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讀的書愈多……我就覺得生活愈光明,愈有意義。」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孩子們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知識的海洋寬而深,孩子們要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徜徉,就要學會閱讀、和在閱讀中掌握知識。
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閱讀和在閱讀中收穫知識。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孩子都有閱讀困難的情況,有的是很艱難才看完一篇課文或一本書,有的是看完後根本不知道書中的內容,這些都是閱讀能力不高的體現。那麼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呢?
《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力》一書作者楊瑜君、萬玲告訴我們可以利用思維導圖Thinking Maps,幫助孩子提高閱讀能力,讓孩子學會閱讀和在閱讀收穫知識。思維導圖Thinking Maps是學習各種閱讀方法的可視化利器。思維導圖對學習閱讀和在閱讀中學習這兩大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
楊瑜君是計算機科學碩士、兒童教育達人、微信公眾號「東西兒童教育」創始人。她還是一位在家庭教育領域,致力於將美國思維模型與東方傳統文化融合的華人媽媽。萬玲是「Thinking Maps」的培訓老師,曾任世界500強美企項目經理。
在《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力》這本書中,兩位作者向我們詳細地講述了由美國教育學博士大衛.海勒在1988年發明的思維導圖。大衛.海勒博士把人類在思考問題時的八種基本思維過程,用八個對應的圖來表達,這八個圖分別是圓圈圖、氣泡圖、括號圖、樹形圖、雙氣泡圖、流程圖,因果圖和橋形圖。這八個圖示可以幫助孩子建構知識、發散思維、提高思維能力。
本書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適合5-12歲孩子的8種思維導圖,還有如何讓孩子愛上思維導圖和思維導圖在閱讀、寫作、英語等學習上的具體運用。
在這裡,我主要與大家分享本書中的思維導圖的分類、思維導圖在學習閱讀和在閱讀中學習中的運用。
一、思維導圖的分類
第一、圓圈圖可以幫助孩子拓展思考問題的角度,擴展孩子的發散思維,引導孩子思考和某個話題相關的事物。
第二、氣泡圖能幫助孩子觀察了解某一事物的特徵,同時氣泡圖也能幫助孩子積累描述性的詞彙,訓練語言表達能力。
第三、括號圖能夠幫助孩子理解一個整體事物由多個組成部分構成的關係。
第四、樹形圖能夠幫助孩子對事物或信息進行分類和歸納。
第五、雙氣泡圖能幫助孩子找出兩個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比較做出選擇。
第六、流程圖表示順序排列的思維過程,流程圖能幫助孩子理解一項活動的流程,或是一個故事的情節發展。
第七、因果圖能幫助孩子分析某件事情發生的原因,同時考慮這件事會帶來什麼結果或影響。
第八、橋形圖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繫,通過類比對新舊知識進行串聯和歸納。
這八種思維導圖,都能幫助孩子把在閱讀中看到的內容、思考的過程可視化地呈現出來,通過思維導圖提高閱讀能力和學習力。那麼思維導圖如何運用於閱讀呢?
二、思維導圖幫助孩子學會閱讀
第一,閱讀從閱讀計劃開始
新課程標準對小學一、二年級學生課外閱讀提出的要求是「喜歡閱讀,享受閱讀的樂趣,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萬字。」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呢?
