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去檢測的納米材料樣品,從雲南運到北京,因為存放條件和時間的改變,產生了聚集。」華東理工大學教授、上海市納米科技首席科學家藍閩波委員說,「沒辦法,當地沒有檢測設備,只能通過開放共享的儀器設備去做。可拿回來的檢測數值又不敢用。」
他想說的,是科研設施與儀器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為此,藍閩波已經呼籲了很多年。
說起「打造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平臺」被寫進了剛剛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藍閩波挺感慨:「進步多了,還有改進空間。」
公器公用服務社會
藍閩波同記者回憶起我國建設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平臺的歷程。「起先是一擁而上建平臺,但共享機制沒建好,分類標準、儀器名稱都不統一,檢索出滿屏的儀器設備,卻不知道哪個能用。」
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後,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建立統一開放的科研設施與儀器國家網絡管理平臺,之前各自為戰的平臺,大多都被收編。「統一的共享平臺解決了之前標準不清的問題。」藍閩波讚賞道。
平臺搭起來了,利用率、共享率是要繼續狠抓的事。
「開放共享是面向全社會的,要加大對企業的開放力度,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副主任邢新會委員說。
上海市、浙江省等20個省份鼓勵企業用創新券購買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的服務,這些省份對外開放共享的科研儀器不斷增長。「但需要加大宣傳力度,還有很多企業不知道『共享』這件事。」藍閩波說。
「向全社會開放,還得讓服務水平和服務意識更到位。」藍閩波表示,企業借專業儀器設備做檢測,指標出來了看不懂,這需要共享平臺做好後續服務。
「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平臺也應對社會開放。」邢新會說,「公器公用,這觀念得有。」
打破數據孤島,管理要到位
同樣需要「共享」的,還有科學數據的開放共享。
「理論上贊成,口頭上支持,實際推不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長郭華東委員兩手一攤。
科學數據「煙囪林立」的局面,這與它的特殊性有關。
「數據散落在科研人員手中,像『暗物質』一樣。很多人不願將自己辛苦得來的基礎數據拿出來共享。」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科學數據中心主任黎建輝曾說。
「科研數據所有權屬於國家、院所還是個人?什麼樣的科學數據可以共享?現在沒有統一的標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學會秘書長徐曉蘭說。黎建輝則認為,政策缺乏有效的激勵,也讓科研人員對數據共享的積極性不高。
問題的關鍵在於管理。郭華東認為,數據立法已經到了該提上日程的時候。「水、林、礦產都是資源,都有法,數據也是資源,也應有法。」
科學數據應在基於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前提下「有條件的開放」。邢新會建議,「開放共享平臺要進行實名制註冊,獲取數據的痕跡要是可追蹤的。」
徐曉蘭建議,充分發揮科技社團組織力量,通過市場化力量去推動。「行業協會、學會、社團的第三方立場,可以對數據交易、使用進行有效的價值判斷,打通提供方、使用方、評價方、維護方全鏈條環節。」
記者了解到,在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支持下,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等平臺整合了領域內多家單位的數據資源。下一步將繼續打造一批資源量大、開放程度更高的國家級科學數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