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記者 楊朝文 實習生 劉婷 長沙報導
三湘大地,四水奔騰,不舍晝夜。
湖南水利資源豐富,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高達1689億立方米,4.6萬公裡河湖水網匯聚洞庭,通過長江流向滔滔大海。
1952年3月,湖南第一座由木製水輪機帶動16千瓦發電機的王村水電站在永順王村竣工投產,揭開了湖南農村水電建設的序幕。早期開展的農村水電建設,結束了相當一部分農村無電的歷史,被稱為山區的「夜明珠」。
一座又一座農村水電站,將水力轉化為生產力,為湖南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十三五」以來,湖南充分發揮小水電「造血」脫貧、持續脫貧的效果,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同時,通過下好提質增效、綠色發展兩步棋,以「人水和諧」理念換來更多碧水藍天和農村水電的高質量持續發展。
水電扶貧 利國利民
眾所周知,貧困地區大多分布在山區,工業基礎差,產業發展困難。建設扶貧電站是見效快、收益可持續的優質項目之一。2013年,轟轟烈烈的精準扶貧行動在湖南首次提出。很快,這一工作也在農村小水電領域展開。
2016年,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國家發改委、水利部選取部分水能資源豐富的國家級貧困縣,開展農村小水電扶貧工程試點。作為試點省份之一,當年就制定下發了《湖南省農村小水電扶貧工程試點實施方案》,對項目各項工作安排、管理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優先將老、弱、病、殘貧困戶和貧困村貧困戶納入扶持範圍。
小水電扶貧項目成為為農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採取將中央預算內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給貧困村和貧困戶的方式,按照「國家引導、市場運作、貧困戶持續收益」的扶貧模式,2016年,湖南首批同步安排5個試點項目,建設總規模20080千瓦,總投資28277萬元。
永順縣不二門水電站成功申報小水電扶貧工程項目,通過提質改造,電站投產後,每年將不低於6%的中央投資收益存入專戶,用於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及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工作。2020年1月,不二門水電站管理單位將25.8萬元收益金存入縣扶貧專戶,在這些資金的幫助下,永順縣白龍村利用扶貧收益金用於集體40畝獼猴桃基地建設,基地建成後每年種植收入可達20萬元,為當地村民提供了新的致富之路。其他貧困村利用收益金,也修好了灌溉水渠和機耕道、裝上了太陽能路燈,並設置了公益崗位經費和助學基金,一個個貧困村繼脫貧摘帽後,也迎來了穩定的造血機能。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小水電扶貧項目成為改變農村面貌和促進農民增收、助推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按照不二門水電站改造工程這樣的模式,2016年以來,湖南已經實施小水電扶貧項目31個,總裝機規模16萬千瓦,總投資157794萬元。
政企聯動,加強監管。按照扶貧電站中央投資收益每年不低於6%並持續繳納20年的要求,「十三五」期間,湖南省扶貧電站每年產生扶貧收益超過2344.2萬元,收益直接用於幫扶貧困村230餘個,累計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戶1.9萬餘戶、約6.66萬人。
項目建設過程中,部分小水電扶貧項目還通過集體土地入股、建設用工、提供就業、提供社會保障、建設公益設施等多種方式,幫扶貧困戶3.2萬餘戶,受益人口近10萬人。
提質增效 長遠發展
從小到大,從舊到新;從土法上馬,到標準化建設。湖南農村水電在曲折和艱辛中不斷發展壯大。通過「十二五」「十三五」增效擴容改造,對2000年以前的老舊電站,更換了老化設備,完善了防護設施,消除了安全隱患,健全了管理制度,開展了標準化建設,提高了管理水平。
興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嶽陽市平江縣黃金洞水庫,是平江縣最大的水利基礎設施。由於多年的運行,黃金洞一級電站機電設備嚴重老化、故障頻發、安全隱患突出;主機漏油嚴重,汙染尾水,影響河流生態。偏小的機組容量,也給豐水季節水資源利用和防洪安全帶來嚴重考驗。
2016年,電站正式開展增效擴容改造與河流生態改造,改造更換了2臺老舊機組,增加了1臺生態機組,總裝機容量由之前的3200千瓦增加至5000千瓦。電站設置了生態洩流孔,加固了河道兩岸護坡,疏通了河道灘頭,暢通了下洩水流。通過一系列的改造,電站安全隱患得以消除,同時增加100多萬元的發電收入,下遊河道也迎來久違的水清、岸綠,已成為當地休閒旅遊的好去處。
實施升級改造後的黃金洞一級電站,發電效率更高、安全係數更高。
「十二五」「十三五」期間,湖南共實施增效擴容改造項目1558個,改造後總裝機230萬千瓦,年發電量88.44億千瓦時,總投資67.53億元,中央投資22.5億元。
通過擴容改造,農村水電裝機容量增加21.5%,發電量提升42.9%,發電效益的增加,也帶來地方稅收的提升;通過更換設備,提高電站管理水平,農村電站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安全管理邁上新臺階。更重要的是,農村水電的高質量建設,相當於節約272萬噸標準煤,減少CO2排放698萬噸,SO2排放2.3萬噸,NO2排放2萬噸,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並進一步鞏固了防洪、灌溉、供水等民生功能,成為地方社會經濟和民生事業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力量。
綠色水電 人水和諧
小水電的高質量發展,帶來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水電這種綠色可再生能源,也在改善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統計,當前湖南省小水電年發電量佔全省水電年發電量的38%,佔全省年發電量的14.5%。全省水電一年的發電量相當於節約了近1600萬噸標準煤,減少CO2排放近4000萬噸,減少SO2排放20萬噸;與此同時,全省農村水電年發售電總收入近80億元,上交稅金近6億元,農村水電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支柱產業。
以綠色水電建設,鋪就「人水和諧」之路。
巨大的效益面前,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細水長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不搞大開發,共抓大保護?湖南給出了發展綠色水電的答卷。
為更好地發揮小水電在節能減排、改善民生、修復生態等方面的作用,引導和帶動小水電行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質增效升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2017年和2018年,省水利廳先後下發《關於開展綠色小水電站創建工作的通知》《關於做好小水電站綠色創建調查摸底工作的補充通知》,對全省的小水電站進行了調查和摸底,並全面鋪開綠色小水電創建工作。2018年以來,湖南省共創建綠色小水電示範電站20座,創建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地處湖南之南的郴州,是全省唯一一個國務院批准的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為主題的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十三五」期間,這裡就以農村小水電清理整改為契機,來推進綠色水電轉型升級。全市的1241座小水電,保留5座,退出69座,整改1167座,實現小水電運行與管理的全方位提質升級。
位於郴州市境內的東江湖,是湖南省唯一一個同時擁有國家AAAAA級旅遊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溼地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六位一體」的旅遊區,也是耒水的源頭之一。圍繞東江湖,湖南自2018年起大力推進耒水幹流上水電站綠色升級改造,實現電站與周邊環境的和諧統一,將耒水打造成全省綠色水電示範河流。目前,耒水幹流上9座小水電站,已有6座成功創建綠色小水電,剩餘3座也在積極申報,爭取2021年實現耒水幹流綠色小水電的全覆蓋。
水是湖南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合理利用水資源、保護好一江一湖四水的水生態環境,增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也是湖南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走好水電綠色發展、長效發展之路,湖南重擔在肩,步伐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