螻蛄屬直翅目、螻蛄科。俗名拉拉蛄、土狗。全世界已知約110種。中國已知11種。常見的有東方螻蛄、單翅螻蛄兩種。
分布與危害
東方螻蛄分布幾乎遍及全國,但以南方為多。單翅螻蛄分布於北方。螻蛄食性很雜,主要以成蟲、若蟲危害植物的幼苗及根部和靠近地面的幼莖,同時成蟲、若蟲常在表土層活動,鑽築坑道,造成播種苗根土分離,乾枯死亡。清晨在苗圃床面上可見大量不規則隧道,虛土隆起。近幾年來危害草坪比較嚴重。
形態特徵
體狹長。頭小,圓錐形。複眼小而突出,單眼2個。前胸背板橢圓形,螻蛄科 背面隆起如盾,兩側向下伸展,幾乎把前足基節包起。前足特化為粗短結構,基節特短寬,腿節略彎,片狀,脛節很短,三角形,具強端刺,便於開掘。內側有1裂縫為聽器。前翅短,雄蟲能鳴,發音鏡不完善,僅以對角線脈和斜脈為界,形成長三角形室;端網區小,雌蟲產卵器退化。
(1)成蟲:雌成蟲體長45~50毫米,雄成蟲體長39-5毫米。形似非洲螻蛄,但體黃褐至暗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1心臟形紅色斑點。後足脛節背側內緣有棘1個或消失。腹部近圓筒形,背面黑褐色,腹面黃褐色,尾須長約為體長之。
(2)卵:橢圓形。初產時長1.6-1.8,寬1.1~1.3毫米,孵化前長2.4~2.8毫米,寬1.5~1.7毫米。初產時黃白色,後變黃褐色,孵化前呈深灰色。
(3)若蟲:形似成蟲,體較小,初孵時體乳白色,二齡以後變為黃褐色,五六齡後基本與成蟲同色。
生活習性
一般於夜間活動,但氣溫適宜時,白天也可活動。土壤相對溼度為22~27%時,華北螻蛄為害最重。土壤乾旱時活動少,為害輕。成蟲有趨光性。夏秋兩季,當氣溫在18~22℃之間,風速小於1.5米/秒時,夜晚可用燈光誘到大量螻蛄。螻蛄能倒退疾走,在穴內尤其如此。成蟲和若蟲均善遊泳,母蟲有護卵哺幼習性。若蟲至 4齡期方可獨立活動。螻蛄的發生與環境有密切關係,常棲息於平原、輕鹽鹼地以及沿河、臨海、近湖等低溼地帶,特別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質的地區。
防治措施
1、科學施肥:施用廄肥、堆肥等有機肥料要充分腐熟,可減少螻蛄的產卵。
2、燈光誘殺成蟲:在悶熱天氣、雨前的夜晚用燈光誘殺,非常有效,一般在晚上7:00~10:00進行。
3、鮮馬糞或鮮草誘殺:在苗床的步道上每隔20m挖一個小土坑,將馬糞、鮮草放入坑內,清晨捕殺或施藥毒殺。
4、毒餌誘殺:用80%敵敵畏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0.5kg拌入50kg煮熟或炒香的餌料(麥麩、米糠等)中做誘餌,傍晚均勻撒於苗床上。但要注意防治畜、禽誤食。
5、灌藥毒殺:在受害植株根際或澆灌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