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阿根廷繼人民幣互換協議後,又想到了大豆

2020-12-06 BWC中文網

近幾周以來,南非蘭特,印度盧比,波蘭茲羅提,俄羅斯盧布,韓元,墨西哥比索及匈牙利福林等新興市場貨幣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這在阿根廷比索身上表現的特別明顯,甚至在IMF日前達成了一項創紀錄的援助計劃後短短幾天,也救不了該國匯市,數小時前,阿根廷的貨幣再度「自由落體式的」暴跌,跌破1美元兌26阿根廷比索一線,正如下圖數據所示,今年以來,阿根廷比索兌美元已跌超36%,上個月曾兩周內貶值近20%。

數據來源金融網站Zerohedge

我們此前多次強調,在美元流動性緊張、利率上升及歐元、日本經濟意外走弱刺升美元指數的背景下,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或將出現融資成本高(美元荒),並導致市場流動性嚴重失衡的情況。這就意味著,美聯儲將對這些經濟體再次揮起「金融大棒」,而阿根廷首當其衝遭受衝擊,稍早前,更是消耗超過60%外儲和絕望的將利率一舉拉高至40%都止不住阿根廷本幣比索斷崖式跳水,債券利率飆升財政赤字急速擴大。

圖片來源AFP

要知道,新興市場國家國際金融危機的歷史表明,如果一個國家同時面臨經常帳戶赤字與政府財政赤字的雙赤字格局,那麼這個國家更容易爆發貨幣危機。事實上,阿根廷在過去三年(2015年至2017年)面臨著持續的財政赤字,截至2017年年底,阿根廷政府債務餘額與名義GDP的比率為51%,低於60%的國際警戒線。

可能我們百家號讀者朋友們不太留意到的是,事實上,阿根廷曾經是一個經濟很輝煌的國家,西班牙式的建築,寬闊的街道,還有百年前就有的地鐵系統,但是,今天的阿根廷經濟並不被華爾街看好,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在近期都曾預言,阿根廷經濟本身將面臨更多困難,就連搬來IMF外援也不能拯救比索頹勢,高盛認為比索今年還有13%的跌幅空間,我們注意到,上周(6月8日)在阿根廷政府與IMF達成500億美元巨額貸款協議後,阿根廷比索兌美元反而加速跌破25關口,再創歷史最低,甚至,有不少分析師預言比索的困境還沒有終結。

圖片來源Theeconomyclub

緊接著,「緊縮政策」教母、哈佛大學教授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對新興市場國家提出了嚴重警告。萊因哈特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指出,「新興市場的處境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更為糟糕。這不僅體現在貨幣波動和債券市場方面,部分新興市場的經濟還面臨內憂外患的危險境遇。」。

而正是在這個關健時刻,阿根廷突然想到了「中國錢」——一份於2015年7月正式達成,去年7月,獲得三年展期的總規模為為700億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協議期限3年,年息6-7%,總規模為阿根廷央行總儲蓄的21.9%),我們在上周提及,在面臨貨幣暴跌貶值至歷史低位、基準利率高達40%、通脹率高達兩位數等種種惡性經濟局勢的背景下,阿根廷當局打算找外部資金或經濟援助、請求更多的貸款支持,這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據英國《金融時報》近日稱,阿根廷內閣首席部長馬科斯培尼亞透露,該國正在與中國談判,希望藉助兩國央行在此前達成的貨幣互換協議的基礎上再度擴大規模。」

圖片來源YOUTOBE

與此同時,據阿根廷民族報近日報導,阿根廷還打算與中國加強貿易領域的合作與聯繫,阿根廷農業部長Luis Miguel Etchevehere在上個月中旬與中國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官員舉行會談,希望為阿根廷豆粕打開中國市場。Etchevehere上周六(6月9日)表示,「我們將會繼續削減大豆的出口關稅,且每月削減關稅的計劃仍會繼續施行,直到取消出口關稅。」。

我們查詢阿根廷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初時阿根廷大豆出口關稅為30%,當前已下調至為27%。2017年阿根廷大豆的最主要的出口國家為中國,也就是說,中國是阿根廷大豆的主要買家,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進口了約635萬噸大豆。

事實上,隨著中國和拉丁美洲的雙邊貿易關係不斷加強,一位阿根廷農業專家告訴我們稱,中國市場是最有潛力能提振阿根廷的農業產品出口額的。比如,阿根廷大豆出口商Martin Coarasa曾對路透稱,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阿根廷等國家的生產前景。除了大豆等農產品,阿根廷還有潛力向中國出口其他增值產品。

