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點:別讓開發共享的儀器設備成了「暗物質」

2020-12-06 儀器信息網

  送去檢測的納米材料樣品,從雲南運到北京,因為存放條件和時間的改變,產生了聚集。」華東理工大學教授、上海市納米科技首席科學家藍閩波委員說,「沒辦法,當地沒有檢測設備,只能通過開放共享的儀器設備去做。可拿回來的檢測數值又不敢用。」

  他想說的,是科研設施與儀器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為此,藍閩波已經呼籲了很多年。

  說起「打造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平臺」被寫進了剛剛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藍閩波挺感慨:「進步多了,還有改進空間。」

  公器公用服務社會

  藍閩波同記者回憶起我國建設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平臺的歷程。「起先是一擁而上建平臺,但共享機制沒建好,分類標準、儀器名稱都不統一,檢索出滿屏的儀器設備,卻不知道哪個能用。」

  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後,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建立統一開放的科研設施與儀器國家網絡管理平臺,之前各自為戰的平臺,大多都被收編。「統一的共享平臺解決了之前標準不清的問題。」藍閩波讚賞道。

  平臺搭起來了,利用率、共享率是要繼續狠抓的事。

  「開放共享是面向全社會的,要加大對企業的開放力度,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副主任邢新會委員說。

  上海市、浙江省等20個省份鼓勵企業用創新券購買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的服務,這些省份對外開放共享的科研儀器不斷增長。「但需要加大宣傳力度,還有很多企業不知道『共享』這件事。」藍閩波說。

  「向全社會開放,還得讓服務水平和服務意識更到位。」藍閩波表示,企業借專業儀器設備做檢測,指標出來了看不懂,這需要共享平臺做好後續服務。

  「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平臺也應對社會開放。」邢新會說,「公器公用,這觀念得有。」

  打破數據孤島,管理要到位

  同樣需要「共享」的,還有科學數據的開放共享。

  「理論上贊成,口頭上支持,實際推不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長郭華東委員兩手一攤。

  科學數據「煙囪林立」的局面,這與它的特殊性有關。

  「數據散落在科研人員手中,像『暗物質』一樣。很多人不願將自己辛苦得來的基礎數據拿出來共享。」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科學數據中心主任黎建輝曾說。

  「科研數據所有權屬於國家、院所還是個人?什麼樣的科學數據可以共享?現在沒有統一的標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學會秘書長徐曉蘭說。黎建輝則認為,政策缺乏有效的激勵,也讓科研人員對數據共享的積極性不高。

  問題的關鍵在於管理。郭華東認為,數據立法已經到了該提上日程的時候。「水、林、礦產都是資源,都有法,數據也是資源,也應有法。」

  科學數據應在基於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前提下「有條件的開放」。邢新會建議,「開放共享平臺要進行實名制註冊,獲取數據的痕跡要是可追蹤的。」

  徐曉蘭建議,充分發揮科技社團組織力量,通過市場化力量去推動。「行業協會、學會、社團的第三方立場,可以對數據交易、使用進行有效的價值判斷,打通提供方、使用方、評價方、維護方全鏈條環節。」

  記者了解到,在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支持下,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等平臺整合了領域內多家單位的數據資源。下一步將繼續打造一批資源量大、開放程度更高的國家級科學數據中心。