首先家長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來制定一份閱讀計劃,有了計劃才能夠讓孩子更有目標和動力。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來用樹形圖制定閱讀目標,幫助孩子均衡地選擇書籍的種類,拓寬閱讀範圍,不至於偏科,只盯著統一類書籍看。
其次家長們還應該考慮閱讀的時間,根據少兒閱讀專家的建議,7~9歲的孩子需要每天定量的完成一定的閱讀任務,比如固定30分鐘閱讀,這樣有助於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第二,帶著問題閱讀是關鍵
好的閱讀計劃是高效閱讀的開始,而要真正完成高質量的閱讀,需要帶著問題去閱讀。本書作者告訴我們:「孩子剛開始閱讀繪本時,家長就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閱讀引導孩子找到閱讀的感覺和體會個中的樂趣。」
我的女兒剛上一年級,跟她一起看沒有注音版的繪本《老鼠嫁女》時,她是有畏難情緒的。為了鼓勵她,我問她:「老鼠女兒最後嫁給了一個我們都沒有想到的人,你知道是誰嗎?」
問題激發了女兒的好奇心,當她帶著問題去閱讀時,她的專注力提高了,遇到不懂的字就猜,最後把繪本看完了,並在我的引導下用流程圖把這個故事畫出來。通過流程圖,她很快就把這個故事完整地複述出來。
第三、區分事實與觀點
為了豐富孩子的閱讀內容,擴大孩子的知識面,提高孩子處理比較複雜文本的技能,我們除了給孩子提供有趣的故事書,還需要給孩子提供科普類書籍、人物傳記、新聞報導等非故事類書籍,
在非故事類書籍的各類閱讀技巧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讓孩子學會區分信息的事實與觀點,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如在閱讀《史蒂芬.威廉.霍金》一書後,家長或教師可以引導孩子用圓圈圖羅列有關霍金的信息,然後用樹形圖把信息分類成事實和觀點,讓孩子對閱讀中獲得的信息有了整體的判斷,從而提高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第四,做好閱讀小結
閱讀後,為了讓孩子進一步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孩子整理關鍵信息、消化吸收閱讀的內容。如讀完《曹衝稱象》故事後,引導孩子用流程圖梳理故事的內容。
除了流程圖,還可以用樹形圖概括主要內容。如我在與孩子讀完《三借芭蕉扇》後,利用樹形圖概括了故事的內容,孩子很快就把故事記住了。閱讀後用思維導圖進行小結能夠很好地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在閱讀中學習
掌握了利用思維導圖閱讀書籍的方法後,我們還可以讓思維導圖幫助孩子從書籍中獲得更多更有效的知識,也就是我們說善於「把書讀薄」。
如用氣泡圖來整理描述信息,用雙氣泡圖來歸納事物之間的異同點,用括號圖分析整體和部分的關係,用橋形圖對知識碎片進行連接等,具體的思維導圖能讓孩子更好地把握對文字信息的理解和對知識的獲取。
第一、 用氣泡圖來整理描述信息
氣泡圖能幫助孩子觀察了解某一事物的特徵、積累描述性的詞彙、訓練語言表達能力。在與女兒學習杜甫的詩歌《絕句(其一)》「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時,為了讓女兒對詩中描寫的春天景色有進一步的理解,通過氣泡圖引導女兒從視覺、觸覺、嗅覺、動覺來理解和感受本詩所描寫的景色。讓孩子體會到一首好詩除了意境,還有嚴謹的知識結構支撐。
第二、 用雙氣泡圖來歸納事物之間的異同點
雙氣泡圖能幫助孩子找出兩個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讓孩子通過對比分析,對兩個相似的事物進行深入理解。如本書作者在《三國演義》一書中,使用了雙氣泡圖對司馬懿和諸葛亮這兩個人物進行對比分析,啟發了孩子對文字的思考,加深孩子對人物的理解。
第3、 用括號圖分析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括號圖能夠幫助孩子理解一個整體事物由多個組成部分構成的關係,讓孩子能更全面、客觀地認識事物。如一年級的《端午粽》這篇課文,介紹了端午粽的構成 。用括號圖把端午粽的構成呈現出來,能讓孩子學會客觀、全面地認識粽子。
第四、用橋形圖對知識碎片進行連接
在閱讀中,橋形圖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繫,還可以幫助孩子通過類比關係,進行新舊知識的串聯。如在《半小時漫畫中國史》系列叢書中,可以通過橋形圖把中國曆朝歷代的建國皇帝進行聯繫和類比,通過知識的大輸入拓寬孩子的思維空間,提高孩子在閱讀中的學習和思考能力。
《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力》一書中介紹的八種思維導圖,不僅讓能孩子把「書讀薄」、在閱讀中收穫知識,更重要的是能通過思維導圖提高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力。思維力對孩子的閱讀、寫作、英語、數學等各方面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是一本值得家長、教師和孩子共讀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