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駝 回答:
這是大名鼎鼎的海豆芽(Lingula sp.),雖然長得很像,但它並不是貝類。甚至它都不是軟體動物門的,海豆芽屬於腕足動物門,有時候也叫舌形貝。
同樣是兩片殼,腕足動物和軟體動物裡的雙殼綱有很大區別。雙殼綱動物的殼類似於普通書的封面,是左右開的。而腕足動物則更像是翻蓋手機,是前後開。你可能要問,撬開殼看它們都是一團肉,哪來的前後左右?如果對這一部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翻翻《發育生物學》的教科書,看看體軸發育那一章。
總之,它很獨特就是了。獨特的另一層意思是罕見。現在腕足動物是有點兒破落了,當年人家可是闊過的。從五億年前的寒武紀開始,腕足動物已經出現在地球上了。之後的奧陶紀它特別繁盛,在很多奧陶紀的地層裡都有大片大片的腕足動物化石(我就挖過一塊)。
人們發現與四、五億年前的化石比較,現在的腕足動物幾乎沒什麼變化,所以,自打達爾文那時候開始,人們就把它們叫成活化石了。
不過,最近十來年,也有一些腕足動物專家認為雖然看起來很像,現生的腕足動物跟化石種的內部構造區別還是很大的,所以不能稱作是「活化石」。
今天以海豆芽為代表的腕足動物都生活在溫暖的潮間帶區域,喜歡泥質的海底。下圖是腕足動物中最常見的舌形貝屬的全球分布。
海豆芽最顯眼的是那一根無法縮回殼裡的「肉莖」,嗯,科學家們就這麼叫那根東西。
早期學者認為舌形貝是通過肉莖鑽穴, 然後在沉積物中進行穴居生活的。但 1975年 Thayer & Steele-Petrovic對現代舌形貝 Glottidia的掘穴過程進行了埋藏實驗研究。研究發現 Glottidia在掘穴開始時,首先通過體腔液的流體動力機制使其肉莖變硬, 然後彎曲成弓形, 從而使殼體後端抬起, 前端與沉積物傾斜或高角度緊密接觸, 然後通過殼體進行鑽穴活動。
上面這段話不是H文,而是引自張志飛、王妍和Christian C Emig所著《海豆芽——進化中的活化石》(Chinese J o ur nal of Nature Vo l. 31 No . 4):
挖好了洞,海豆芽就會藏在泥裡,靠三個小孔與外界海水交換,過濾其中的微小生物為食。肉莖的末端會分泌一些粘液粘住沙子,一旦遇到危險會收縮肉莖把身體藏進泥裡。
至於能好怎,第一張圖就是答案。
擴展閱讀:
貝類,是一群「能,好,怎麼都好」的動物。
在貝類學家眼中,哪種貝類最好吃?
請戳「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