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介紹了可用p=ρRT/M和P = 1/2n^2ρυ^2這兩個公式來計算大氣壓強,本文要看看這兩個公式有什麼樣的關係,探索它們之間的推導過程。
由於p = ρRT/M這個公式是已知的,所以我們就研究如何用它推導出P =1/2n^2ρυ^2這個壓強公式的。空氣分子平均運動速度υ= [8RT/(π*M)]^(0.5),因此我們要把P = ρRT/M變形,出現[8RT/(π*M)]^(0.5)這個式子就可以了。
P = ρRT/M
=(π/8)×(8/π)×ρRT/M
=(π/8)ρ×[(8/π)×RT/M]
=(π/8)ρ×8RT/πM
=(π/8)ρ×[ (8RT/πM) ^0.5] ^ 2
= 1/2(π/4)ρ×[ (8RT/πM) ^0.5] ^2
因為空氣分子平均速率:υ= [8RT/(π*M)]^(0.5)
所以:P = 1/2(π/4)ρ×[ (8RT/πM) ^0.5] ^2
= 1/2(π/4)ρ×[υ] ^ 2
既:P = 1/2(π/4)ρυ^2 (1)
變形:P = 1/2(π/4)ρυ^2
= 1/2 [ (π/4) ^ 0.5] ^2 ρυ^2
既:P = 1/2 [ (π/4) ^0.5] ^2 ρυ^2
設:n=(π/4) ^0.5
所以:P = 1/2n^2ρυ^2 (2)
還可再變形感受速度與壓強的關係
P = 1/2 n^2ρυ^2
= 1/2ρ(n^2υ^2)
= 1/2ρ(nυ)^2
既:P = 1/2ρ(nυ)^2 (3)
式子中n=(π/4) ^ 0.5,影響n的精度的主要是π的取值大小,一般取3.14。空氣分子平均速率不再取υ= 1.6[(R×T)÷M]^(0.5) 這個式子了,而是更準確的υ= [8RT/(π*M)]^(0.5)。
前幾篇文章是根據現象推導出(3)式和(2)式,得出n的值大約是0.8841,本篇文章是根據已有的大氣壓強公式P = ρRT/M推導出來的(1)式,得出n的值大約是0.8862,可以認為n=(π/4) ^0.5是比較準確,但在實際飛行環境中可能還要修正。
如果把υ= [8RT/(π*M)]^(0.5)代入(1)式,得
P = 1/2(π/4)ρ [ (8RT/πM) ^ 0.5] ^2 (4)
從(4)式就可以看出,壓強主要和空氣密度ρ和空氣熱力學溫度T有關,那麼我們就可 以另一種方式理解飛機的飛行。當有迎角的機翼前進時,機翼下表面對空氣進行壓縮,空氣密度ρ和空氣熱力學溫度T可能都升高,空氣壓強P自然增大。機翼上表面的空氣舒張,空氣密度ρ和空氣熱力學溫度T可能都下降,空氣壓強P自然減小,這就形成了機翼上下表面的壓強差,產生了向上的升力。
由於本節修正了n的計算方法,n=(π/4) ^0.5,是一個計算公式,所以升力公式
F升力 = 1/2 [K(4 n ^2υ0/sinθυ+1)cosθsin^2θ]ρSυ^2
修正為:
F升力 = 1/2 [K(πυ0/sinθυ+1)cosθsin^2θ]ρS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