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趙明國:AI晶片 +機器人,突破算法瓶頸|CCF-GAIR 2020

2020-11-28 雷鋒網

8 月 7 日,2020全球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峰會(CCF-GAIR 2020)在深圳前海華僑城JW萬豪酒店啟幕。

從 2016 年的學產結合,2017 年的產業落地,2018 年的垂直細分,2019 年的中國人工智慧 40 周年,峰會一直致力於打造國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跨界最廣的學術、工業和投資平臺。

根據大會安排,8月8日在『機器人前沿專場』上,清華大學研究員,優必選人形機器人首席科學家趙明國教授做了題為《基於計算的智慧機器人控制》主題演講。

趙明國教授表示,在傳統控制系統中,算法能力常常受到控制器的制約,智慧機器人要想實現多模態非常不便捷,要麼難實現,要麼功耗大、體積大,如果將AI晶片融入機器人中,提供算法和算力支持則可以有效地解決機器人運動和感知的問題。

演講中,趙明國教授介紹了其最新機器人案例——無人駕駛自行車。這款機器人能夠在複雜的現實環境中,應對變速,不同粗糙度、不同材質的路面等幹擾因素的影響,實現完全地自主行進。在他看來,無人駕駛自行車的實現過程需要滿足三種基本功能:

運動控制:通過嵌入式系統運行控制算法來實現。定位與導航:通過高主頻的系統做迭代運算來實現。交互與感知:利用GPU的並行計算做識別或算法推理來實現。其中,對應的三種算法需求可以全部交由晶片來完成。趙明國教授稱,他們在無人駕駛自行車中內置了「天機晶片」,實現了駕駛路徑識別、障礙物識別、語音導航、運動控制等多種功能。這款晶片是去年清華大學施路平教授團隊重磅發布的一款類腦晶片。它可以同時實現三種不同算法,而且是動態的,可定義,可重新編程。

基於天機晶片完成無人駕駛自行車的演示驗證,趙明國教授針對未來智慧機器人研究方向,提出了兩條新的路徑:

晶片+機器人:用機器人做晶片及AI算法的研究平臺。機器人+晶片:用晶片做機器人控制及智能算法的實現平臺。

在他看來,未來智慧機器人必將與人工智慧技術深度融合,AI晶片會在機器人控制領域激發出更多潛能。

趙明國教授表示,無人駕駛車只是完成了地面行進的初級任務,接下來還會進一步探索自行車如何實現騰空、落地等高難度特技。在他看來,

只有把控制問題推向極致,探索技術的邊界,才能推動整個技術的進步。我們的願景就是讓機器人能夠達到,甚至超越人類操作自行車的水平。

此外,趙明國教授還分享了雙足機器人的研究案例。他強調,無論是足式機器人還是輪式機器人,它們都是用於測試算法的工具或者載體,其最終成品並不會用於商業化。

會後,在接受雷鋒網編輯採訪時,趙明國教授也表示,人形機器人整體還處於學術研究的階段,距離商業化還有一段路程。從行業發展來看,因研發投入高,技術路線長,很少有企業專注人形機器人的研究。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高校團隊和部分企業的研發團隊的工作比較多,近些年也不斷有突破性研究成果發表。

另外,趙明國教授透露,目前正在開拓一些新的研究,預計明年會有相應的成果發表。

以下是趙明國教授的演講全文,雷鋒網編輯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進行了編輯和整理: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和大家分享關於我們做機器人遇到的問題和思考。我的題目是「基於計算的智慧機器人控制」。在機器人控制過程中,我們需要用到控制器來實現各種算法,但這裡存在一個現實問題,即控制器的能力決定算法的能力。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沒有辦法突破控制器的限制,算法只能停留在比較初級或者中級階段,難以到達高級。於是我們換了個思路,讓算法來推動控制器的發展。

在這裡我們做了兩個實驗案例,無人駕駛自行車和雙足機器人。

需要說明的是,這兩個機器人一個是輪式,一個是足式。我做輪式機器人不是為了實用,也不是為了商業化。無人駕駛自行車是我用來檢測算法或者解決某些問題的實驗工具。同樣,雙足機器人也是為了做研究性質的實驗。他們的實用性有待於後續的商業開發。

