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
地下害蟲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時間在土壤中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和地面部分的一類害蟲,又稱土壤害蟲。茶園裡常見的地下害蟲主要有蠐螬(金龜子幼蟲)、大蟋蟀、黑翅土白蟻、非洲螻蛄等,是茶園害蟲中的一個特殊生態類群,具有種類多、分布廣、食性雜、隱蔽性強、為害重、適應性強等特點。
1蠐螬
蠐螬屬鞘翅目、金龜科,是金龜甲幼蟲的統稱,又名白土蠶,在我國大部分產茶區均有發生。蠐螬是國內外公認難防治的土棲性害蟲,也是造成植物損失最大的種類之一。
蠐螬蟲體肥大,乳白色或黃白色,靜止時彎曲呈「C」型,體壁較柔軟,多皺紋,體表疏生細毛;頭黃褐色或紅褐色,上顎顯著,有胸足3對,無腹足,腹面有剛毛。蠐螬主要為害茶幼苗根部,喜啃食根莖的皮層,影響幼苗正常生長,嚴重時將土表下的根莖皮層環食或咬斷,被害部位易腐爛,致使整株枯死,造成新植茶園缺株斷行或成片缺苗.
成蟲咬食茶樹葉片,一般情況下為害不嚴重。茶園中常見的為害種類有銅綠金龜子、大黑金龜子、黑絨金龜子等。
2大蟋蟀
大蟋蟀屬直翅目、蟋蟀科,又名大頭蟋蟀、大頭狗等。在我國臺灣、福建、海南、廣東、廣西、雲南、江西等省均有分布。
成蟲體長30~40mm,暗褐色,頭大,胸背比頭寬,兩側有1對圓錐形黃斑。觸角比體略長。後足腿節發達.脛節有2列粗刺,每列4~5個。前翅長於腹部末端,尾須長於產卵管,雌成蟲產卵管長約5mm。卵長3.5~4.0mm,圓筒形,兩端鈍圓,表面光滑,稍彎曲,淡黃色。若蟲體黃色或褐色,除體型大小、翅和產卵器未成長完全外,其餘形態均似成蟲。大蟋蟀以若蟲和成蟲危害茶幼苗,咬斷幼苗嫩莖拖回洞穴內咀食或貯存,造成缺苗斷行。
3黑翅土白蟻
黑翅土白蟻屬等翅目白蟻科,又名黑翅大白蟻,是多型性昆蟲。在我國分布較廣,各產茶區均有發生,以南方茶區發生較重。
有翅繁殖蟻體長12~15mm,翅展23~25mm,體深褐色,翅暗褐色,足淡黃色,觸角念珠狀;工蟻體長4.6~6.0mm,頭部黃色,近圓形,胸、腹部灰白色;兵蟻體長5~6mm,頭部卯圓形,深黃色,上顎鐮刀形。黑翅土白蟻對茶樹主要取食根、莖部,並沿主幹向上用泥粒築成隧道形成蟻路,在其中取食枝梢表皮層,也會侵入木質部駐食。發生嚴重時可見茶樹地下根莖被駐食成細錐狀或蜂窩狀,致使樹勢衰弱,容易折斷,甚至枯死。
4非洲螻蛄
非洲螻蛄屬直翅目螻蛄科,又名土狗、啦啦蛄等。在我國分布較廣,各產茶區均有發生,以南方茶區發生較普遍。
成蟲體長29~31mm,淡茶褐色,密深細毛。頭部狹長,呈三角形,觸角絲狀。翅不發達,前翅短,疊於背上,後翅長,平時縱折,置於腹背部。腹部近紡錘形,2根尾須顯著。前足開掘式,後足脛節背側面緣有刺3~4個。卵長2~3mm,橢圓形,初產乳白色,後變成黃褐色,孵化前為暗紫色。若蟲形態似成蟲,但體型比成蟲小,初孵化時乳白色,以後體色漸深變為暗褐色。老熟若蟲體長25mm,無翅或僅有翅芽。非洲螻蛄以成蟲和若蟲危害茶幼苗,潛行地表下咬食幼根、幼嫩莖,扒成亂麻狀或絲狀。此外,該蟲在近地面活動時,來往穿行造成縱橫隧道,常使幼苗的根系與土壤分離,使幼苗、幼根失水乾枯死亡,造成缺苗斷行。
(安根團隊摘自肖星等:茶園地下害蟲的發生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