圖片來源diarioonline

我們注意到,阿根廷素有「世界糧倉和肉庫」的美譽,大豆是該國出口的第一大宗商品,其次是石油、天然氣、汽車、牛肉、皮革、奶製品和紅酒等,事實上,中國市場目前不僅僅是阿根廷大豆的主要進口國,中國還計劃擴大在阿根廷的投資,例如投資基礎設施、能源項目及其他領域。(完)

相關焦點

  • 最新消息:中國與辛巴威達成貨幣互換協議!人民幣國際化再加速
    來源:金十數據據觀察者網1月16日最新消息,非洲國家辛巴威表示,該國與中國籤署了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貨幣交換協議,該協議將促進中津兩國的進出口交易,並減少該國對其稀缺外匯資源的使用。毫無疑問,籤署貨幣互換協議對津巴韋布來說,大有好處。
  • 拉尼娜陰影下 2021年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玉米產量預測
    來源:油粕面人們對2021年南美玉米和大豆可能的產量有相當大的興趣,目前的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影響產量前景的天氣變化上。美國農業部12月份對巴西玉米和大豆產量的預測分別為43.3億蒲式耳和48.87億蒲式耳。阿根廷玉米和大豆產量目前預計分別為19.68億蒲式耳和18.74億蒲式耳。
  • 天氣乾燥不利於巴西大豆播種
    本周阿根廷降水預期偏強,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西北地區、福爾摩薩、查科、聖地牙哥等省份,降水量有望達到70mm,大部地區降水達到40mm。從播種進度看,上周阿根廷玉米播種進度達到31.4%,較上周僅提高0.2個百分點,播種進度緩慢。大豆國外:巴西大豆播種正面臨近年來少有的乾燥和惡劣天氣條件。
  • 魯寧:人民幣才是中國的「帶路黨」
    時隔不到4個月——10月9日,中國央行與歐洲央行籤署規模為3500億元人民幣/450億歐元的中歐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歐洲央行稱:「鑑於中國與歐元區快速增長的雙邊貿易和投資規模,有必要與中國央行籤署貨幣互換協議,該協議同時將有利於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歐洲央行執行理事會成員科爾則強調:「這一安排顯示出人民幣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地位正迅速上升,國際社會應當配合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 中國買下2050萬噸美豆後,又與一國達成協議!為何要大量進口大豆
    作為世界糧食最大進口國,中國每年糧食進口量基本超過1億噸,不過主要是因為進口大豆數量佔到總糧食進口量的80%以上,例如2019年中國大豆進口總量達8551.1萬噸,為歷史第二高峰。為了降低貿易風險,我國除了實施大豆振興計劃,還堅持推動大豆進口多元化,近日還與這一國新籤大豆協議。年產量10000噸,中坦兩國達成大豆輸華協議!
  • 厄爾尼諾及拉尼娜天氣對大豆市場的影響分析
    在當前時點,市場關注點更多集中在阿根廷大豆的播種和生長階段。問題在於,拉尼娜對阿根廷的減產影響並無明確指引作用,根據歷史跟蹤,雖大概率(非絕對)會影響單產,但影響幅度很難界定,且跟拉尼娜強弱無關,更關鍵在於它影響的時間點及區域範圍是否覆蓋主要產區。11-1月份為阿根廷大豆播種、開花、結莢的關鍵階段,因此在天氣無法得到準確確認之前,盤面始終存在一定的天氣升水加持。
  • 王紹光:大豆的故事——資本如何危及人類安全
    是誰在產豆國(美國、巴西、阿根廷)與消費國(中國以及世界其它各國)之間做大豆貿易呢?又是誰控制了把大豆加工成豆油與豆粕的過程?豆農、貿易商、加工者和消費者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要回答這些問題,最關鍵的是要明確資本在大豆產供銷鏈條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居於何種位置。
  • 【中國科學報】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
    在大豆光周期功能基因組學和大豆花器官改造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目前,實驗室的四個研究重點主要包括大豆光周期調控開花的分子機理、大豆產量品質形成的功能基因組學、大豆抗逆的分子遺傳機制、大豆抗逆的分子遺傳機制。  「重點實驗室已成為我國大豆品種設計育種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研究的一個新的重要基地。」劉寶輝說。
  • 拉尼娜陰影下 南美大豆產量不確定性仍存