「天機芯」驅動的無人自行車

首先我們講什麼叫無人車?沒有人操控,可以自主行進的車都叫無人車。機器人本身會涉及到大量動力學原理。儘管自行車發明將近200年,但是力學機理始終沒有研究透,直到2016年一群學者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才把複雜的動力學系統解釋的比較透徹。我們做機器人控制也是要充分利用自行車的動力學原理來做。

人對自行車的控制能力很強,比如大家在校園裡或者沒有障礙的路面可以鬆手騎自行車。那麼如何讓自行車保持平衡,並自主行進呢?其實這裡面涉及很多力學原理,總體來講有以下幾方面的影響因素。

如果自行車在圓弧軌道上行駛就會產生離心力,這個離心力會幫助它保持平衡。自行車特殊的前叉結構——前叉角度和前輪拖曳距,這兩個物理參數的變化會自動讓車把自動扶正並保持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整個車體質量的均衡分布也是讓保持平衡的原因之一。人在騎車時,上身運動會產生反作用力讓自行車保持平衡。車輪的陀螺效應,陀螺力矩會幫助車保持平衡。加裝反作用輪(太空飛行器上經常用),或者加力矩陀螺會產生平衡作用。上述的前兩項是我們的研究方向,中間三項需要加裝外部裝置,與獨立自行車沒有關係,最後一項是與研究原理不相關。所以我們只選擇了最前面兩項。

我們利用前兩項做控制的時候遇到了一些難點,比如低速、變速行駛影響離心力,風力幹擾,大坡度,載荷變化,車輪與不同地面的相互作用等。

以下是一個相對簡單的自行車動力學模型,其中的車身、車把和行駛速度可以用三個變量來描述,描述完這三個變量以後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動力學方程,這個方程具有很強的非線性,而且不同狀態下的角度和車速是耦合的,它對參數也很敏感。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方程中很多參數都與速度相關。只要速度變化,動力學方程就會改變,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有意思的挑戰,如果能夠解決速度的影響,我們的控制算法就能向前更近一步。

單一速度下的車把轉向控制依靠普通的控制手段就可以解決,我覺得大二、大三的學生可以嘗試做固定速度的自行車實驗。我們要做的是如何解決變速下的車把轉向平衡控制。

以前我們嘗試過採用速度估計+分段控制的方法實現變速控制。當時我們用了1個多的時間為調整了20段左右的參數,隨著速度變化去切換,就可以較好地解決車的穩定性問題;再這些數據做初始參數去做強化學習,效果還會更好點,可以適應地材質。遺憾的是,在零初始知識的情況下的學習沒有成功,雖然Segway平衡車在零知識的情況下的強化學習我們做成了正負10 度範圍內的平衡。因為基本學到的是線性部分的知識,所以就沒有到車上。因此,我們得出結論,「暴」的強化學習可能不適合這個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我們的無人駕駛自行車是在普通自行車後輪加驅動器,在前車把加轉向,加剎車、控制器和相應的各種傳感器、電池,這樣自行車已經能夠實現定速駕駛。其實任何控制器通過反饋控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魯棒性,所以它在基本路面行走是沒有問題的。只要把各種速度下的參數都對應好,實現平滑切換就可以做到比較好的魯棒性。

另外,我們也實現了變速下的自動導航行走,這是我們在清華校園內拍攝的短片,視頻中的自行車可以從低速到高速,通過不同粗糙程度、不同材質的路面,我們在其中加入了傳感器進行路面識別,它也可以按照比較簡單的路徑進行導航。

無人自行車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我們做了幾件事。除了實現機器人控制外,還加入了感知模塊,所以這是我們的動力學模型。

從圖中的兩個紅色圈來看,有些項跟陀螺效應相關,有些項與離心力相關,有些項和結構相關,最重要的第一項是和重力相關。這些項都會隨著速度不斷變化。

傳統方法用NI控制器或者任何工業控制器,再集成大量傳感器來做,可以實現這樣的效果。當然這裡面也有失敗的過程,我們經常會摔倒再重新調整參數再做。不過,這是相當傳統和複雜的機器人控制方法。

