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頭博米不消物,酒店買酒不願賒。
「東南西北」是從古到今被人們沿用的方位名詞,但用於平時口語中的組詞時,它們卻不僅僅只有形容方向一種意思。比如詞語「東西」,就是將「東」「西」兩個表方位的字重組在一起,從而表現了另一種意思。東西的泛指有很多,比如各種各樣的物品,這個詞也在我們的口語中經常出現。然而,為何兩個表方位的字重組在一起能有如此解釋呢?其實它是由一定依據的。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發明開創這些文化的有名文學家,也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主體。與「東西」這一詞密切相連的,就是宋代知名理學家朱熹。朱熹自幼聰慧,是如今人們口中的天才。他成年那一年中了建州鄉試的貢生,被周圍許多人羨慕。帶著光環的他愈發努力,兩年後又成功奪取進士,從此開啟了仕途。說道朱熹的思想,那對後世的影響可是不止一星半點。後多個朝代都沿用著他的開明思想,他是孔子之後,最受人敬仰的理學家。如今,人們仍然沿用著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思想。
關於「東西」,還有段趣事,南宋時期,朱熹某天偶遇好友上街購物,他問朋友去幹嘛,朋友回答他要去買東西。朱熹自然是接著提出「要買何物」的疑惑,朋友答:「要買東西」朱熹說笑著問他:「那不買南北嗎?」本來朱熹只是開個玩笑,可朋友卻道起了自己的見解。朋友說:「必然不能說買南北,我這是有依據的。」
原來朱熹的朋友是按照古代的五行來定義了「東西」一詞。在五行中,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和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相對應。其中東對應的是木,西對應的是金,木頭和金子自然能被籃子裝起來,因此就有了籃子裝「東西」,為什麼不說南北,是因為南北對應的是水火,籃子無法裝下水,無法裝下火。於是就不能用「南北」來形容籃子裡裝的物品。
第二種關於「東西」的說法,無關於哪個人提出的了,而是因為地方而被定義的。據歷史記載,東漢時期的都城有兩個地方,東都是洛陽,西都是長安,這兩個地方匯集了中國各地的商人,且大的商鋪都在這裡,所以人們採購都會來這兩個地方。久而久之,就有了來「東都」購置物品和來「西都」購置物品,然後演變為買「東」買「西」,最後變成買「東西」。
第三種解釋是一種「簡單思想」的解釋,陳道望先生解釋「東西」一詞的定義,他認為這個詞的解釋非常簡單,在於「東西」是「東南西北中」的縮寫,而人們要購買的物品,無非不是來自於東、南、西、北、中的任何一個方向。於是「東西」就代表了人們購買的物品,詞語的含義也有此展開。
結語
中華文化是非常奇妙的,無論是哪種解釋,仿佛都說得通,而且都是很好理解的表達了這個詞的含義。而這三種解釋中,朱熹朋友的解釋最有深意,且與我國古代的哲學文化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繫,更像是古人會對詞語做出的解釋。後兩種說法比較現代,更加通俗易懂,極其符合隨著時代發展,人們思想進化後,將詞語和事物簡單化處理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