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建設初期,全市尚無統一的標準計量機構,攀鋼、攀礦、煤炭、電力等單位的工業計量,均系外地遷來,標準計量業務直屬其主管部門條條管理。1972年5月,渡口市開始建立地方的標準計量機構,以攀鋼電修廠為渡口市第一計量所,由商業局籌建第二計量所,分別管理全市工業計量器具和商用計量器具的檢定和修理。1976年9月,市第二計量所移交市科委管理,更名為渡口市標準計量所。1978年8月14日,正式成立渡口市標準計量管理局。1981年6月22日,改設渡口市標準局和渡口市計量局,兩局業務工作有所發展。1983年兩局又合併成為渡口市標準計量局,負責全市標準化管理、產品質量監督檢驗、計量管理、計量測試研究和標準計量科技情報交流等任務。此後各區、縣和一些大企業相繼建立健全了標準計量管理機構,為全市標準計量工作的深化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一節 標準化管理
1978年8月,市標準計量局曾指定一人籌備標準化工作,由於諸多原因未能開展。1981年市標準局成立,專設標準化科,負責全市工農業產品標準制訂、修訂、審批、發布、督促檢查標準的貫徹執行。
1982年1月,市標準局對全市178個企業的838個工農業產品進行了全面調查,其中按標準組織生產的165個,佔總數的19.69%;按部頒標準生產的238個,佔總數的 28.40%,按企業標準生產335個,佔總數的39.97%;無標準產品81個,佔總數的 9.67%。當時確定從食品行業開始建立地方標準。經會同市商業局等部門對食品廠7個糖果、糕點品種進行調查,參照國家和省內外技術標準,起草標準方案。復經徵求外地廠家和平頂山市、瀋陽市以及成都、重慶、樂山等地方標準部門意見,並經市標準局、市商業局、市糖酒公司和市食品廠審查、審定,最後由標準局審核、發布了水果硬糖、花生酥心糖、大桃酥、精高粱飴、金江奶糖、金江乳脂奶糖6個質量標準。這是市裡第一次制定的地方產品標準。
從1982年2月到1985年,全市發布的企業標準共計214個,其中,糖果糕點145個、飲料酒類2個、冷飲食品15個、釀造製品5個、糧食製品3個、農林類2個、農業種籽品種5個、印刷品類7個、其它30個,均由市標準局(現標準計量局)發布企業標準通告,並註明標準的實施日期。這些企業標準的公布,開始改變了無標準組織生產局面,為消滅無標準產品邁出了第一步,同時也給地方產品創優打下了基礎,對維護國家、集體、消費者利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第二節 質量監督檢驗
1983年7月,市裡決定在市標準計量局領導下,建立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在籌備工作中,一方面送出3人去省質檢所、調味品研究所學習培訓;一方面著手購置儀器設備,改造實驗室,進行儀器設備的安裝調試,並對購入的化學試劑(亞硫酸氫鈉、鹼性品紅、亞丁醇等),進行認真對比複查,確保檢驗的準確性。
一、質量檢查
第一次開展質量監督,是檢驗米易縣普威酒廠所送樣品酒,經過檢驗人員8天的努力,查出酒中總醇、總脂、雜醇、含錳量超標,認定產品不合格。
1984年6月對全市42家冰糕廠的62個樣品進行大檢查,認為只有市公交公司冰糕廠、市肉聯廠冰糕車間的樣品達到和基本達到標準要求,其餘40家所送樣品均不同程度未達到標準。
二、新產品鑑定
1984年7月13日開始開展新產品鑑定工作。首先對渡口市制釘廠鋼釘質量進行鑑定。由於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沒有必要的檢測手段,委託攀枝花鋼鐵研究院金屬材料室進行。經按GB349—82標準隨機抽樣和檢驗,認為市制釘廠40、50、60、70、80、90、100毫米鋼釘質量明顯提高;40、50、60、70、80、90毫米鋼釘均達到國標GB349—82的要求,其中釘杆直徑、杆齒紋、釘尖角度、釘帽厚度、均勻度等項目高於國標GB349—82的要求;40、50、60毫米鋼釘的光潔度好。所有鋼釘未發現垂彎、無帽、無尖、飛翅、釘尖歪斜、炸口、帽大開花、帽厚不合、帽橢圓、帽偏正、杆輕彎、帽杆互不垂直、拔刀痕、對稱耳子、釘尖開口等缺陷。同時提出需要改進拉絲工序所用的模具、拉拔筒,加強90、110毫米鋼釘制釘機的調整與維修;徹底解決70毫米以上鋼釘存在的長度、帽直徑超差、杆體擦傷、窩痕等問題。鑑定結果認為,40、50、60、70、80、90毫米鋼釘質量合格,其中40、50、60毫米鋼釘可申報市優產品。1984年7月市科委、市標準計量局等32個單位再次召開渡口市鋼釘質量技術鑑定會,認為市制釘廠的產量、質量、產值和利潤等經濟指標有顯著提高,制釘的原料管理制度、各工序質量檢驗的內控標準、質量檢驗制度、獎懲考核辦法等,對保證鋼釘質量不斷提高起到良好作用.之後,在四川省、貴陽地區24個廠家鋼釘質量評比中,市制釘廠生產的60×3.1毫米鋼釘榮獲第三名,80×3.7毫米鋼釘榮獲第七名。
