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進入教育領域 能為學生提供自適應學習產品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人工智慧這陣風,吹動教育這池水

  本報記者 張蓋倫

  教育公司正在成立人工智慧實驗室。

  春節前夕,好未來與清華大學聯合舉辦了首屆AI訓練營,面向全球大三以上、有編程基礎的大學生開放申請。訓練營吸引了1700多名學生報名。

  好未來AI Lab負責人楊松帆做人工智慧出身,是教育界的新人。人工智慧在很多行業都有應用,而他覺得,教育是人工智慧應該而且可以大展身手的新領域。「人工智慧的最大價值是提高人效。」他認為,當更好的教育資源能提供給教育的接受者,他們便能更好地生活,為社會提供更大價值。

  不僅是教育公司嗅到了人工智慧的機會。學生、學校和政府部門,都在感受或者展望人工智慧對教育這一古老行當的改造。

  量身定製一名老師

  在瑞典留學的張雅蘭習慣了每天在英語流利說APP上打卡,再把截圖發到朋友圈。

  她成了這款軟體的「志願安利員」。「今天學了兩個課時,效率很高,加油加油!」「堅持50天了,我直觀的感受是我聽力好些了。」甚至到巴塞隆納旅遊時,她還惦記著得學習打卡。

  吸引她的,是APP內的人工智慧老師。

  英語流利說CEO王翌介紹,他們自主研發了英語口語識別評測技術,通過智能算法,深度分析學員學習行為與學習數據,使得課程內容能夠有針對性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根據APP的百人內測結果,在AI老師的幫助下,經過兩個月學習,60%的志願者至少提升了一個歐洲語言學習統一標準等級。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提高一個等級所需時間為六個月。

  軟體的優勢在於,他們有數據。過去五年裡,有大量用戶用這一軟體練習口語,為團隊打造中式英語語音識別引擎貢獻力量。

  人工智慧老師有啥特點?王翌打了個比方:人工智慧老師吃的是電,擠出來的是知識。

  「而且,長久以來教育這個行業的基本矛盾,就是持續增長的個性化需求和日益稀缺的師資之間的矛盾。」王翌說。

  乂學教育首席科學家崔煒有同感。他表示,優質老師一是難找,二是一對一上課價格昂貴,三是難以複製和批量生產。

  人工智慧能做的,是提供自適應學習產品。

  在本質上,它是在模擬一個優秀老師,給每個學生個性化學習體驗,幫助他們提升學習效率。崔煒表示,利用人工智慧,可以做到精準的知識狀態檢測,為學生形成學習內容畫像,並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內容推薦。

  「教育的未來基本上可以被個性化、高效率這兩個詞概括。」王翌總結。

  打造一座智慧校園

  在線教育企業嘗試用人工智慧解決教師問題這一痛點,而人工智慧企業科大訊飛則選擇了另外一條路——走進公立學校,打造智慧課堂和智慧校園。

  人工智慧技術應該給教育帶來怎樣的價值?

  首先,它可以對數據採集的手段進行變革。大量的「教」和「學」的過程化數據都以視頻、音頻等方式存在,但此時,它們還不是有價值的數據。科大訊飛教育事業群副總裁王卓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可以把音頻內容轉成文字,把手寫內容轉成電子版,進行了轉化之後,可以繼續對課堂教學場景進行分析。

  其次,它還能為學校管理決策提供大數據,讓校方的決策能夠更加有的放矢。

  「人工智慧要在教育領域應用,一定要深入一線的『教、學、考、管』環節。」王卓坦言,人工智慧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技術和產品人員必須要到一線去了解教育的這些環節,才能將技術與教育的應用場景結合起來。而且,要讓技術真正發揮作用,人工智慧就需要在常態應用中收集數據——比如課堂教學、課堂學習和家庭作業等環節都應在數據採集之列。「不過這些對供應商的服務能力和資金能力都提出很高要求。」王卓說。

