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之父沃森
DNA之父沃森因為發表認為黑人低智商的言論而被取消了行政職務和榮譽稱號。有人認為這是美式白左的政治正確對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壓制。科學界也有很多人反對沃森,認為沃森的觀點從科學角度看就不嚴謹,而他的言論又被缺乏科學素養的公眾解讀為種族主義立場。
智力測量是極其複雜的問題。在大眾主流觀點裡,智商高就意味著人聰明,就意味著某種「高等」。但是心理學家從未在智力測量問題取得一致意見,甚至智力的定義都無法統一。
大眾深信不疑的智商,在心理學界卻是深受懷疑的。另一個與智商相關的概念——情商,在心理學界的認同度更低。
這些並未得到學術圈高度認可的東西,卻因為大眾的需求,而變得流行,甚至被視為權威。
即使是表達能力很好的心理學家,也無法三言二語把智商測量的學術紛爭跟普通大眾說清楚。正如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也沒有能力讓大眾明白量子力學——雖然量子力學四個字,經常掛在中學數理化都沒弄懂的人嘴邊。
這是一篇公眾號文章,我不會在這篇文章裡討論學術問題。但是我必須事先聲明我的觀點:文章裡提到的「智商」,是指用流行的某些智商量表測量的值,在其適用的維度和範圍內,是有足夠信度和效度的。
但是本人不認同這種智商測量可以全面反映人類的智力。
作為一個進化心理學信徒和心理模塊領域特殊性的支持者,我認為智力是多維和領域特殊性的,把智商視為智力的全部,或者依據某種量表測得的智商把人分為高等低等人群,是荒謬的。
人類的演化
如果討論一個種族的智商,前提條件是智商和基因和遺傳有關。研究顯示,智商確實與基因有關。
2018年Nature Reviews Genetics,有一期綜述就是關於智力相關基因的綜述。來自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的證據表明,人類的智力遺傳度高達20-50%。
雖然所有的人類都源於非洲,由於自然選擇和社會選擇的不同,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智力在不同維度會形成差異。比如較早進入文明社會的群體,進化選擇的主要壓力是社會地位的競爭,只有獲得較高社會地位的人才能有較多的後代,那麼諸如科舉考試、經商、官場競爭、勾心鬥角之類的技能就非常重要,這種環境有利於選出更擅長抽象思維和語言文字能力的基因。
主要從事原始部落生活的狩獵族群,由於不需要極其複雜的邏輯推理和語言記憶之類的能力,這方面就不會得到強化。但是狩獵需要的天賦,比如跟蹤獵物的能力、道路方位記憶力等方面,就會超越其他文明社會的人群。
在全球範圍內,智商最高的群體是猶太人,平均智商110以上。其次是東亞人(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中國沿海)和印度人、歐美白人,非洲黑人和大洋洲土著智商墊底。
以國家為單位排名,全球智商排名第一的是新加坡。
2012年的一項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進行的社會研究報告顯示:新加坡人在智、考試成績這二方面,超越中國大陸、香港、日本等地區,排名世界第一。
IQ-Research的其他一些研究也顯示,新加坡、中國、韓國,屬於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群。
在中國大陸境內,也曾有人做過統計,顯示智商最高的地區是上海,其次是北京、江蘇和其他東部沿海省份。
智商最低的是西藏的藏族人。平均智商85左右。其次是廣西和海南。
有人認為藏族的智商偏低與藏傳佛教的傳統有關。西藏歷史上,最聰明的男人要出家到寺院當喇嘛,鑽研各種學問,最多的時候三分之一的男子出家。這些喇嘛沒後代,千年歷史下來,可能影響一個群體的平均智商。在西藏,喇嘛之外的其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並不需要做很多與文化知識以及邏輯推理相關的工作,所以自然選擇和社會選擇的壓力也並不足以優選出高智商人群。
而猶太人恰恰相反。猶太法典強調重視知識,重視學者,提倡富人要儘可能把女兒嫁給學者並提供豐厚嫁妝。這就讓學者有更高的結婚率、更多的生存機會和高的子女成活率。
在中國的江南,由於氣候好,適合農業發展和定居,人口密度大,城市密度高,這就帶來文化的發達和人際關係的複雜,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制,穩定的社會,科舉考試對文化人地位的提升,都有利於進化出高智商的人群。
另一個高智商群體可能是古代中原的戰亂避難者。遇到戰亂,普通人大多數無可逃避,而精英人群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舉家遷徙。比如南宋京城遷都杭州,帶來大量的精英階層。權貴富人的另一條傳統避亂路線是經贛州穿越到閩南的漳州、泉州、廈門、莆田、仙遊一帶,再經陸路或海路到福州、溫州、台州、潮汕。此外還有大量的客家人。
中國歷史上多次朝代的沒落,經常是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入侵,導致中原精英階層大量遷徙到東南沿海。所以,歷代戰亂不斷可能提高東南沿海人群中的精英基因密度。
古代的一線城市,也會聚集大量精英人群。西安,洛陽,開封,汴梁,南京這些古都,以及江南名城杭州、紹興、蘇州、揚州、常州、無錫、鎮江、嘉興、寧波,都曾是繁華城市。
這種人口遷徙帶來的高智商人群集中,導致後代群體的智商變化,在進化論上屬於漂移(drift),指初始人群的性狀比例導致後代的差異。
在中國,一線城市和發達地區的城市會成為高智商人群的聚集地。據統計,絕大多數一本大學畢業生選擇了一線城市,其次是二線城市,留在三線以下城市和鄉鎮的比例很低。
而一線二線城市對精英和高學歷人士的優惠政策,以及戶口積分選擇方式,更是強化了這種城市智商優勢。
在發達地區的外來人員中,即使是普通的工人,在他們的家鄉村落也算得上是比較優秀的人群。這是發達地區對落後地區的最後抽血。
以浙江為例,浙江省很多的鄉鎮人口遷居到大中城市,而大量的來自安徽、江西、四川、河南、貴州等地的外來人員長期居住在浙江,填補這些鄉鎮的人口空缺。
這種抽血的結果,是發達地區的人均智商對落後地區的人均智商差距不斷加大。在一些大量人口外流的小鎮和鄉村,平均智商與一線城市和東南沿海二線城市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以中國目前的政策,三線以下城市對精英人群毫無吸引力,更不用說落後地區的鄉鎮。
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會出現智商摺疊的社會。雖然是同一個種族,可能會出現智商分裂:比如說北京的中關村的漢人,可能人均智商高達120,而某個留守村莊的漢人,可能平均智商只有80。同一個種族的二個群體,智商差距可能大於新加坡華人和非洲黑人的群體差距。如果以智商為分族依據,實際上已經分離為二個種族。
雖然作為群體的黑人智商較低,但是黑人中的高智商精英依然很多。比如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父親老巴拉克·海珊·歐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 Sr.,1936年6月18日-1982年11月24日),肯亞著名經濟學家,就是一個出類拔萃的高智商人士。他在哈佛讀博的時候,就展示比大多數同學更優秀的才華。就才華和智商而言,可能99.9%的中國人遠不如他這樣的非洲黑人。
由於智商分布的離散性和種族分類的困難性,沃森受到科學圈(不僅僅是白左)譴責是可以理解的。到底按照什麼區分種族?你覺得膚色基因重要還是智商基因重要?如果按照智商基因分種族而不是按照膚色基因分,是否可以把老歐巴馬和愛因斯坦分為一族,稱之為高智商族?智商漂移——大城市的人是否越來越聰明?黑人比中國人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