第三節 計量管理
一、量具管理
市計量管理工作開始於1977年下半年,當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管理條例》和省標準計量處的要求,由市標準計量所對全市中央、省屬和市屬8個企業進行計量工作現狀調查,一邊統計各企業計量器具的數量、精度等級、當時的企業標準;一邊宣傳計量工作的方針、政策。經過兩個月的調查,基本掌握了全市計量器具分布情況、精度等級,為開展量值傳遞和計量管理提供了依據。
1976年12月,國家和省標準計量部門決定實行中藥戥秤改制.市標準計量所會同市衛生局、市醫藥總公司等單位,先後在仁和區平地、大田、務本、同德、仁和、大龍潭等6個鄉和市內的河門口、大渡口、弄弄坪、密地和金江等片區,宣傳中藥戥改制的重要性,同時向省衡器製造廠預訂了3000多支中藥戥秤代銷給中藥材公司、醫院,編印了市制兩、錢,(十六進位)同克、毫克的換算表,並在渡口醫院、大河醫院等單位試點。經過兩年努力,全市取消了舊雜計量單位,統一了中藥戥秤的法定計量單位,解決了醫療、衛生系統的量值統一問題。
1980年5月,標準計量局草擬了《渡口市度量衡管理辦法草案》和《加強計量器具管理的意見》,經市政府審批,公布執行。這一年還結合整頓物價開展了計量器具大檢查,共檢查了184個廠礦企業和糧食、商業、供銷社、衛生單位的865臺(件)計量器具,發現和處理了計量器具誤差過大、出售雜制彈簧秤等問題,收繳舊雜制及違反《計量管理條例》的計量器具500多臺(支)。
1981年4月,計量測試所根據「節約能源」的精神,大抓水、電、煤氣三大表的監督管理,使全市三大表裝表率達到96%。這一年,計量管理部門還配合冶金系統對攀鋼,煤炭、電力等計量標準器具進行整頓驗收,促使冶金系統計量工作面貌一新,計量機構也從1個增加到10個,專職計量人員達到250人,初步改變了冶金系統計量工作的落後狀況。1982年,市計量局集中精力抓計量管理工作。一部分人抓工業計量管理,另一部分人抓商業計量器具管理。在實際工作中互相配合,統一行動。這一年還根據國務院批轉國家計量局《關於加強計量工作的報告》,大力進行宣傳、貫徹,並起草了《渡口市計量管理實施細則》。在工業方面,先後為廠礦企業舉辦了計量管理幹部和檢定員培訓班14期,培訓236人。在商用計量器具管理方面,為了認真貫徹《四川省商用計量器具管理條例》,派出人員廣泛宣傳,受教育面達13.4萬人次。1984年4月,又開展了全市第一次商用計量器具信得過門市評比活動,評出信得過商店、門市14個。6至7月對全市商用計量器具進行檢查,檢查了105個單位的676臺(件)計量器具,合格率達86.4%。檢查了分零包裝商品237件,合格率達68.5%,還沒收了非法秤支72臺(件)。
1983年著重對年耗能源5000噸以下標準煤的企業進行能源計量器普查登記。1984年對年耗能源5000噸以上標準煤企業的能源計量器具進行檢查驗收,11月檢查驗收了18家企業能源計量工作,有17家一次驗收合格。這次檢查普遍解決了一有機構,二有人管,三是生產、生活分開和安表計量的問題。據1982年1月至9月統計,全市因加強能源計量管理,搞了節能措施,共節煤7.4萬噸、焦2.2萬噸、電4921萬千瓦小時、油1224.3噸。廠礦計量人員由1980年的159人增加到1982年的992人,計量機構從4個增加到10個,計量標準由14項增加到36項,基本解決了重點企業計量器具的準確可靠問題。
二、計器測試檢定
1978年市標準計量局正式成立計量測試所,專門負責全市計量測試和檢定修理工作,並設置了長度、溫度、力學、電學4個計量工作室,開展了長度(萬能量具)、力學(普通天平、血壓計(表)、100噸以下的材料試驗機、布·洛氏硬度計)、溫度(光學高溫計)、電磁(電流、電壓、功率表)等項目的檢定修理業務。這一時期的工作方針是:加速基礎建設,開展必要項目檢定修理,建立量值傳遞系統,達到同級市、地、州的計量工作規模。到1980年,四大計量器具檢定修理業務逐步擴大到24個項目;包括水平儀、千分尺、百分表、遊標卡尺、熱電偶、光學高溫計、電子電位差計、血壓計(表)、布·洛氏硬度計、電壓表、電流表、功率表、萬用表、搖表、精密電位差計、天平(包括砝碼)等計量器具的檢定修理工作。
