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霧計算產學研聯盟大中華區委員會主任 |
楊暘:霧計算研究和產業布局時不我待 |
■嶽陽
「有別於雲計算,霧計算採取分散的架構、比較接近終端用戶,可利用靠近服務需求的計算資源進行數據處理,從而改善由於龐大的數據量傳送至雲計算中心帶來的帶寬不足或時延過長的情況。」在近日舉行的「2017中國(上海)國際物聯網大會」上,國際霧計算產學研聯盟大中華區委員會主任、上海霧計算實驗室主任楊暘教授說。
他同時強調,霧計算已經成為國際研究熱點。「我國的霧計算技術研究和產業布局必須與國際同行同步開展。」
人們對雲計算已經不再陌生。但云計算一般都是遠程訪問雲計算中心,和利用本地計算資源相比有較大的時間延遲。這對於需要實時計算和決策的業務來說,是一個主要的不足。
有了「霧」,「雲」會弱化嗎?或是把「雲」「霧化」嗎?專家認為,恰恰相反,霧計算幫助實現「雲」能力的延伸和拓展,這只會使得「雲」更加強大。
在論壇現場,楊暘做了一個「霧計算」的演示。他拿出了一個黑色小盒子,這是英特爾公司出品的一個迷你個人電腦,相當於一個「霧」的硬體計算節點,用軟體定義網絡(SDN)技術實現了LTE接入網和核心網功能,可以直接與多部LTE終端進行互聯互通。「許多數據處理功能和用戶應用都可以在這個小盒子上實現,如果使用不同的軟體就可以就近滿足不同的用戶霧計算需求。」楊暘說。
楊暘認為霧計算的創新在於計算資源的釋放和共享。只要有人願意共享,霧計算的節點就在我們身邊,有些信息經過分布式霧計算之後就不需要傳到雲端,從而極大地減少了發送到雲的數據量,並且計算時延大大減少,可以更好地滿足實時計算的需求。
霧計算的前景如何?根據智研諮詢發布的《中國雲計算軟體市場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2015年全球雲計算服務市場規模達到1750億美元。而霧計算特有的靈活配置、低成本等優勢將吸引更多中小企業。
正是基於對霧計算廣闊前景的敏銳洞察,ARM、思科、戴爾、英特爾、微軟和普林斯頓大學於2015年11月建立了國際霧計算產學研聯盟,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是大陸地區第一個加入此聯盟的單位。目前聯盟大中華區已有10多家本地成員,包括上海科技大學和富士康等高校和企業。
據悉,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與上海科技大學日前聯合成立了「上海霧計算實驗室」,旨在打造具有獨特優勢的霧計算研究基地,服務於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中國科學報》 (2017-05-17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