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晶科技一直在顯示產品、照明產品、生物多個領域推進。但是,一直到2019年,除了顯示產品有幾千萬的收入,其他領域只有一兩百萬的收入。
納晶科技本應該在探索一年後,就砍掉還是商業化早期的應用方向,聚焦到商業化成熟的現實產品線上。但是,納晶科技直到2020上半年,才將全資子公司北京納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00.00%的股權轉讓,裁掉生物方向的研發人員,砍掉生物這條線。
具體原因公司解釋的很清楚:公司全資子公司納晶生物因商業化進程緩慢,不能形成穩定的營業收入導致收入成本倒掛,自 2012年設立起多年連續虧損,量子點生物檢測業務已嚴重拖累公司業績,面臨破產的風險。因此,經慎重考慮本次處置以出售納晶生物股權的方式進行。
對於一個創業企業,早期可以多探索下方向,但是一旦方向清晰了,就應該聚焦,毫不猶豫的砍掉其他雜亂業務。因為創業企業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應該把人才、資金等資源聚集到最核心的地方去突破。
納晶科技如果可以早兩年砍掉生物線,應該會發展的更好。
這說明企業管理層對於企業的實際運營,經驗不是很豐富。
實際控制人是彭笑剛、高磊生,董事長彭笑剛是化學教授,專家型人才,技術厲害,管理方面應該還是欠缺經驗;總經理高磊生是做投資的,沒有實業運營經驗。
因此,公司高管層缺乏一個有豐富企業運營管理經驗,在把尖端技術進行商業化方面很厲害的人才。
這從公司2019 推出新產品量子點護眼平板PurePad也可以看出。
納晶科技的優勢在於上遊量子點材料,核心應該是提高量子點材料的良率和產能。但是,目前納晶科技的量子點材料還難以和國外同行Nanosys競爭,因為國內的量子點膜企業多數都是和Nanosys合作。
納晶科技從上遊進入了中遊量子點膜領域,但是這個領域競爭激烈,門檻不高,有了上遊的量子點材料、量子點膠水、阻隔膜,很多做光學膜的都可以進行生產,比如道明光學(002632)、激智科技、康得新、長陽科技(688299)、雙星新材(002585)、惟怡科技、中科納通、星爍
納米、南京貝迪等等。因此,量子點膜的價格應該會下降非常快。同時,量子點膜的下遊客戶高度集中,目前主要是TCL和海信,單個客戶的訂單量較大,因此更具有議價權。納晶科技在這個領域,面臨著應收帳款高、價格和毛利率下滑的困境。
2019 推出新產品量子點護眼平板PurePad,直接介入下遊消費電子產品,更是一個敗筆。因為消費電子是C端產品,銷售渠道和方式和量子點材料、量子點膜完全不同,公司也沒有任何的經驗。單獨一個量子點護眼概念的平板,靠一個創業公司,是推不動的。這個產品未來必然無法起量,然後慢慢消失。
這個從京東上慘澹的銷量也可以看出,最多幾千的銷量,而且不少明顯是刷量刷出來的。
從PurePad的定價可以看出公司的商業經驗不足,新品牌的價格居然比同樣產品的華為還價格高几百元。這怎麼賣的動?