    而巴西和阿根廷方面,由於巴西的大豆主產區位於巴西中南部,阿根廷主產區位於阿根廷東北部;厄爾尼諾發生年(厄爾尼諾一般跨年發生,這裡指次年),1—3月巴西南部、阿根廷北部降水量增加,此時正值南美大豆開花期和灌漿期,降水增加有助於提振產量。根據市場對近30年的6次厄爾尼諾現象統計,巴西單產同比上升的有3次,而另外3次則為同比下降,因此規律並不明確。
  • 大豆從我國走向全世界 有對「雙胞胎」基因很關鍵
    他們前前後後測序了1000多份大豆品種,根據每個品種的開花期表型和基因型,進行全基因組的關聯分析,最終找到控制花期變化、早熟的兩個基因關鍵位點Tof11和Tof12。隨後使用孟德爾遺傳雜交方式,克隆出這兩個基因。「這兩個基因表明了為何野生大豆與栽培大豆對光周期的敏感性不一樣,它們又是如何調控光周期的。
  • [農業氣象]阿根廷2月25日大豆氣象預報
    作物影響,阿根廷中部主要作物產區天氣大多有利於大豆作物鼓粒,因土壤水分充足,沒有酷熱天氣。
  • 多買500萬公噸的美國大豆?川普:這是一個好消息
    據Roll Call報導,在高級別磋商期間,我方提出多購買500萬公噸的美國大豆,川普一時間「聽蒙了」。具體是一個什麼的情況呢?下文中將援引外媒報導,進行解答。┃多購買500萬公噸的大豆據Roll Call報導,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表示,對我方提出增加購買大豆的計劃,是個意外消息。
  • 氣候變化對大豆產量的影響分析
    B 降水對作物的影響  美國、巴西和阿根廷作為全球最主要的三個大豆生產和出口國,其天氣變化往往是大豆市場投資者所重點關注的。下面我們來看看三個大豆生產國的大豆生長時間。  圖為美國、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生長時間  大豆生長時間長度為90—120天,大約4個月,生長周期包含4個階段:種植期、開花期、灌漿期和收穫期。
  • 巴西賣給中國超5成大豆後,多國農產品也希望能擴大中國出口量
    據中國海關6月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5月大豆進口970萬噸,為2017年7月以來最高水平,環比激增40.6%,但今年1至5月,總體上大豆進口同比下降2.6%,至3617萬噸。我們注意到,中國進口大豆的三大來源國是巴西、美國和阿根廷。
  • 美國不願看到事情發生:美豆太貴,中國再與俄羅斯達成關鍵合作
    今年10月份,我國自美國購買了340萬噸大豆,同比增加196.4%。由於我國進口的美國大豆規模不斷增加,加上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國家的大豆產品暴跌,美國大豆的價格開始抑制不住地瘋狂上漲。英國媒體近期曝出,已有一部分私營中國大豆貿易商表示,當前很想取消12月和1月船期的美國大豆,因為價格飆升將導致壓榨利潤出現虧損。截至目前,此事件還沒有迎來新進展。不過,就在我國貿易商對美國大豆漲價瘋狂的情況感到棘手時,俄羅斯則與我國達成了關鍵合作,預計將幫助我國大豆進口商「紓困」。
  • CBOT大豆期價突破12美元,創下四年半新高,受出口數據強勁帶動
    原標題:CBOT大豆期價突破12美元,創下四年半新高,受出口數據強勁帶動   周四,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大豆期貨市場大幅上漲,其中主力期約突破12美元大關
  • 重磅乾貨:當前全球糧食貿易格局分析報告(玉米、小麥、大豆、大米...
    而2012年2月份我們與阿根廷也籤署了類似的協議。(回復玉米獲取玉米相關乾貨資料)   當前,美國、巴西、阿根廷是全球三大玉米出口國。其中美國的出口量最大,達到4318萬噸,而巴西和阿根廷的數量也很大,分別達到2000萬噸和1600萬噸。過去巴西和阿根廷僅僅小規模對華出口玉米,每次出口量只有幾百噸。
  • CBOT大豆價格飆升,USDA報告利多
    周二,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大豆期貨市場大幅上漲,因為美國農業部發布的最新供需報告利多。  截至收盤,大豆期貨上漲1.50美分到45.75美分不等,其中3月期約收高45.75美分,報收1418.25美分/蒲式耳;5月期約收高43.75美分,報收1413.75美分/蒲式耳;7月期約收高41.25美分,報收1399.50美分/蒲式耳。  成交最活躍的3月期約交易區間在1354美分到1428.25美分。
  • 關於「厄爾尼諾」和大豆 你需要了解的二三事
    而厄爾尼諾氣候現象發生時,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會升高,而西太平洋則會出現高海面氣壓;導致太平洋沿岸地區的水平衡、氣溫等發生變化,進而會對大豆等農作物生長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五、歷次厄爾尼諾現象對大豆的影響  厄爾尼諾發生時,正值美國的種植、開花和灌漿期,有助於提升降水量,對大豆的開花與灌漿產生積極影響,有助於提升大豆單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