  在王卓看來,學校是數據採集的主戰場。科大訊飛的系統已經進入了一萬多所學校,每個學校都配有相關的硬體、軟體和到校服務團隊。為了教育市場,這些費用全部由公司承擔。

  不過,有錢也不能任性。畢竟,學校也要掂量掂量,公司是否值得信任,能否對它開放自己的教學數據。「學校不一定認你啊。在起步階段時,我們的路也走得很艱辛。」王卓說。

  百度也在和學校、教師進行合作。他們選擇了三個方向來做服務:教育知識圖譜、教育用戶畫像和教育數據智能。

  一位哈爾濱虹橋中學七年級語文老師在使用百度教育大腦,這個人工智慧助手知道他用什麼版本的教材,教到哪一章節,還幫他有機組織內容,從教案、習題、講課稿到學案各個方面進行系統化梳理。

  試圖將人工智慧引入教育的公司們都表示,他們期待各方合作。要撬動教育,不是一家或者幾家公司能夠實現的目標。「我們希望連接不同的教育從業者,連接科研機構、大公司和創業公司裡的高精尖人才,讓人工智慧真正賦能教育。」楊松帆說。

  提出一個時代新命題

  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指出, 當前人工智慧快速發展,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及自主操控等新特徵,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從數位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升。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於2017年設立專門資助渠道,推進信息科學、生命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利用自然科學的範式和手段來開展教育科學基礎研究。「這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對教育工作具有深遠影響和重大意義。另外,腦和類腦科學等重大科學研究計劃也把智能開發、培養與提升作為一項重大任務。」教育部副部長杜佔元指出。

  人工智慧可以讓學習更高效,也給教育界提出了新命題。杜佔元就在思考,當機器能思考的時候,教育應該培養學生什麼樣的能力。他總結說,主要有這五方面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和謀劃未來的能力。

  這些能力,傳統教育能夠提供嗎?

  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試圖從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回答人工智慧提出的教育之問。

  確定的是,教育方式得改。席酉民認為,人工智慧對大學教育的直接影響,是要求教育者對未來所需人才有清晰認知。「國內很多高校還在沉睡,心思還沒轉到探索未來教育上來呢。」席酉民說。

  他形容說,未來人才是世界玩家,是騎在牛背上的人。「世界環境充滿了複雜性、多變性和不穩定性。也就是說,這還是頭『瘋牛』。我們的學生要怎樣在這頭牛上馳騁?」

  對大學來說,要適應人工智慧時代,就得做融合教育。把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行業教育、管理教育融合起來,把學習、實習、在崗和創業融合起來。席酉民指出,大學也該變成一個生態系統,它的作用,是整合創新生態所需的資源,通過教育改變一代又一代人,通過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重塑社會文明。