後來我們就沒有這樣做了。傳統任務裡面做運動控制需要嵌入式系統,因為嵌入式系統要實現控制算法。同時做定位和導航時,我們需要高主頻的系統來做迭代運算,比如SLAM或其他(SLAM也可以在GPU上做)。交互和感知往往需要用GPU做一些識別或者推理算法。總之,適合併行計算、高頻計算和實時性要求,這三種計算在智慧機器人裡面是同時需要的。尤其我們在參加RoboCup比賽時做的人形機器人同時需要這幾種計算,最簡單的辦法是用三臺計算機,這三臺需要具備不同算力,然後用網線把它們接起來,用作業系統維護數據溝通。

這次我們並沒有採用這樣的方法。去年清華大學施路平教授團隊發布了一款類腦晶片「天機芯」,在一個晶片上就可以實現三類計算,而且是動態的,可以定義,可以重新編程。這是兩個學科或者多個學科進行交叉的結果,我們就和做晶片的老師進行了合作,我們用具備這些功能的晶片完成三個任務來測試,如果三個任務都可以實現,就說明晶片具備這三種計算功能。

這對於傳統機器人控制硬體來說是很難實現的,如果能夠實現也必然體積大,功耗大。那麼我們就希望能夠利用混合架構的晶片來實現這種功能。於是,我們把駕駛路徑的識別、障礙物的識別、語音導航、運動控制的功能全部放到一款晶片中(當然不是一個晶片,而是晶片組成陣列的主板)。

如上面的動圖演示,晶片實現了所有的計算功能。我們這項工作成果去年8月1日發表在了Nature雜誌上,是我們國家在人工智慧領域研究第一篇發表在Nature上的文章。

受這項工作的啟發,利用天機晶片完成無人駕駛自行車的演示驗證,為自動機器人的研發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可以有兩條途徑:

晶片+機器人:用機器人做晶片或者AI算法研究平臺,以此來證明算法可行性。算法在推進的同時,以此反饋到機器人上,最終推動高算力或者多性能晶片的實現。機器人+晶片:利用晶片破解機器人算力不足的問題。這套新思路最早是2016年,張鈸老師在Science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其目的是希望人工智慧技術和機器人能夠相互結合,相互促進。

目前這項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著名的雜誌和專業人士的認可。另外,值得說明的是,Nature雜誌的編輯告訴我們,通常一篇在Nature上發文章的報導量是100,而我們這篇文章的報導量達到了1400,是目前為止最好的。

以算力為支撐的技術挑戰

到現在為止,對機器人控制的需求,對算力的需求還遠沒有結束,我們經常在Youtobe視頻中看到一些山地越野挑戰賽,這些視頻足以證明人類對車的控制能力有多強。

我們的願景就是讓機器人能夠達到,甚至超越人類操作自行車的水平。因為這樣能夠把控制問題推到極限,從而發現技術的邊界在哪裡,以此來推動整個技術的進步。長期來看,未來機器人控制可以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自行車能夠在低速、變速、粗糙/障礙路面正常的行進。

第二階段:自行車能夠自主完成騰空、落地等特技任務。

第三階段:在落地應用中,融入控制和感知系統的自行車,可以像極限山地運動員一樣在複雜的環境中可以自如的行進。

目前初級階段的任務我們已經完成,中期任務和長期任務我們還沒有明確方案,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些任務實現必須要有強大的計算作為支撐,如果沒有計算,其他局部做得再好也不會達成目標。

雙足機器人的被動行走理論

早在1990年就有人提出了機器人被動行走理論。當時機器人是純機械結構,只要給它初始條件就可以產生穩定的行走。到了2005年,康奈爾大學研究團隊基於被動行走理論,研發出了與人類等效的行走機器人。當時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之後也陸續有不少關於被動理論的擴展研究發表。不過,除了哈佛研發的機器人軟體外骨骼以外,幾乎沒有研究成果能夠帶來實際的應用價值。

外骨骼研究一直是近幾年的熱門研究領域,在國內就有幾十家公司在做。它對於有功能性障礙、特殊工種人士確實有一定使用價值。看到這些成果,我們對其中涉及的理論產生了好奇。

人的步態到底是什麼?很多醫學科學家在分析了人的步態後發現,所記錄的行走軌跡像一團亂麻,是周期性但不是重複的,起初以為是噪音或者步態不均勻導致的結果,最後發現其實人走路是混沌的步態。在1998年,就有人發現當參數變化到特定值時,被動模型中就會表現出混沌特性,後來,這一點在實物中也被證實。

比如,我們利用被動理論做了一款足式機器人,從它的行走數據來看有明顯的混沌趨勢。那麼問題來了,人走路是混沌的,為什麼機器人走路是單周期控制的?