相關焦點

  • 兩會閉幕 回顧科學儀器行業相關的兩會「好聲音」
    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到來之際,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也臨近尾聲。國產儀器、食品環境、檢驗檢測,今年從人民大會堂,傳出了許多為國產科學儀器振臂呼喊的「好聲音」。儘管2017「兩會」即將閉幕,還是讓小編帶您回顧那些與科學儀器行業相關的「兩會之聲」。
  • 研究院研發中心實驗室及儀器設備概覽
    2019年1月,IAT 獲批加入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將開展儀器設備共享及對外租用服務,並將以此為基礎,開展原型化設計、分析檢測與測試服務,滿足分析技術集群企業客戶的定製化需求。IAT 現已擁有約2500平米的實驗及辦公場地,總價近2000萬元的儀器設備,實驗室及儀器設備服務形式包括儀器共享、企業租用、聯合開發以及業務外包等。
  • 3個優先級能否找到暗物質?如果暗物質太輕怎麼辦呢?
    暗物質太輕怎麼辦?科學家呼籲進行小規模實驗以擴大搜尋範圍!以小規模探測形式,對暗物質的搜索正在擴大。雖然暗物質在宇宙中有大量存在——它是迄今為止最常見的物質形式,但它也隱藏在普通的視線中。還不知道暗物質具體是由什麼構成,儘管科學家可以看到它對已知物質的引力。
  • 暗物質衛星上天 揭秘暗物質是什麼?怎麼存在的?
    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正在籌建或實施多個暗物質探測實驗項目,其研究成果可能帶來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據介紹,「悟空」由四個有效載荷組成,分別是塑閃陣列探測器、矽陣列探測器、BGO能量器和中子探測器。所有探測器及電子設備安裝在1個立方米的空間內,技術難度超過了我國目前所有的上天高能探測設備。此次發射的暗物質衛星全部由中科院研製、生產。
  • 製造一臺「收音機」捕捉暗物質
    至今為止,研究者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尋找暗物質粒子上。但是利用暗物質收音機,研究者希望找到暗物質發出的波。 另闢蹊徑 直接尋找暗物質粒子的探測實驗需要利用大型地下探測器。研究者們希望捕捉到暗物質粒子與探測器粒子發生碰撞的信號。然而,這種信號只會出現在暗物質粒子足夠重、能在碰撞過程中產生足夠能量的時候。
  • 2400米巖石之下暗物質就是他們仰望的「群星」
    記者睜大了眼睛,來回走了幾圈,只看到一些大大小小像氧氣罐一樣的容器、像磚塊一樣的設備和儀器,看上去一點都不「科幻」。「最近有的設備停下來了在做升級,裡面顯得有點亂,不過你趕上也算幸運,一般我們實驗室都不讓人打擾呢。」隨行的清華大學課題組工作人員覃建強說。    最後一個「萬萬沒想到」,是錦屏地下實驗室裡暗藏的「玄機」。
  • 十一五「科學儀器設備研製與開發」重大項目總結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科學儀器設備研製與開發」共設置13個課題,其中課題一-課題八採取公開招投標的方式確定課題承擔單位(本網曾對此進行過報導: 「科學儀器設備研製與開發」課題招標結果公告),課題九-課題十三則採用公開申報的方式確定承擔單位。
  • 暗物質能穿透人體,還會造成傷害?
    雖然人類的血肉之軀還很難走出地球,但是人類發明的各種科學儀器已經承載著人類的智慧和好奇心,飛向了遙遠的深空。有的儀器飛到了太陽的身邊,有的儀器飛到了太陽系的邊緣,這樣看來,人類對地球周遭的太空環境也算了解個大概。
  • 暗物質、暗能量最新觀點
    稍稍有點物理常識的人都知道,真空裡是沒有任何物質的,真空產生不斷加大的暗能量,違反了能量守恆定律:能量不能憑空被創造出來。唉!最為嚴謹的科學家竟然成了算命先生,他們用嘴一吹,就可把無以計數的星系,以遠超光速的速度吹跑。哈哈!
  • 暗物質之謎漸漸揭開:中子衰變而成?
    現在,研究人員認為,如果中子存在可能衰變為暗物質的粒子,這一奧秘就能得到解決。暗物質是一種無形的物質,普遍認為它佔了宇宙所有物質的五分之四以上。現在,一系列的研究正在把這一假說付諸實踐。中子與質子和電子一起,構成了可見宇宙的大部分。沒有中子,複雜的原子核是不穩定的狀態。
  • 多維空間破解暗物質之謎的關鍵
    長久以來,暗物質之謎一直困擾著科學界。暗物質到底是什麼呢?科學家一直在尋找著答案。現在科學家們就在利用各種設備儀器去驗證現在對暗物質的假設。這些假設我就不去一一去說了,大家可以去搜索這方面的新聞與資料。
