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崗綠●
綠色,美好環境的指代色,是生機、活力。河清岸綠、魚翔淺底、白鷺成群的畫卷徐徐打開,這裡是深圳龍崗。
今年10月,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名單,龍崗區榜上有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一直以來,龍崗區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最強責任擔當持續推進,「生態龍崗、綠色新城」已成為一張名片。尤其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工作啟動後,龍崗區做好碧水、藍天、淨土、無廢「四大攻堅」,塑造了山環水潤的生態格局。此外,龍崗還連續舉辦7屆國際低碳論壇,引領全球綠色發展;完善跨區域監管機制,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全面部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建立市、區、街、社區四級垃圾分類組織管理架構,推行投放設施的標準化和規範化,嚴格執法全流程監管;鼓勵全民參與,營造共建生態文明建設氛圍。
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水汙染一度成為深圳最大的環境問題和發展短板,2017年,龍崗區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主任會議在全市率先提出《關於大力開展治水提質,改善龍崗水生態環境質量的重點建議》,要求著力解決群眾關心的河流水體汙染嚴重、汙水管網建設落後、內澇災害等問題。龍崗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重點建議案的辦理,把水汙染治理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經過四年的不懈努力,「5+2」「白+黑」的工作作風,採用「大兵團作戰」模式開展水汙染治理,如今,龍崗河河水粼粼,水韻溫婉。水環境質量創有監測以來最好水平,40條黑臭水體和780條小微黑臭水體實現長治久清,國考斷面深圳河河口、省考斷面龍崗河西湖村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多年100%穩定達標。
龍崗人過上了臨水而居的幸福生活
「龍崗藍」又常常被稱作「大運藍」,是龍崗人經常刷爆朋友圈的圖片
澄淨的藍天映照著龍崗大運中心的畫面,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龍崗印象」。為了「龍崗藍」的實現和保持,自2013年起,龍崗區每年制定大氣質量提升計劃,不斷擦亮「龍崗藍」金字招牌。11個街道建成空氣品質監測「一街一站」站點,實現公交車和計程車純電動化,燃氣電廠機組排放達到世界最優水平,鍋爐全部實現電或天然氣清潔能源改造,汽車、自行車、家具製造行業全面完成水性漆改造。尤其是2019年以來,龍崗持續深入實施「深圳藍」可持續行動計劃,嚴格落實工地揚塵汙染「7個100%」,完成73家重點揮發性有機物企業「一企一策」綜合整治、17臺工業燃氣鍋爐低氮化改造、1.4萬臺次機動車路檢。現在,龍崗全年空氣優良天數346天,空氣優良率達96.4%,同比提高6.1個百分點,位於全國第一梯隊。 全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50.56%,擁有公園233座,綠道474公裡,62條幹支流縱橫交錯,42座水庫星羅棋布,塑造了山環水潤的生態格局。
龍崗區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ICT、AIoT、綠色能源、生命科學等產業發展,不斷淘汰低端落後產業,綠色發展成果豐碩。依託生態環境部、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和龍崗區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深圳),為深圳與國內外相關城市在生態環保領域的合作搭建了溝通、交流新平臺,國際合作洽談擴大至17個國家和地區,覆蓋全部東協成員國,遍及全球四大洲。
在制度層面,2016年龍崗成立區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完善的溝通、協調、督查機制,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建立健全生態、公安等多部門聯合執法長效機制,縱深推進「利劍」「散亂汙」綜合整治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在全市首創跨界聯合執法模式,與惠州、東莞等地建立聯合會商機制,推動河流精細化聯防聯治。構建巡查、整治、執法「三張網」,實行「環保管家」「環保主任」等環境治理新舉措,不斷加強汙染源精細化管理;制定環境準入負面清單,實施環境違法企業「黑名單」制度,從源頭控制汙染排放。加強重點汙染源環境監管信息公開,充分維護和保障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
龍崗區從2012年底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目前已初步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其中,前端分類覆蓋實現了三個「100%」——全區438個花園小區全部成功撤桶,並完成「集中分類投放+定時定點督導」模式創建;全區313個機關事業單位、4所高校、185所中小學校、478所幼兒園都已完成垃圾分類示範創建;全區418個城中村生活垃圾集中分類投放點設施建設覆蓋率100%。垃圾分類末端處理這一塊是龍崗特色。龍崗有一個日處理能力達到500噸的餐廚、家庭廚餘垃圾協同處理廠,還有日處理能力達到350噸的廢舊家具處理廠,加上其他一些分類垃圾的處理量,龍崗垃圾分類處理能力達到每天1290噸。垃圾能夠做到「自產自銷」;另外在終端的信息化、運輸、管理,保證垃圾的全流程監管方面,龍崗也有保障。(李薇)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文俏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