TED上有這樣一則視頻,一位帕金森患者上下樓梯必須扶著扶手,後來,它的孫女做了一個實驗,在平面的地上畫了多層臺階,結果患者可以在無任何扶手的情況下完成獨立行走。當然這和帕金森症的機理有關,但也說明其本身與動力學有關,帕金森的本質是神經系統局部存在障礙、傳導不通的情況。這個案例說明,可以通過視覺上的刺激恢復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或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傳統的行走機器人都是按單周期步態在做控制,首要解決的問題是穩定性,而人類步態可能是混沌的。我們能否從被動步行中找到一些人類步態的動力學解釋,並利用這些動力學來提高機器人或助行器性能的控制方法?如果按照混沌的特點去控制,可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效果。在這裡,我們做了一些動力學軌跡的案例分析。如下圖:

從SK出發繞一圈回到下次落地的狀態,是周期性且重複的。從S0出發,下次落地到S1、S2、S3以及S4,紅色點是最終去的地方,是穩定的值,單周期步態是吻合的,這和我們的系統很像。如果是給系統這個參數,系統會最終落到紅點,如果我給系統另外一個參數,用一個紅色的參數欺騙它,結果是當它走到第二步或者某一步的時候就會經過紅色附近。顯然對目標紅點來講,採用紅色的參數會更好,而不是採用本身黑色的參數(它有漸進收斂的過程)。

如果用假目標欺騙它,那麼就要考慮用哪個目標欺騙它會更好?在這裡需要做很多運算,首先我需要知道紅色軌跡、所有可能的黑色軌跡是什麼,把他們都算出來,從中選出來最優化軌跡,再把參數發送給系統。最後,系統等效成傳統的現代控制理論中的狀態方程的反饋控制問題。

這個方法來自於混沌控制裡最經典OGY方法,這裡,我們提出了一種MPC的方法,發現通過大量計算的MPC遠好過傳統的OGY方法。而且如果機器人處於將跌到狀態,也可以通過計算機找到適當的軌跡來恢復運動,遠遠擴大了穩定的範圍。

目前,我們還無法實現在線計算和預測,但我們實現了一個只有5組參數的實驗。即,我們提前算好了5組不同參數的步態,每組參數對應一個穩定的周期性步態,也就是5組不同的速度(草地、斜坡、獅石子路等5種不同的路徑),通過計算來切換軌跡就可以達到穩定性。這和我們原來的暴力增強穩定性方法不一樣。我們的控制量不是控制系統的某個指標,而只控制參數,如果指標變了,我改變參數,而不是改變輸入量,參數的改變再變換到每個關節的電機上。這樣就可以做出另類的結果,跟傳統的控制不一樣,屬於參數激勵方法。

