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天牛屬鞘翅目天牛科,俗稱大羊角、蛀心蟲,除為害桑樹外,還交叉為害楊柳、蘋果、海棠、枇杷、無花果等樹木。桑天牛在我國中原地區廣有分布,幼蟲、成蟲均可造成為害。成蟲將枝條咬斷或將皮層咬破,幼蟲鑽蛀到樹幹之中,嚴重時使樹幹枯死。
1. 形態特徵
雌成蟲體長約46毫米,雄成蟲體長約36毫米,體翅灰褐色,密生黃棕色短毛。頭部中央有1條縱溝,觸角的柄節和梗節均呈黑色,鞭節的各節基部都呈灰白色,端部黑褐色,前胸背面有橫向皺紋,兩側中央有1刺狀凸出,鞘翅基部密生顆粒狀黑粒點。卵長橢圓形,一端較細,略彎曲,長5~7毫米,rǔ白色。幼蟲圓筒形,第一胸節硬皮板後部密生深棕色顆粒小點,中央顯出3對尖葉狀空白紋。蛹體長50毫米,紡錘形,淡黃色,第一至六腹節背面各有1對剛毛區,翅芽達第三腹節。
2. 為害症狀
成蟲咀嚼新枝皮層,常將枝條咬斷或將皮層咬成不規則的破傷口,並產卵於枝條下部,一旦皮層傷口被咬成環狀,傷口上部枝條即枯死,被害枝條如遇風吹等外力容易折斷。幼蟲蛀食枝幹,甚至深入根部,輕則使樹木發育不良,重則造成枯枝甚至全株死亡。
3. 生活習性
成蟲飛翔能力較強,有趨光性和假死性,一生中可多次交尾,交尾後7~10天產卵,產卵期長而分散,體內卵粒形成一批產出一批。平均每隻雌成蟲產卵90~150粒。成蟲多在1年生枝條的基部內側產卵,中上部產卵較少,產卵部位離地高度多在25釐米左右,多在直徑1.5釐米左右的枝條上產卵,很少在直徑3.0釐米以上或0.7釐米以下枝條上產卵。幼蟲一生蛀隧道長達2米左右,隧道內無糞便與木屑。當年孵化的桑天牛向下蛀入枝幹20~30釐米,第二年可繼續向下蛀食30~50釐米。
4. 發生規律
我國長江以北地區2~3年發生1代。以桑天牛幼蟲在枝幹內越冬,寄主萌動後開始為害,落葉時休眠越冬。北方幼蟲經過2~3個冬天,於6、7月份老熟,在隧道內兩端填塞木屑築蛹室、化蛹。蛹期15~25天,羽化後在蛹室內停5~7天後,咬羽化孔鑽出,7~8月份為成蟲發生期。
樹齡在2~5年的樹幹受害嚴重;栽培條件好,生長旺盛,樹形大、枝條粗的樹木受害較重,而樹形適中、枝條偏細的樹木受害較輕;溝渠旁、路邊的樹木發生率高,單行或小面積種植的樹木發生率也高,片林中間的樹木發生率低。
寄生在幼蟲和蛹體內的花絨堅甲和腫腿峰,寄生於卵上的長尾齧小蜂和天牛卵姬小蜂及捕食幼蟲的啄木鳥等鳥類,對桑天牛的種群數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5. 防治方法
①栽培防治。建立成片的規範樹木園,防止該蟲通過帶蟲苗木擴散蔓延;日常管理時結合修剪除掉蟲枝,集中處理;注意樹形的培養,防止單個枝條徒長。
②人工防治。每年4月中旬查看被蛀樹木,有新鮮蟲糞的為幼蟲階段,不是新鮮蟲糞的可斷定有蛹存在。在羽化盛期,可用鐵絲從羽化孔口向內多次來回刺殺,或用鑿子向下鑿開羽化孔捉蛹;春秋季幼蟲活動期,尋找有新鮮排洩物的蟲孔,用小尖刀挖槽或刺入殺死幼蟲;6~7月間在成蟲發生期及時人工捕捉,將其消滅在產卵以前,陰雨天捕捉效果較好。
③藥劑防治。成蟲發生期結合防治其他害蟲,均勻噴灑40%樂果rǔ油500倍液。初齡幼蟲可用敵敵畏rǔ油10~20倍液塗抹產卵刻槽。對蛀入木質部的幼蟲,可向新鮮排糞孔注入藥液,如選用50%辛硫磷rǔ油10~20倍液,或20%氰戊菊酯rǔ油500倍液,每孔最多注1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