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周以來,南非蘭特,印度盧比,波蘭茲羅提,俄羅斯盧布,韓元,墨西哥比索及匈牙利福林等新興市場貨幣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這在阿根廷比索身上表現的特別明顯,甚至在IMF日前達成了一項創紀錄的援助計劃後短短幾天,也救不了該國匯市,數小時前,阿根廷的貨幣再度「自由落體式的」暴跌,跌破1美元兌26阿根廷比索一線,正如下圖數據所示,今年以來,阿根廷比索兌美元已跌超36%,上個月曾兩周內貶值近20%。
數據來源金融網站Zerohedge
我們此前多次強調,在美元流動性緊張、利率上升及歐元、日本經濟意外走弱刺升美元指數的背景下,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或將出現融資成本高(美元荒),並導致市場流動性嚴重失衡的情況。這就意味著,美聯儲將對這些經濟體再次揮起「金融大棒」,而阿根廷首當其衝遭受衝擊,稍早前,更是消耗超過60%外儲和絕望的將利率一舉拉高至40%都止不住阿根廷本幣比索斷崖式跳水,債券利率飆升財政赤字急速擴大。
圖片來源AFP
要知道,新興市場國家國際金融危機的歷史表明,如果一個國家同時面臨經常帳戶赤字與政府財政赤字的雙赤字格局,那麼這個國家更容易爆發貨幣危機。事實上,阿根廷在過去三年(2015年至2017年)面臨著持續的財政赤字,截至2017年年底,阿根廷政府債務餘額與名義GDP的比率為51%,低於60%的國際警戒線。
可能我們百家號讀者朋友們不太留意到的是,事實上,阿根廷曾經是一個經濟很輝煌的國家,西班牙式的建築,寬闊的街道,還有百年前就有的地鐵系統,但是,今天的阿根廷經濟並不被華爾街看好,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在近期都曾預言,阿根廷經濟本身將面臨更多困難,就連搬來IMF外援也不能拯救比索頹勢,高盛認為比索今年還有13%的跌幅空間,我們注意到,上周(6月8日)在阿根廷政府與IMF達成500億美元巨額貸款協議後,阿根廷比索兌美元反而加速跌破25關口,再創歷史最低,甚至,有不少分析師預言比索的困境還沒有終結。
圖片來源Theeconomyclub
緊接著,「緊縮政策」教母、哈佛大學教授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對新興市場國家提出了嚴重警告。萊因哈特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指出,「新興市場的處境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更為糟糕。這不僅體現在貨幣波動和債券市場方面,部分新興市場的經濟還面臨內憂外患的危險境遇。」。
而正是在這個關健時刻,阿根廷突然想到了「中國錢」——一份於2015年7月正式達成,去年7月,獲得三年展期的總規模為為700億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協議期限3年,年息6-7%,總規模為阿根廷央行總儲蓄的21.9%),我們在上周提及,在面臨貨幣暴跌貶值至歷史低位、基準利率高達40%、通脹率高達兩位數等種種惡性經濟局勢的背景下,阿根廷當局打算找外部資金或經濟援助、請求更多的貸款支持,這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據英國《金融時報》近日稱,阿根廷內閣首席部長馬科斯培尼亞透露,該國正在與中國談判,希望藉助兩國央行在此前達成的貨幣互換協議的基礎上再度擴大規模。」
圖片來源YOUTOBE
與此同時,據阿根廷民族報近日報導,阿根廷還打算與中國加強貿易領域的合作與聯繫,阿根廷農業部長Luis Miguel Etchevehere在上個月中旬與中國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官員舉行會談,希望為阿根廷豆粕打開中國市場。Etchevehere上周六(6月9日)表示,「我們將會繼續削減大豆的出口關稅,且每月削減關稅的計劃仍會繼續施行,直到取消出口關稅。」。
我們查詢阿根廷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初時阿根廷大豆出口關稅為30%,當前已下調至為27%。2017年阿根廷大豆的最主要的出口國家為中國,也就是說,中國是阿根廷大豆的主要買家,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進口了約635萬噸大豆。
事實上,隨著中國和拉丁美洲的雙邊貿易關係不斷加強,一位阿根廷農業專家告訴我們稱,中國市場是最有潛力能提振阿根廷的農業產品出口額的。比如,阿根廷大豆出口商Martin Coarasa曾對路透稱,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阿根廷等國家的生產前景。除了大豆等農產品,阿根廷還有潛力向中國出口其他增值產品。
圖片來源diarioonline
我們注意到,阿根廷素有「世界糧倉和肉庫」的美譽,大豆是該國出口的第一大宗商品,其次是石油、天然氣、汽車、牛肉、皮革、奶製品和紅酒等,事實上,中國市場目前不僅僅是阿根廷大豆的主要進口國,中國還計劃擴大在阿根廷的投資,例如投資基礎設施、能源項目及其他領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