另外,我們還做了具有真正的兩條腿、兩個手臂的人行機器人,它同樣需要嚴格依賴計算的方法,目前還沒有得到最終結果,以後有機會給大家展示最終效果。

今天我的報告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新基建浪潮下AI晶片的絕佳機遇 | CCF-GAIR 2020
    這是國際晶片巨頭尋找更多本地化合作的機會,更是中國晶片公司發展國產高端晶片的時代機遇。2020年8月8日 2020 全球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峰會(CCF-GAIR 2020)的AI晶片專場,來自學術界、產業界和投資界的6位大咖從AI晶片技術前沿、AI晶片的應用及落地、RISC-V晶片推動AI發展、新基建帶來的投資機遇共同探討新基建帶來的機遇。
  • 眾多AI大咖親臨現場,CCF-GAIR 2020一觸...
    第五屆全球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峰會 CCF-GAIR 2020 將於8月7日在深圳盛大開幕!CCF-GAIR 由雷鋒網聯合中國計算機學會(CFF)和香港中文大學共同舉辦的集學術、工業、投資三大領域於一身的人工智慧頂級盛會。從創辦之初的產業落地,到2019人工智慧四十周年,歷經四年,CFF-GAIR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最具影響力的人工智慧峰會。
  • CCF-GAIR AI醫療論壇:翻越醫療行業的三座大山丨CCF-GAIR 2019
    在此前的昆明大會上,騰訊公布了七大智慧醫療新科技,既涵蓋AI醫學影像、AI輔助診療、AI運動視頻分析、AI病理分析等技術層的突破,也包含網際網路醫院、電子健康卡、醫學科普等創新解決方案。在BAT這三家裡,有「國家隊」身份的騰訊,受到的關注顯然更多。除了BAT,還有GPS這三座大山。飛利浦、西門子以及GE醫療在設備端的優勢不容挑戰。
  • 為什麼說 CCF-GAIR 智能駕駛專場不容錯過?我們梳理了這些亮點 |...
    當前,自動駕駛無法落地的一個困境是:許多自動駕駛公司的算法不盡相同,不同算法在不同硬體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自動駕駛系統的複雜性,決定了它必須使用不同公司的技術模塊,但目前沒有任何一種算法和硬體可以最高效完成所有事情。這衍生出來一個問題:誰可以快速做出變通——提供高靈活性設計,既能滿足複雜系統、高需求市場,並最終實現可落地項目?
  • 共沐後疫情時代百舸「基」流,CCF-GAIR 2020 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
    於 2020 年 8 月 7 日-9 日召開的 2020 全球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峰會(CCF-GAIR 2020)今日正式開幕。CCF-GAIR 2020 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聯合承辦,鵬城實驗室、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從 2016 年的學產結合,2017 年的產業落地,2018 年的垂直細分,2019 年的人工智慧 40 周年,峰會一直致力於打造國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跨界最廣的學術、工業和投資平臺。
  • CCF 會員,這是屬於您的 CCF-GAIR 2019 優惠門票
    【購票連結:https://gair.leiphone.com/gair/gair2019】CCF-GAIR 2019 有何精彩之處?【更多論壇嘉賓邀請情況,請登陸 https://gair.leiphone.com/gair/gair2019進行查看】亮點2:現狀之中的現狀「今年我們都不談案例了,不談 AI+了,」「是嗎?那今年我們談什麼。」「我們談 AI 落地、我們談產業網際網路。」
  • CCF-GAIR 2020 重磅來襲,這 15 場主題專場絕...
    2020 年的人工智慧圈註定帶著一些不平凡的色彩。  今年,在新基建機遇下,CCF-GAIR 設立了 15 個主題專場,分別是 AI 前沿專場、機器人前沿專場、AI 晶片專場、智能駕駛專場、AIoT 專場、服務機器人專場、智慧城市新基建「專場」、企業服務專場、工業網際網路專場、AI 金融專場、視覺智能、視覺智能·城市物聯專場、醫療科技專場、AI +藝術專場、AI 源創專場。
  • 戴瓊海:深度學習遭遇瓶頸,全腦觀測啟發下一代AI算法
    8月29日至30日,主題為「智周萬物」的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大會(CCAI 2020)在位於江蘇南京的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舉辦。在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做了主題為《人工智慧:算法·算力·交互》的特邀報告,從算力、算法與人機互動三方面展開了分享,指出光電智能計算是未來算力發展的一大候選,深度學習遭遇算力和算法瓶頸,全腦觀測對於啟發下一代AI算法至關重要,在人機互動的發展中,我們要謹記圖靈的教誨,完善AI倫理,並且機器視覺、觸覺的協同是一大技術重點。
  • 沈定剛、龔啟勇、謝國彤、鄭冶楓、王東媛,CCF-GAIR「醫療科技專場...
