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學教授楊暘:尋找無線通訊下一個奇蹟

2020-12-05 RFID世界網

  楊暘

  「您發表的無線通訊文章都很出色,請問哪一篇您最滿意?」面對英國布魯內爾大學面試官的提問,楊暘給出的答案是:「下一篇。」

  如今,楊暘的身份是上海科技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上海無線通信研究中心主任。

  時隔12年,他依然清晰地記得出國前的那段電話面試,並激勵著他在國內無線通訊領域締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遠走他鄉

  1999年,楊暘獲取了東南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碩士學位,並申請獲得香港中文大學的全額獎學金,攻讀信息工程專業博士學位。

  在香港求學3年,楊暘獲得香港科學學會頒發的最佳博士論文,也是當年內地背景的香港學生獲此殊榮的第一人。博士畢業後,楊暘破格留校擔任信息工程系助理教授,在不到一年的工作時間裡,他發現香港中文大學並不是久留之地,因為這裡不喜「近親繁殖」。

  受到網際網路泡沫的影響,無線通訊行業在香港的就業競爭異常激烈,於是楊暘決定出國看看。2003年初,楊暘開始聯絡國外的學校,由於當時非典疫情嚴重,很多面試只能通過電話進行,於是就有了本文開篇的那段電話面試,也讓楊暘成功獲得英國布魯內爾大學的工作機會。

  2003年8月底,帶著大大小小13個行李包,29歲的楊暘和妻子踏上了英國留學之路。「為了陪我去歐洲,太太放棄了在香港已讀一年的博士課程。」楊暘很感謝妻子當年對自己的支持。

  布魯內爾大學位於英國倫敦西郊,以工科見長,楊暘在布魯內爾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擔任講師。2005年,妻子獲得了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全額獎學金,前往攻讀計算機博士學位,楊暘也應聘為倫敦大學學院工程學院電子與電氣工程講師,於是他們一起前往倫敦市中心。

  心繫祖國

  倫敦是一個多元化的國際大都市,倫敦大學學院的學術氛圍友好而融洽,楊暘在此帶領的科研團隊擁有10個博士和2個博士後,實力雄厚,也因此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他們先後與英國電信、空中巴士和勞斯萊斯等公司展開合作,自主研發了一系列高效率的媒質接入控制協議、路由協議和網絡優化算法,並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了將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應用於「飛機動態氣流控制和磨擦阻力消減」和「飛機噴氣式發動機中採集測試數據」等前沿課題研究。

  通過努力,楊暘成為倫敦大學學院高級講師(終生教職),而妻子也拿到帝國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如果繼續留在英國,楊暘夫婦的工作和生活將穩定而安逸,然而妻子卻作出了回國的決定。

  「來英國是我的決定,太太為此放棄了很多。這一次我尊重太太的選擇,我們一起回國,回到離家最近的地方。」楊暘動情地說道。

  倫敦大學學院與英國很多知名企業和院校都有合作,楊暘也多次組織英國的企業和院校訪問中國,他們曾在兩周時間裡拜訪了中國的五個城市。楊暘還參與了「中英科學橋計劃」項目,在項目開展的三年時間裡促進了中英在科技領域的交流合作。

  這些工作對楊暘的回國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2008年,楊暘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併入職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擔任研究員。

  「選擇上海,是因為離家鄉江蘇南京很近,也是太太的決定。」楊暘說,「除了家庭,還有專業因素,我已經看到ICT(信息和通信技術)在往亞洲走,不選擇之前求學的香港,是因為上海擁有更多與企業合作的機會。」

  追本溯源

  從出國到回國,楊暘在無線通訊領域進行著孜孜不倦的研究,用他的話說:「我一直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回國後,儘管楊暘的身份在發生變化,但絲毫沒有影響到他的科研工作。他牽頭聯合十一所國內知名的企業和高校,承擔了「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課題「IMT-Advanced關鍵技術試驗平臺開發」,並以優秀的成績順利通過驗收。

  這是一個先進的、開放式、可擴展、可重構的室內外集成測試驗證平臺,專門面向我國第四代(4G)、第五代(5G)移動通信標準關鍵技術的實用價值和發展潛力開展測試和評估工作,並對相關移動通信設備的功能、技術作出改進、定義和調整。

  「好比子彈需要驗證殺傷力,平臺提供的是移動通訊關鍵技術的驗證。」楊暘指出,「我們的下一代通訊技術不能受制於別人的標準,而應該嘗試成為標準的制定者,以此幫助中國企業在國際標準化舞臺上發揮自己的作用,贏得話語權。」