?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
全球能量產上遊量子點材料的主要是Nanosys、QD Vision、Nanoco 和納晶科技。
量子點材料的設計和製備,是整個量子點顯示產業鏈中技術難度最高、價值量最大的環節,目前全球僅有美國Nanosys、英國Nanoco、美國QD Vision(被三星收購)和杭州納晶科技四家公司有核心專利。
美國 Nanosys 公司,2001 年成立,成立後融資超過 1 億美元,2013 年與 3M 公司合作,發布量子點光轉換膜產品。Nanosys 公司 2013 年的產量為每年 20噸(含量子點的濃縮液)。Nanosys是三明治結構量子點膜的發明者,薄膜式量子點背光源(QDEF)。QDEF主要由Nanosys公司主導,目前市面上所謂的QLED產品大多都是這種形式,很多量子點膜企業,都是採用 Nanosys 的量子點材料。目前,該公司經營著世界最大的量子點納米材料工廠,2018年產能超過25噸。此外,Nanosys擁有全球600多個已發布和正在申請的專利或獨家許可權,技術實力可見一斑。Nanosys控制著全球量子點市場的90%以上。該公司預計,其客戶將在2020年根據其技術出貨量超過1000萬臺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顯示器和電視。如今使用這種技術的品牌包括宏碁、華碩、惠普、海信、三星、TCL和Vizio。
3M公司與Nanosys公司合作開發出量子點膜產品。由於量子點膜市場主要集中在中國、韓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3M的產品價格、技術服務很難滿足客戶需求,已經退出。
日立化成與Nanosys合作,採用Nanosys的量子點粉體結合自主開發的樹脂,加工成量子點膜產品,目前主要在日本本土和臺灣地區推廣。
激智科技與Nanosys合作,採用Nanosys量子點粉體塗布量子點膜,目前產品應用於TCL、兆馳股份等客戶。
道明光學子公司華威新材自 2016 年起研發量子點膜技術,並在 2017 年與 Nanosys 達成合作,是國內較早一批進行量子點膜研發的企業之一。目前公司已初步具備了規模化生產量子點膜的能力,量子點膜的生產能力達到 300 萬平/年。
美國 QD Vision 公司,2004 年成立,成立後融資 8000 萬美元,2013 年發布的量子點背光管應用於日本 Sony 公司的電視機, 已經被三星收購,估值 4.5 億元。QD—Vision於 2013年率先實現了量子點電視應用,採用的是量子點管技術,管式量子點背光源(QD Tube)。三星收購QD Vision以後,也進行量子點膜的加工,但基本都是內部供給三星。
英國 Nanoco 公司,2001 年成立,成立後融資超過 4000 萬英鎊。Nanoco從成立之初就致力於無鎘量子點開發及應用,應用於照明、光伏和顯示行業。Nanoco積極與日本、臺灣、中國大陸企業合作,共同開發無鎘量子點膜等產品,合作公司包括華宏新技股份有限公司、康得新等。2018年,Nanoco 年產能 4 噸濃縮液。
2014年,納晶科技有一條量子點生產線,可年產10噸量子點濃縮液。
在2018年的國信證券的研報中披露,納晶科技量子點濃縮液總規劃 150 噸,可供應 55-60 寸電視 3600 萬臺,第一期預計建設 30 噸,對應 720 萬臺電視。另外還有100 萬平米自建量子點膜產線。
2019年,納晶科技的光學膜產能是50 萬平/年,實際生產量子點膜 44 萬平米,產能利用率是88%;量子點膠水是50噸/年,但是產能利用率非常低,才8%。2019 年
2020 年預計打樣及生產銷售量子點膜 135 萬平米。
另外,國內還有其他量子點材料企業:蘇州星爍納米科技有限公司、廣東普加福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北達聚邦科技有限公司、廈門玻爾有限科技公司、張家港海納至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十餘家公司。
最大競爭對手Nanosys專注量子點材料,積累了非常多的專利和技術,然後和中遊的量子點膜企業進行合作,是一種輕模式。而納晶科技是全產業鏈運作,既生產量子點材料,也生產量子點膜,還介入下遊平板電腦,是一種重模式。對於創業企業而言,輕模式跑的更快,合作夥伴更多,競爭對手更少。重模式則相反。
量子點電視的兩個主力選手:三星和TCL,也是全產業鏈運作,但是他們規模龐大,掌握著下遊電視市場的高份額,垂直整合的全產業鏈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三星收購了量子點材料企業QD Vision ,還有自己的量子點面板。TCL有自己的面板企業:華星光電,在量子點顯示領域的公開專利數量已居於全球第二,超過1200件,並形成了涵蓋材料、器件結構、墨水和工藝的全產業鏈自主智慧財產權體系。因此,不排除TCL也會自己介入上遊量子點材料的生產。如果那樣,雖然量子點電視的增長很可觀,但桃子會被三星和TCL摘了,納晶科技並不會受益多少。
公司披露:2011年公司全資子公司納晶(美國)公司支付1,400,832.87美元取得美國NN-Labs,LLC(以下簡稱「NNL」)100%的股權,自2011年8月31日起,本公司對該公司擁有實際控制權。2019年三星對QD-OLED啟動大規模投資,基本實現了量子點顯示產品的產業化,搶先佔領了市場。三星、Nanosys等競爭對手對子公司NNL的市場份額形成極大衝擊,原有客戶幾乎流失殆盡,業務極度萎縮,2019年NNL員工除個別員工轉移到納晶(美國)公司外,已基本全部離職,NNL不再開展生產經營業務,生產經營全面停滯,未能取得銷售收入。基於此,公司對商譽全額計提減值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