  • 兩會上科學家們的「表情包」
    新華社北京3月9日新媒體專電 題:兩會上科學家們的「表情包」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全國兩會上,平日裡難得一見的科學家代表委員備受關注。他們有著怎樣特別的「兩會時間」?會場內外,追隨這批科學大咖們的腳步,「中國網事」記者捕捉到四種生動表情。
  • 遼寧省大型科學儀器共享服務平臺移動客戶端上線運行
    日前,遼寧省大型科學儀器共享服務平臺移動客戶端APP——「遼儀共享」正式上線運行,標誌著遼寧省大型科學儀器共享服務工作向「網際網路+儀器共享」目標邁出了堅實一步。
  • 「40萬個正電子」,暗物質將要走出謎團?
    暗物質是永遠繞不開的題目  關於暗物質,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就是:它在宇宙中所佔的比例,遠高於目前人類所有能看到的常規物質。  其實,暗物質課題之所以如此具有挑戰性,皆因其並不能為肉眼和常規探測設備所發現——無論先進設備用什麼波段的光尋找,都不行。
  • 暗物質長的什麼樣?
    暗物質長的什麼樣?沒有人親眼見過暗物質,否則所見之物也就不是暗物質了。不過,科學家還是可以從理論上推測暗物質的形狀,比如,英國和丹麥的理論物理學家推測出了暗物質的一種形式,直徑20釐米、由原子積聚而成的球體。
  • 觀點:科學家為什麼能提出暗物質,卻不能觀測到暗物質自身的存在
    「暗物質」這個概念最早是被天文學家卡普坦於1922年提出,他通過對星體系統之間的運動規律間接的推導出星體周圍可能存在不可見的類物質形態。隨後在1932年,太陽系邊緣「奧爾特星雲」的被命名者——天文學家奧爾特本人也對太陽系內星體運動進行了暗物質研究,然而並未取得確鑿的證據。
  • 2020年兩會概念股一覽 兩會對股市利好嗎?
    兩會概念股有哪些?歷年兩會概念股都是市場必炒的題材,在隨著相關政策或者政策預期的隨之而來,相關股總是受到市場爆炒,而這些內容都是屢次被市場爆炒的熱點板塊,2020年全國「兩會」將從本周五開始,3月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召開;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兩會」將延續至3月16日全部結束。
  • 暗物質,暗能量?
    不過以現在的觀點看來也不算什麼,現代物理認為宇宙中存在著暗物質,暗能量。按當時的觀點來看也是難以理解的。2:麥可遜-莫雷實驗的零結果。以太說認為以太是光媒介質,那麼地球在以太中運動,在地球上各個方向的光速與地球運動應該符合伽利略變換,即C+V和C-V。麥可遜-莫雷實驗正是測量C+V和C-V中的V,得到結果為零。這一結果讓當時的科學家不解。
  • 人類認知的物質僅佔宇宙5%?譽為「宇宙幽靈」的暗物質不只是傳說
    根據哈勃望遠鏡利用弱引力透鏡法測得的數據,繪製成宇宙大尺度下的暗物質分布圖那暗物質又是有什麼組成的呢?其實到現在科學家也說不清,只能根據暗物質的已知特性,推測暗物質粒子的候選者。目前存在著兩種關於暗物質粒子候選者的主流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暗物質粒子候選者是軸子(axion),一種質量非常小的中性粒子,質量極輕,大約只有質子的100萬億分之1,運動緩慢,很少與光相互作用,與普通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
  • 2016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明確10個重點支持方向
    一、指導原則與主要目標  本專項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原則,緊扣我國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對科學儀器設備的重大需求,充分考慮我國現有基礎和能力,在繼承和發展「十二五」期間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成果的基礎上,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的原則,以關鍵核心技術和部件的自主研發為突破口,聚焦高端通用科學儀器設備和專業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的儀器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