由於當時不少企業對計量工作不夠重視,對計量人員上門服務態度冷淡,甚至不予接待,加上計量測試所開展檢定修理業務歷史不長,在工作中受到不少阻力。為了打開局面,計量測試所一面加強宣傳,一面用自己的紮實工作所取得的科學檢測事實,提高用戶的認識。1980年2月,他們深入到渡口水泥廠幫助檢定、校準儀器,發現化驗室設在高溫爐附近,室內溫度過高,嚴重影響天平性能,化驗數據不準,造成水泥質量不合格,經建議改建化驗室,幫助校準儀器,使化驗數據準確率達到100%,提高了產品質量。1980年4月,計量測試所派人到礦務局機修廠檢查計量器具,發現金工車間120件萬能量具中有47件不合格,熱處理車間14臺電子電位差計有7臺超過規定誤差(其中2臺嚴重失準),庫存嚴重損壞無法使用的量具70多件,經由局長率領17名檢定員前往檢修,使這些計量器具全部達到使用要求。1980年9月,攀礦公司三井巷基地磚廠,因材料試驗機存在問題,試驗示值不準,誤將22萬塊磚鑑定為不合格,後經計量測試所派人檢修,保證了試驗示值的準確性,再把作為次品處理的22萬塊磚重新試驗,證明全為優質產品,挽回了1.1萬多元的損失。這一系列艱苦工作,不僅提高了企業領導對計量工作的認識,積極組建自已的計量機構,也為市裡計量工作全面開展打開了局面。
三、量值傳遞
計量管理中還解決了量值傳遞問題。1978年8月,市標準計量局業務科成空後,實行計量科與計量測試所合一,固定二人負責局內業務工作和全市標準、計量管理工作。1978年底,開始擴大業務範圍,從已開展的衡器、測力、壓力、天平、長度三大件、溫度光學高溫計計量,擴大開展血壓計、大號提量具、二次儀表、電位差計、電學三表(W、V、A),並開始著手編制全市量值傳遞網絡圖。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1979年6月正式編制出渡口市量值傳遞系統圖,建立了檢定網。同時派出計量檢定人員50人次先後去重慶、成都、自貢等計量部門學習檢定技術。
第四節 標準計量情報
隨著標準計量工作的不斷發展,情報工作逐步提到工作日程。1981年6月標準局有1名兼職情報員,著手建立情報工作,業務由局直接領導,由副局長主持標準情報的搜集工作,採取派出去考察學習,直接與國家有關部門聯繫,與科技出版社聯繫,能買則買,能要就要,能借就借來抄寫等辦法,初步打開了標準情報工作的局面。1982—1983年初,組織全局業務人員對全市178個生產企業的工農業產品進行摸底調查。根據調查情況,使標準計量情報工作開始有目的、有秩序地搜集整理。1983年6月標準計量局成立時,局裡建立了標準計量情報資料室,設1名專職幹部,專管情報資料。情報資料室從建立開始就明確了為生產、科研服務的宗旨,結合攀枝花重型工業結構特點,開展情報資料的收集工作。收集的範圍側重兩個方面:一是有關冶金、礦山、機械、化工、建材、電子、輕紡、食品、農林(以蔬菜為主)等方面技術標準和參考材料;二是標準計量工作有關方針、政策、法規、會議材料、簡報和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信息等。到1985年底,標準計量情報資料室館藏資料總數約2萬冊。其中國內標準14498冊(國家標準5075冊,部頒標準7745冊,省內外企業標準1480冊,市企業標準198冊),國外標準4527冊(國際標準765冊,美國國家標準1107冊,西德國家標準650冊,日本國家標準719冊,蘇聯國家標準48冊,英國國家標準21冊,法國國家標準15冊,其它國家標準1202冊),檢索工具書18種(國內14種,國外4種),各專業報刊雜誌80餘種。
標準計量情報工作同其它科技文獻工作相比獨具特點:一是有鮮明的政策性,技術標準具有法規性;二是強烈的時間性,標準必須隨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三是有明確的服務性;四是有廣泛的社會性。根據這些特點,1984年1月創辦了渡口市《標準計量情報》刊物,將搜集到的情報信息適當濃縮加工、摘要,編出有價值、有分析、有觀點、有建議的綜合性評論,提供有關領導和部門、企業參考。到1985年底已發行13期。
搞好諮詢服務。1984、1985兩年,接待來人來電採訪300多人次,複製標準計量情報資料157份。1984年,米易糖廠沒有白糖標準,造成產品等級混淆,經常同收購部門扯皮。情報資料室將白砂糖標準贈送給這個廠,解決了按標準生產、銷售問題,提高了經濟效益和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