詞彙重回了大眾的視線。視頻發布兩日後,臨沂市衛計委稱,2016年網戒中心就已關停。而視頻中小孩的哭聲,實際上是8歲精神發育遲緩患兒的聲音。
  • 「楊永信」電暈鹿晗,「雷電法王」當年有多囂張
    鹿晗主演的電視劇《穿越火線》,有電競選手被父母送到「楊教授」那裡電擊治療網癮的橋段,這讓許多人想起了被楊永信支配的恐懼。當年,臨沂第四人民醫院網絡成癮戒治中心的「13號室」,就是臭名昭著的電擊治療場所。幾千個孩子被父母送進這裡,電到昏厥,直到「承認錯誤」。
  • 戒網中心關門,但楊永信還在坐診!網友: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
    ↑↑《第五人格》官方微博的配圖來看看網友們如何嗶嗶:@我不是彭彭:誰讓鬥魚虎牙都是騰訊的親兒子呢……@拓海電:第二個要嗶嗶的是楊永信。楊叫獸的大名想必不用嗶嗶君多說。後來當地衛生委工作人員表示,楊永信的戒網中心是在2016年就已經關閉的。
  • 楊永信還"不死"?該被電的是社會還是他
    提起「楊叔叔」楊永信,絕大多數80、90後精神都會為之一振,筆者這個年紀的小夥伴們基本都知道「楊叔叔」這麼一號人物。楊永信有「楊叔叔」、「楊教授」等稱號,然而他出名卻不是因為「叔叔」的寬厚仁慈,也不是因為「教授」的博學多才,而是因為他那令人聞風喪膽電擊治療網癮的「技能」。
  • 楊永信靠電人發了 SCI 和近百篇核心期刊?
    很少有中國網民,不知道楊永信這個名字的。他因為獨創的「電擊治療網絡成癮」被全國人民所熟知。又因為這一治療引發的爭端在這兩年淡出公眾視野。然而你是否知道 ?除了精神科醫生外,楊永信還是一名碩果纍纍的科研工作者。
  • 楊永信電擊療法被叫停 網上一片歡呼聲
    …… 山東省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業務副院長崔義才接受財經網採訪時說,在媒體質疑電刺激療法時,該院就停止了這一療法。但崔義才未透露楊永信和醫院是否受到了處罰。該院至今還在接收戒網者治療。 一電成名 山東省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的精神病科大夫楊永信認為,網癮患者存在的問題並不僅僅是網癮自身,還包括認知偏差和性格缺陷。
  • 楊永信,誰給了你電擊孩子的權利?
    2006 年 1 月,楊永信在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成立了網絡成癮戒治中心,提出採用電擊可以戒除孩子網癮的說法。2008 年 7 月,中央電視臺製作的《戰網魔》,將楊永信推上了一些家長心中的神壇。成千上萬「拿管教孩子沒辦法」的家長,或哄騙或強迫地把孩子送到楊永信那裡,期望孩子戒除網癮、變得聽話服管。2009 年 6 月,世界頂尖學術雜誌《Science》,發布了楊永信不顧本人抗議、持續電擊「患者」的事件,並用了「最惡名昭著 the most infamous」一詞,來描述楊永信的電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