  明年,南水北調工程將全線開通一個實時監測系統。該監測系統由中科院寬帶無線傳感網創新團隊研發實施,楊暘是創新團隊的負責人。

  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長1277千米,渠首湖北丹江口水位147.38米,終點北京團城湖水位49.5米,落差不到100米,全程採用「自流」方式,即讓水自動北流。

  實時監測系統是為了更好地保障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的工程安全、供水安全和人身安全。「原先工程線路五公裡有一個人盯防,如今我們將人防變技防,通過傳感技術,將採集的信息實時匯聚到北京。」楊暘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通過兩個大項目的歷練,楊暘比較發現,國外大學鼓勵科研人員獨立研究,多跟企業合作,但很少有機會抱團解決大問題,造就了科研人員關係相對鬆散。加入中科院以來,他發現這裡的科研工作需要團隊精誠合作。

  「這些年來,我經常在承認自己不如別人,並告訴自己失敗並不可怕,最終希望藉此能建立自己的科研團隊,如今這個願望得以實現,那麼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用無線通訊技術更好地服務於國家和人民。」這是楊暘作為一名中國科研工作者的心聲。

1

相關焦點

  • 楊暘:不忘初心的無線傳感專家
    7年前,當時還不到35歲的楊暘作為中科院「百人計劃」引進人才回國,如今他已經是上海科技大學教授、上海無線通信研究中心主任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並擔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總體組專家。   錘鍊於世界頂尖名校   人的一生,會很多次面臨選擇。回首往事,真正重要的,其實就那麼寥寥幾個。
  • 上海科技大學楊暘教授專訪:中國如何引領通信科技的未來?
    Q: 中國如何引領通信科技的未來?A: 在我看來,中國最大的優勢是其在不同應用領域和領域的巨大市場,這將有效地推動新的商業模式和相應的生態系統在多個行業中被創建、發展和成熟。Q:未來通訊的最大障礙是什麼?A: 在我看來,未來通信最大的障礙是我們現有的思維模式,這些思維模式已經被不同垂直行業的傳統商業模式所形成和鞏固。
  • 楊暘主任應邀在世界移動大會(上海)分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
    2017年6月28日,世界移動大會-上海拉開帷幕。
  • 楊暘:霧計算研究和產業布局時不我待—新聞—科學網
    ■嶽陽 「有別於雲計算,霧計算採取分散的架構、比較接近終端用戶,可利用靠近服務需求的計算資源進行數據處理,從而改善由於龐大的數據量傳送至雲計算中心帶來的帶寬不足或時延過長的情況
  • 楊暘:孵化器行業方興未艾 項目產業化是大勢所趨
    前段時間,一篇介紹重慶亞馬遜 AWS 聯合孵化器(孟奐:為重慶孵化更多科技企業 願意與同行資源共享)的文章,引起人們對亞馬遜AWS雲計算技術的關注。現在,創夢亞馬遜AWS聯合孵化器的戰略發展總監——楊暘,將站在孵化行業的宏觀角度,揭開公眾視野中頗為神秘的「雲計算」和孵化器行業的面紗。
  • 祁陽人物 楊暘博士:我的中國晶片夢
    楊暘,男,1965年出生,湖南祁陽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現任歐洲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萊昂國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美國萊昂科技公司董事長;江西開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江西開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 東南大學教授尤肖虎:無線通信拓路人
    幾十年在無線通訊領域的摸爬滾打,已經讓尤肖虎對工作顯得自信滿滿。  尤肖虎很愛笑。尤肖虎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就拿2002年來說,那時國內所有的手機用戶中,只要有5%的人想用手機看寬帶視頻,我們的無線寬帶就會面臨癱瘓的危險,而現在想用手機寬帶業務的人增長太快,如果不提升單位帶寬的數據流量,根本就無法支持未來業務的發展。」
  • 楊暘鋼琴工作室2020年招生簡章
    1987年師承四川音樂學院鋼琴系但昭義教授,1993年赴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跟隨鋼琴系趙屏國教授進行學習,1996年跟隨原川音鋼琴系主任楊漢果教授學習,並於1998年專業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四川音樂學院附中,在楊漢果與唐波兩位教授的培養下繼續鋼琴專業的深造。2001年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四川音樂學院本科鋼琴系學習。
  • 華中科技大學周印華教授《自然·通訊》:聚合物-金屬絡合的陰極界面材料助力超柔有機太陽能電池
    柔性電子領域快速發展,在生物/醫療傳感及通訊、可穿戴電子設備等新興領域應用前景廣闊。相應地,對於與之相匹配的柔性、可拉伸形變的能源供給器件有重要需求。有機光伏電池依託有機高分子活性層,與晶體矽、碲化鎘薄膜等半導體相比,在機械柔性方面有先天優勢。然而,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在微米彎曲半徑下的連續變形循環過程中的機械耐久性仍然是一個挑戰。
  • 《下一個奇蹟》上海萬人峰會落幕 梁凱恩傳遞信念力量
    2018年12月15日-18日,為期四天的《下一個奇蹟,再次改變世界》峰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盛大落幕。亞洲首席超級演說家梁凱恩領銜豪華大咖陣容,為現場的萬名觀眾帶來了一場震撼的精神盛宴。《下一個奇蹟,再次改變世界》是由亞洲首席超級演說家梁凱恩、亞洲第一潛能激發大師許伯愷共同呈現的萬人演講峰會,此前已經在多個城市舉行,所到之處都掀起了自我賦能的熱潮。此次上海峰會選在極具意義國家會展中心舉辦,更吸引到了萬名觀眾到場聆聽。四天的峰會以《創造奇蹟的信念》、《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藍圖和狀態》、《如何運用吸引力法則》、《視覺化的力量》等九個篇章依次展開。