相關焦點

  • 想像力英語人工智慧自適應互動學習系統解讀
    >100個學生就有100種課程自適應功能解讀▼▼▼▼美國想像力英語的人工智慧自適應互動學習系統,依託800多IT精英和教育專家的群體智慧,通過無數次反覆嘗試,積累起智能化超大資料庫,通過詳細分析與比對,精準判斷已經掌握的學習內容和預估未掌握的學習內容,並智能化生成專屬於每一個學生的後續課程,真正做到了「差生可以逆襲,好生更加卓越」,也讓「網際網路+教育」變得觸手可及!
  • 中科大劉淇:從自適應學習的角度理解AI+教育
    這裡是學術報告專欄,讀芯術小編不定期挑選並親自跑會,為大家奉獻科技領域最優秀的學術報告,為同學們記錄報告乾貨,並想方設法搞到一手的PPT和現場視頻——足夠乾貨,足夠新鮮!話不多說,快快看過來,希望這些優秀的青年學者、專家傑青的學術報告 ,能讓您在業餘時間的知識閱讀更有價值。人工智慧論壇如今浩如煙海,有硬貨、有乾貨的講座卻百裡挑一。
  • 愛樂奇發布自適應測評產品,10分鐘測出英語能力水平?
    這款自適應英語能力測評由上海愛樂奇研發並正式發布,該能力測評對標國內、歐洲、美國三個標準,應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10分鐘即可快速準確評測出測試者涵蓋聽說、語法、閱讀、寫作多個維度的英語能力水平。作為K12英語教育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之一,愛樂奇專為3到15歲學習者提供從教材、平臺、測評到在線外教等一站式解決方案。
  • 四年耕耘K12領域,威盛創造慄構建校園人工智慧教育進化模型
    從人工智慧教育產品研發,到完整系統的課程體系打造,再到現在人工智慧教師培訓及校園實驗室建設,在成長為青少年人工智慧教育領導品牌的過程中,威盛創造慄不斷創新求變,以體驗式、互動性的場景教育為導向,將複雜晦澀的人工智慧知識,以更易懂、更有趣的展現形式教給學生,帶他們打開人工智慧知識的大門,也奠定了威盛創造慄在青少年人工智慧教育領域的獨特地位。
  • 《人工智慧》雜誌:人工智慧+教育主題出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019年6月的《人工智慧》雜誌主題是:人工智慧助力教育現代化——提供包容、公平、優質的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期邀請了四十三位撰稿人,發表了精彩的文章。《人工智慧》是一本公開發行的雜誌,它的媒體屬性將有效地提升並擴大專家、學者、企業等在該領域的影響力。每年6期的《人工智慧》雜誌更像是6本書,成為值得學習、收藏的人工智慧寶典。
  • 英語流利說發布自適應教育產品「懂你英語」,要用人工智慧代替老師
    流利說創始人兼CEO王翌表示,這一產品的研發歷時兩年,耗資數千萬元。同流利說App內的其它課程不同,「懂你英語」是一套系統化的課程,基於美國語言學家Lance Knowles的RHR層級遞歸理論開發。為了客觀地確定「懂你英語」的效果,流利說在內測階段邀請百名中低水平的用戶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懂你英語」課程的學習,在學習時段的開始和結束各進行了一次ETS託業橋考試。試驗結果顯示,使用「懂你英語」2個月,每天學習半小時,英語水平即可提升一個歐標等級,而其他產品通常需要6個月時長,「懂你英語」將學習效率提升了一倍以上。
  • 海外AI教育|以自適應切入,以色列的學科教育智能化程度如何?
    以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為基礎,教育正從以教師為核心的模式逐漸走向以學生為核心的模式。在「教、學、 測、評、管」五個核心的教育環節,AI正在逐步落地,讓教育變得愈加個性化。 AI技術培養人才已成為未來的趨勢之一。可以看到,各個國家都在通過AI技術,不斷創新教育模式,讓教育實現個性化、規模化和效率化。
  • 深度解讀《中國教育智能化發展報告》:人工智慧如何重塑教育行業?| 造就Talk·鍾昀泰
    報告指出,人工智慧教育是人工智慧技術對教育產業的賦能,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運用,來實現對教育機構、教師和學生工作的輔助甚至是替代作用,解決傳統教育中以教師為核心的成本高、效率低、不公平等問題。2012年,隨著移動端的蓬勃發展和深度學習算法在語音和視覺識別上實現突破,國內智能自適應教育逐漸興起,眾多教育機構開始涉足自適應教育。從行業發展階段來看,目前人工智慧教育行業仍處在發展階段。
  • 人工智慧融入學校教育的發展趨勢
    人工智慧技術與學校教育融合成為一種未來趨勢,這為個性化學習和個別化學習的實現提供了技術保障,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智能教育」作為重點任務被寫入2017年頒布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成為人工智慧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 教育+人工智慧,量產多少阿爾法狗(國外篇)
    迄今為止,這位微軟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已通過蓋茨基金會在「個性化學習」這一新興領域投資了超過2.4億美元,其中包括一系列由私人企業主導的項目,用以開發針對每個學生實際情況作出學習規劃的軟體,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難點,直至徹底掌握課程內容。目前,在人工智慧的驅動下,教育在教學場景、教育形式等方面產生了新的教育產品和教育形態,聲音、圖像、虛擬實境、大數據開始被大量應用。
