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典民謠《旭日之屋》音樂聲響起,中國花滑名將金博洋身著新戰服亮相賽場。
在11月7日結束的中國杯世界花樣滑冰大獎賽上,金博洋帶來了「搖滾風」自由滑表演,女單新秀陳虹伊則上演了中國風節目《我欲飛翔》,兩人最後分別獲得男女單人滑冠軍。
花樣滑冰是一個高度融合藝術與競技的體育項目,除了讓人賞心悅目的表演,選手們身上的「考斯騰」也是關注的焦點。從無到有,一件花滑比賽服是怎樣誕生的?近日,來自北京服裝學院的劉莉教授團隊,揭秘了花滑戰衣設計製作背後的故事。
每一套服裝都獨一無二
從2018年-2019年賽季接獲設計製作任務以來,這已是劉莉團隊第三次和中國花樣滑冰隊合作。劉莉介紹,起初,設計團隊只負責給「蔥桶組合」隋文靜和韓聰設計雙人滑服裝,第二年又增加了單人滑服裝並嘗試做冰舞服裝,今年中國杯,花滑隊的服裝則全部由其團隊負責。
此次中國杯是國際滑聯花樣滑冰大獎賽系列賽的6站分站賽之一,因疫情原因,本賽季採取運動員在本國或者就近參賽的方式,因此今年中國杯出戰的都是中國本土選手。
「每一套服裝都有它獨特的個性,都是獨一無二的。」主設計師趙雅捷表示,花滑服裝設計並沒有統一的風格,每一套服裝都要結合選手選定的樂曲、動作以及運動員自身的特點和性格量身定製。
比如,金博洋自由滑選曲《旭日之屋》是一首經典民謠,曲風屬於布魯斯搖滾風格,本身帶有叛逆和不羈,因此,團隊在設計時運用了搖滾元素,以星空、宇宙的黑白色圖案為主色調,再加入銀色網紗點綴,讓其更有層次感。服裝底紋則採用數碼印花技術,可以固色的同時,也更具藝術表現力。
而女單自由滑選手陳虹伊帶來了新節目《我欲飛翔》,今年是她第一次與世界級著名花滑編舞勞瑞合作,採用全新音樂,動作編排借鑑了舞蹈家楊麗萍的作品,一些手勢來自孔雀舞。
「由於動作編排中包含與鳥相關的手勢,我們為陳虹伊的戰服添加了鳥的元素。」趙雅捷說,服裝及配飾的牢固,是選手完成動作、不被扣分的必要條件。所以,在設計時,需要用面料仿製成羽毛形狀,採用具象的羽翼來點綴衣服,形成抽象化鳥的感覺。
金博洋和陳虹伊賽服設計手稿。 以下均為北服設計團隊供圖
具體到雙人滑服裝設計,則須避開「雷區」。她介紹,雙人滑在比賽中涉及拋跳動作,在對女運動員裙子進行設計裝飾時,要避開男生託舉的重點部位。此外,所有服裝在完成鑲鑽後,必須懸掛24小時不可以穿不可以動。
兩個多月趕製26套賽服
了解音樂、大量調研、設計手稿、製作裸服、鑲鑽裝飾、陸上試穿、冰上試穿……一件花滑比賽服從無到有,從設計到上身需要多個環節。
談到此次賽服設計,劉莉感慨「時間太緊張了」,工作周期是原來的一半,整體數量增長了兩倍。團隊今年8月8日接到任務邀請,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10名主創設計和數十人的製作團隊,共為16位運動員完成了26套賽服的設計工作。「整個團隊加班加點,熬夜趕製,經常半夜12點還在討論細節。」
設計師趙雅捷在趕製服裝。
「有些隊員音樂和動作還沒完全確定,我們只拿到音樂小樣去做調研,出設計草稿。」趙雅捷說,服裝對於運動員來說就是戰袍,選手對音樂有自己的理解,穿上滿意的服裝有利於他們在賽場上更好地發揮。 其中,與運動員更好地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但因為此次工作任務時間特別緊張,部分服裝還沒有完成陸上試穿。
趙雅捷還講述了設計時出現的一個小插曲。
金博洋的動作難度係數高,對服裝輕度等各方面要求也是最高的,因為時間原因,他的短節目新賽服只完成了裸服試穿。
「裸服試穿,陸上試穿和冰上試穿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冰上試穿需要選手做一套完整的比賽動作,再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趙雅捷說,當加入裝飾或者做造型感設計,運動員需要一定時間去適應衣服,冰上試穿時金博洋覺得還是重了一點,比賽結束後,團隊又對其服裝做了進一步調整。
另外,為了讓服裝兼具美觀和藝術觀賞性,色彩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張承來老師負責服裝染色,我們想要的效果張老師都能幫我們實現。」趙雅捷說。
張承來是北京服裝學院服飾藝術與工程學院的教師,也是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十面埋伏》、《長城》等作品的服裝染色師。
服裝染色師張承來在工作中。
「染色並沒有具體的計算方法,完全依靠經驗的積累來保證效果。」張承來介紹,材質不同,上色程度也不一樣,但展現出來必須是一種顏色。比如陳虹伊此次比賽穿的中國風服裝,由絲綢、氨綸和紗等多種面料組成,為了不影響美感,染色時在各個材料結合處須實現色彩的自然過渡,這都要依靠染色師把握和控制。
研發高性能服裝備戰冬奧
劉莉表示,花樣滑冰是一個高度融合藝術與競技的體育項目,「考斯騰」則是兼具藝術性與運動性能的特殊服裝。在「好看」的同時,還要求面料輕盈、運動伸展性能好。
在今年的比賽中,服裝有一半面料來自國內企業。「我們以前也追求國外面料,但是因為疫情情況複雜,國內企業也特別努力,配合度高,我們也願意把更多機會給國內的生產商。」
北京服裝學院黨委副書記倪賽力(右二)帶領設計團隊與中國花滑協會主席申雪(中)在2019中國杯花滑大獎賽上。
劉莉所在的北京服裝學院下設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藝工融合」是北服的辦校特色。
2019年12月,劉莉帶領科研團隊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 重點專項「冬季運動與訓練比賽高性能服裝研發關鍵技術」項目,該項目是備戰2022冬奧會唯一服裝專項。
她介紹,針對冬奧備戰服裝設計,科研團隊在研發上主要解決「快、美、護、暖」 四個關鍵技術問題。
其中,「快」針對的是短道速滑、高山滑雪等競速類項目服裝,解決空氣動力學問題,「服裝或者裝備與空氣的摩擦力小一點,也許成績就上去了。對於運動員來說,0.01秒都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就會拿到一塊獎牌,服裝可以從這個角度做科技提升。」
花樣滑冰服裝的定位是「美」,將運動和表演結合,其關鍵還是如何更好地表達「美」。
「護」涉及訓練過程中裝備的保護性能,主要針對衝擊類損傷。 對於使用冰刀的情況,要進行刺割類防護,之前都是直接購買國外面料,或者讓國外代加工。現在已經有專門項目小組在進行刺割類防護面料的研發工作。
「暖」屬於低溫保護功能,對於所有冬季項目都會用到「暖」。劉莉介紹,這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是提升纖維保暖率,二是主動加熱技術,把電的能量轉化成主動釋放出來的熱量,將加熱膜和線植入訓練服裝中。 「像越野滑雪項目,在零下30攝氏度的情況下進行訓練,環境比較嚴酷。」目前,保暖樣衣已經設計完成。
她表示,從自主智慧財產權研發的角度來看,如何把面料生產出來並應用到服裝上,是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
記者 蘇季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