  • 電子科技大學,正在成為「科技大爆炸」的下一個中心!
    在全球來看,華為的5G技術與部署都是領先的,在今年2月底的巴塞隆納,5G還是和另外一個主角摺疊屏一樣,是被放置在玻璃展櫃裡只可遠觀不可近玩的存在;而幾個月之後的上海,5G的推進就已經有了實質性的進展——華為Mate 20 X(5G)獲中國首張5G終端進網許可證,相關套餐和產品即將跟風上線。
  • 上海交通大學賈金鋒、嚮導教授入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近日,2020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增選結果揭曉,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賈金鋒、嚮導兩位教授名列其中。賈金鋒教授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現任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低維物理與界面工程實驗室學術帶頭人,博士生導師。
  • 香港科技大學劉堅能 :超越香農極限的下一代無線網絡
    會上,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劉堅能作了「Beyond Shannon’s Limit In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Networks」主題演講,講述了超越香農極限的下一代無線網絡情況。
  • 南方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深圳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大比拼
    在知乎上搜索「南方科技大學」,看到最多的話題是「南方科技大學和xxx哪個更好」。其中為大家議論最多的要數上海科技大學、深圳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知乎截圖上海科技大學的定位和南科大高度相似,同樣是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之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共同舉辦,成立於2013年,也是一所非常年輕的「以理工科為主、小規模、研究型、高水平」的國際化大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李贊教授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11月14日,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隆重舉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李贊教授便是50位獲獎者之一。「科學探索獎」是國內首個由網際網路企業設立的科技公益項目,囊括「生命科學、數學物理學、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信息電子、能源環保、先進位造、交通建築、前沿交叉」這九大最熱科學領域,由騰訊基金會投入10億元人民幣作為獎項啟動資金。科學技術是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且其超前性對生產力發展具有先導作用。
  • 燃儘自己生命 播下未來種子 追記英年早逝的復旦大學教授鍾揚
    原標題:中國夢·申城美丨燃儘自己生命播下未來種子追記英年早逝的復旦大學教授鍾揚  10月11日,中共復旦大學委員會作出《關於開展向鍾揚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13日下午,復旦校黨委舉行學習鍾揚同志先進事跡大會,號召全校黨員、幹部和師生向鍾揚同志學習。
  • 納米天線首次實現可見光波段內通訊
    原標題:納米天線首次實現可見光波段內通訊   科技日報北京8月29日電 (記者聶翠蓉)美國波士頓大學科學家首次開發出能在可見光波段內操作的納米無線光學通訊系統,更短波長的可見光將大大縮小計算機晶片的尺寸。
  • 萊布尼茨新材料研究所/電子科技大學崔家喜團隊《自然·通訊》:光...
    然而,如何通過合理的設計來更好的模擬生長這種行為,以此來研究其在生物工程方面的應用是一個難題。近日,德國萊布尼茨新材料研究所/電子科技大學崔家喜教授團隊與上海科技大學的鄭宜君教授通過使用光調控的分子轉移來實現了材料的定向生長。
  • 華裔教授因新冠併發症去世,曾任職上海科技大學
    據報導,宗家洸擁有中山大學學士學位,聖芭芭拉加州大學博士學位。加入波士頓學院前,他曾在伯克利加州大學擔任博士研究員和本科生研究實習生導師,還曾任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系統材料部主任。宗家洸,美國波士頓學院化學系、副教授;博士畢業於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Galen Stucky教授課題組,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楊培東教授與Gabor Somorjai教授課題組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域涉及納米孔洞材料的設計及其在多相催化、能源、生物醫療方面的應用;先後獲得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豐田北美研究中心、美國化學會石化基金會等贊助的多項大型研究計劃,邀請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重要報告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