  • 人工智慧視域下機器學習的教育應用與創新探索
    機器人的腳步也從探索火星拓展到人體內,一種可吞服的微型摺疊機器人進入人體,可以幫助修復傷口或挪走被誤食的紐扣電池在研究領域,美國國家安全與技術理事會於2016年5月和10月分別發布了《為人工智慧的未來做準備》和《國家人工智慧研發戰略規劃》兩份報告,指出人工智慧研究在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專注於人類知識」和21世紀00年代「機器學習的興起」兩次浪潮後,即將迎來「解釋性和通用人工智慧技術
  • 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人工智慧+教育賦能科技變革 ​
    ,今年大會以「智聯世界共同家園」為主題,主題論壇活動圍繞「AI技術趨勢」、「AI賦能經濟」、「AI溫暖家園」三大議題,集聚全球智能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和企業家,以及相關政府領導人,圍繞智能領域的技術前沿、產業趨勢和熱點問題發表演講和進行高端對話,馬雲,馬化騰,李彥宏等各行業大咖相繼發表了主題演講,提出了發展人工智慧的重要性。
  • 好未來總裁:人工智慧助力教育更公平,應注重科技倫理研究
    一,好未來對人工智慧時代教育的兩點認識 1,人工智慧有效助力「更加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公平就是通過信息化手段,儘量消弭地點、貧富等差異,讓孩子們能有機會接受到同等同質的教育,讓優質的教育服務和資源實現均衡配置;質量就是通過學習資源的智能推薦和自適應學習,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效率,改進學習方式
  • 新東方發布教育新產品「AI班主任」,人工智慧這把雙刃劍,教育公司...
    10 月 29 日,新東方發布 N-Brain 人工智慧教育學習平臺,並基於新平臺推出了首款 AI+教育硬體產品「AI班主任」,通過人臉檢測、語音識別、NLP 等人工智慧技術,輸出學生的個人學情報告、外教的教學報告以及整體課堂表現數據報告。 本質上,AI班主任解決是「效果閉環」問題。學生的在線學習效果怎麼評估?
  • 英語學習的探討——人工智慧與英語教育
    當今社會人工智慧已經開始滲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 英語學習也不例外 ,人工智慧正在改變英語學習的模式。在新科技的引領下,英語學習有了新的學習方式和手段。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將使得未來教育發生重大的結構性變革,重要的是,學習變得無處不在。大數據、雲存儲、英漢同聲口譯……成為現在人工智慧領域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前景看好!未來教育要更加重視學生個性化和多樣性。
  • 當人工智慧遇見教育——智學網首屆「超腦教師」交流研討會合肥站...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從泯然眾人到大道至簡,從授人以漁到遊刃有餘,課堂變得寬闊,教學變得智慧,超腦的教師在堅守教育本質,教師的超腦在變革教育體制。田鈺合肥市教育科學院信息中心田鈺主任致歡迎詞。田主任引用了美國的《地平線報告》。他指出,在2017年度報告中預測的六項關鍵技術中,就有「自適應學習技術」、「移動學習和「人工智慧」。
  • 編程貓為鶴壁市人工智慧教育落地提供教學資源支持
    活動當天,編程貓首席科學家秦曾昌、編程貓公立教育KA總監王芳、編程貓公立教育金牌講師陳恆、威盛人工智慧研究院副秘書長黃鳴曦等專家教授,為參訓教師進行了《編程與人工智慧》、《中小學開展人工智慧教育的思路及方法》等專題講座,並詳細講解了編程與教學實操、圖形化編程、人工智慧創作、無人駕駛創作等課程,為各學校開展人工智慧教育提供教學思路、實訓操作辦法。
  • 楊東平:學生逃離自己的學習領域,是教育的失敗
    因為全社會都陷入對教育的焦慮之中,而且這個情況越來越嚴重。 這種焦慮主要是源自於升學、競爭,包括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進入中學……最後進入大學,這個升學鏈條,每一個階段都面臨激烈的競爭。又由於教育在現在社會的重要性越來越高,家長對教育可以說非常狂熱,再加上一些新的因素,包括培訓機構等等,水漲船高,全社會的教育焦慮和教育問題就不斷地發酵,各種各樣的現象目不暇接。
  • 人工智慧時代,未來英語教育是這樣的
    :1、在按英語學習規律開發的遊戲中學習英語,解決了趣味性和持久性的問題;2、將英語信息按大腦可塑性規律,頻繁輸入大腦,把英語發音刻錄在大腦皮層語言中樞;3、學習進度和難度按照學生實際水平自動調整,每個學生都不同;4、知識點不再有遺漏
  • 人工智慧給教育帶來哪些巨大好處
    人工智慧不知不覺已經進入到教育行業了。學生使用人工智慧來幫助他們學習,老師利用它們進行在線評估並找出學生的優勢與弱點。   好幾家企業都發表了市場研究報告,顯示美國教育域的人工智慧市場正在逐步增長。如果市場繼續以接近48%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預計到2022年,市場價值將達到85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