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收聽《晞望未來》第76期。1000字說件事兒,5分鐘音頻說個理兒。我是未來商習院院長馮晞。
這期節目的目的是了解用好左腦和右腦。人的大腦分左腦右腦,功能不同,用法不同。了解左腦和右腦的好處是相得益彰,互補互利。
問題思考:
還是先提個問題:你了解左腦和右腦的不同功能和用法嗎?
場景描述:
我最近參加了一次藝術晚宴,看到一位中國畫家在夏威夷度假時的幾幅素描。她描一條蛋形線畫了一張臉孔,其實人的臉孔的周圍是沒有線的,這條線是臉與背景的界限。另一幅畫一曲尺型線表示人的鼻頭,其實鼻頭上也沒線的,這條線是鼻子與臉的界限。她還描了幾條線畫了兩位躺在海灘上的女郎,其實軀體周圍也是沒有線的,這幾條線是身體與海灘的界限。
晚宴上還看到一些西洋畫,線條都不明顯。比較東西方繪畫,你會覺得中國人畫畫如寫字,隨意揮灑,披露胸懷。中國畫重神韻,不像實物;西洋畫重形似,很像實物。
場景分析:
上期節目說了,中西思維碰碰車這個音頻節目就是讓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兩種思維像碰碰車一樣碰一碰,碰出差異,碰出因果、碰出互補、碰出互惠。
這期音頻的重點是比較中西思維的差異與左腦和右腦的關聯。我會從兩個角度來談,一個是情與理,一個是虛與實。
先說說情與理吧。中西文字的不同產生了形象思維和語言思維兩種不同思維模式。中國人擅長形象思維,為人處事喜歡靈活,情理二字情在前理在後。比如我們有個微信群群主規定每次發照片不得超過3張,違規者移除此群,沒有例外。結果總有人多發照片被清群。這時就有群友出面求情,說再給人家一次機會,靈活一點嗎。
而西方人擅長語言思維,一是一,二是二,按規矩辦事,直來直去,為人處事不喜歡潛規則、看面子、拉關係,情理二字理在前情在後。去年我們去德國參觀一景點,要求提前通過電子門票預定入園時間,有20分鐘通關間隔,時間到後5分鐘門票失效作廢。那天20多人,都很理性,沒有一個遲到的。
說完第一個內容情與理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個內容虛與實。現代腦科學研究證明,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分工不同。右半球處理各種各樣的形象,左半球處理形形色色的語言符號,說明左右大腦的思維工具不同。右腦的主要思維工具是形象,屬於形象思維。而左腦的主要思維工具是語言,屬於語言思維。
中國字書寫符號是方塊漢字,表音、表形、表意,所以中國人善於形象思維。西方語言的書寫形式是字母文字,只表音,但不表形,也不表意,所以,西方人善於語言思維。
形象思維偏「虛」,比如中國人約見喜歡說上午、下午、晚上、下周,而西方人喜歡說上午或下午幾點或下周那一天那個時間點先敲死。中國人談時間概念時常用「到時候在說」,「再看看」,「差不多」,「基本沒問題」,「我爭取」等等。還有約會晚到的人經常安慰等他的人說「馬上就到」,但這個「馬上」很虛,有可能是幾分鐘,幾十分鐘,甚至更長。
中國人右腦發達,感性、直覺;西方人左腦發達,理性、邏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各有所長。中美貿易戰,中國像打太極,柔中有剛,虛中有實,後發制人,情前理後;美國像放鞭炮,剛中無柔,實中藏虛,先發制人,有理無情。
最後我們簡單總結一下。中國人多用右腦思維,偏「情」偏「虛」,特點是模糊性,靈活易變;西方人多用左腦思維,偏「理」偏「實」,特點是精確性,理性邏輯。
思維模糊是文化也是習慣,不等於不理性和沒邏輯。中國古人聖賢的智慧充滿了理性與嚴謹。
場景啟思:
右腦姓中,感性思維;左腦姓西,理性思維。
左腦右腦,不分壞好。有利則互補,有益則互取。
《晞望未來》,與您有約;相約未來,創引未來!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