    還有20多天,第五屆CCF-GAIR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就將在深圳前海萬豪酒店開幕。這場由中國計算機學會主辦,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聯合承辦的峰會已經延續了五年。五年的時間,足以讓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嬰兒茁壯成長,也足以見證一個新興行業的縱橫捭闔。
  • 半導體光電子晶片突破關鍵瓶頸
    半導體光電子晶片突破關鍵瓶頸 澎湃新聞 發表於 2020-04-07 17:22:59 你能否想像通過巧妙的安排,使得許多支足球隊同時在同一個球場上訓練陣型而互不幹擾
  • 2020 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圓滿落幕 | CCF...
    大會組委會主席、清華大學教授、鵬城實驗室黨委書記楊士強教授以開幕式主持人的身份宣布 CCF-GAIR 2020 正式開幕。隨後,清華大學研究員/優必選人形機器人首席科學家趙明國也奉上了主題為《基於計算的智慧機器人控制》的精彩演講。
  • 乾貨滿滿,亮點多多 2020 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圓滿落幕 | CCF...
    2020  年雷鋒網做了一件勇氣可嘉的事情。2020  年 8 月 7 日—9 日,一年一度的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在深圳如約舉行。CCF-GAIR 2020 由中國計算機學會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雷鋒網聯合承辦,鵬城實驗室、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
  • 號稱捨棄馮諾依曼架構,突破內存牆瓶頸的AI晶片,面世了
    由於目前常見的晶片類型CPU、GPU、FPGA、ASIC都可以運行深度學習算法,因此這些晶片都可以稱為AI晶片。CPU、GPU、FPGA、ASIC的特點【 圖片來源:hackernoon 】這就意味著,如今AI晶片重要的意義在於滿足機器學習的算法的需求。但即便是經驗豐富的Arm,認識到AI晶片關鍵的問題也走了一些彎路。
  • 為何探討AI晶片落地時軟硬融合被大咖們頻頻提及?| CCF-GAIR 2019
    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承辦,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指導,是國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學術界、工業界及投資界三大領域的頂級交流博覽盛會,旨在打造國內人工智慧領域極具實力的跨界交流合作平臺。
  • 高文院士:城市大腦的「痛點」與「突破」丨CCF-GAIR 2020
    2020 年 8 月 7 日,第五屆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CCF-GAIR 2020)於深圳正式拉開帷幕。CCF-GAIR 2020 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雷鋒網聯合承辦,鵬城實驗室、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
  • 「2019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26位嘉賓首公布,直覺會火 | CCF...
    作為唯一一個在粵港澳大灣區連續舉辦4年的大型AI+機器人論壇,CCF-GAIR 2019將延續前三屆強大陣容,設置1個主論壇和 12 個專場(人工智慧前沿專場、中國人工智慧四十年紀念專場、機器人前沿專場、智能商業專場、智慧城市 · 視覺智能專場、智慧城市專場、5G & AIoT專場、AI 金融專場、智能交通專場、AI 醫療專場、AI 晶片專場、智慧教育專場),意欲給三界參會者從產學研多個維度
  • 張亞勤:深度學習更近一步,如何突破香農、馮諾依曼和摩爾瓶頸?
    機器之心發布聯想創投2020 CEO年會近日,在聯想創投 2020 CEO 年會上,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百度前總裁張亞勤先生帶來了《未來科技趨勢展望》。
  • 清華大學在後量子密碼晶片上取得突破
    近日,在第 22 屆密碼硬體與嵌入式系統會議(CHES 2020)上,清華大學魏少軍、劉雷波教授團隊作了題為 「《採用低複雜度快速數論變換和逆變換技術在 FPGA 上高效實現 NewHope-NIST 算法的硬體架構》(Highly Efficient Architecture of NewHope-NIST on FPGA using Low-Complexity NTT/INTT)」 的論文報告。
  • 100家巨頭企業,52家獨角獸,5大頂會主席,頂級AI盛宴即將開幕 | CCF...
    頂級AI盛宴,三天頭腦風暴,共設13個前沿技術專場,涵蓋當下最熱、最前沿的機器人、AI晶片、AI金融、智能交通、5G&AIoT、類腦計算、AI醫療、智慧城市、智能視覺、智能商業和智慧教育。同時,大會第一天特別設置「人工智慧前沿專場」和「中國人工智慧四十年紀念專場」,特邀業界頂級專家,歷數中國AI四十年,詳解AI最前沿。
  • 金屬晶片存儲效率提高百倍,碳基晶片同樣高效突破製備瓶頸!
    突破摩爾定律矽基晶片極限,新材料晶片誰與爭鋒,美國的鎢化合物金屬晶片,還是我國碳基晶片。美國科學家研究的金屬晶片厚度僅三個原子,新金屬晶片能提高存儲速度百倍。我們的數據存儲方式,早已從磁帶、軟盤和CD等介質,進化到了能夠在無數微型電晶體中保存數據的精密半導體晶片,而且其容量可以呈指數級增長。這是一個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