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學術社交網絡已經發展到了幾年前無人能想像到的程度。科學家們被動或主動都深陷其中。為什麼學者們會利用社交媒體?社交網絡是否會以不可預見的方式改變科學?《自然》為此展開了追根溯源的調查。
《自然》對那些說他們「經常訪問」社交媒體網站的學者們的活動進行了詳細的問卷調查。調查網站包括推特 (330 個常規用戶)、臉譜 (340 個常規用戶)、領英 (389 個常規用戶)、ResearchGate (1,589 個常規用戶)、Academia.edu (283 個常規用戶), Mendeley (198 個常規用戶)。
為什麼學者們會利用社交媒體?
2011年,以馬內利(Emmanuel NnaemekaNnadi)在對一些抗藥的病原真菌進行測序時需要尋求幫助。他是一個在奈及利亞攻讀微生物學的博士生,他沒有這項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和設備。所以他在ResearchGate上尋求幫助,這是一個免費的學術型社交網絡,他在上面發送了一些郵件。當他收到來自於義大利的遺傳學者奧拉齊奧·羅密歐(Orazio Romeo)的回信時,一個國際合作項目就此誕生了。在過去的三年裡,這兩個科學家在非洲就真菌感染並肩工作,現在情況有所變化,在博科斯(Bokkos)高原州立大學(Plateau State University)工作的以馬內利把他的樣本運輸給墨西拿大學(University of Messina)的羅密歐以供他進行分析。以馬內利說:「這是一種成果豐碩的關係」,他們彼此甚至都還未曾謀面。
艾賈德·馬迪士(IjadMadisch)是曾經住在柏林的醫生和病毒學家,他把上述故事看作是ResearchGate眾多的成功案例之一,這個網站是他在六年前同兩個朋友一起創辦的。實際上,這是臉譜或者領英的一個學術版,這個網站可以為會員們提供空間以讓他們設立個人主頁、共享論文、追蹤軌跡並下載論文,以及對科研進行討論。比如,以馬內利把他所有的論文都上傳到這個站點,而羅密歐則利用這個站點和幾百個科學家進行聯絡,有些科學家會幫助他組合他的第一個真菌基因圖。
馬迪士說,ResearchGate上註冊的科研人員數目超過450萬,另外還有1萬名科研人員每天登陸該站點。雖然與臉譜網站的13億活躍用戶相比,該站點的用戶數量微不足道,但是這對於一個只有科研人員才能加入的社交網絡來說已經是非常驚人的了。對於這個站點,馬迪士有著宏偉的藍圖:他希望這個站點成為想參與合作研討、同行評議論文以及共享那些因包含負面結果而可能永遠不會被正式發表的論文的科學家們的一個主要渠道,他們甚至可以上傳原始數據資料。他說,「在ResearchGate中,我們正在以完全不可預見的方式改變著科學」,他告訴投資者和媒體說,這個網站的目標就是獲得諾貝爾獎。
這個公司現在有120名僱員,去年6月該公司對外宣布它從投資者那裡獲得了3500萬美元的投資,這些投資者中包括全球首富比爾·蓋茨——其注入的現金是前兩次未對外披露的投資。「當我們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真的是讓人頭痛不已,」萊斯利·袁(Leslie Yuan)說。她在舊金山的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領導一個小組開發科學家們使用的網絡和創新軟體。「我們想知道——這些人是誰?他們是怎麼獲得這麼多經費的?」
並不只有袁對此感到驚訝。幾年前,有關數以萬計的學者將爭相加入一個龐大的學術型社會網絡的想法看起來已經要胎死腹中了。在開創一個「科學的臉譜網」(Facebook for science)方面以失敗告終的例子包括:Scientist Solutions, SciLinks, Epernicus, 2collab 以及 Nature Network (出版《自然》雜誌的公司創辦的)。一些觀察家推測說這是因為科學家們對於在網上共享數據、論文和評論有所顧忌——即使他們想共享這些信息,他們也寧願按照自己的方式,而不是通過一個私營網站。
但是似乎早前的努力只是超前於這個時代而已——或者他們只是搞錯了。如今,ResearchGate只是眾多像病毒一般迅速傳播開來的學術型社交網絡之一。位於舊金山的ResearchGate的一個競爭對手Academia.edu說它擁有1100萬用戶。「公司的目標是從頭開始重建科學出版,」該公司的執行長理察·普萊斯(Richard Price)說道。在2008年創立該公司(Academia.edu)之前,他在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哲學學位。該公司已經從風投那裡獲得了1770萬美元的投資。第三個公司是位於倫敦的Mendeley,它也聲稱自己有310萬註冊會員。一開始,該公司只是管理和存儲文件的軟體公司,但是它鼓勵私人的和公共的社交網絡的發展。2013年該公司被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以據稱高達4500萬英鎊(7600萬美元)的價格搶購。
可觀的訪問量
儘管有了投資並且相關情況也讓人興奮不已,但是遠未清晰的是,這些站點上的活動在多大程度上涉及到生產性投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用戶們參與這種活動只是出於好奇,或者期望免費獲得其他用戶分享的論文。「在我的領域中基本上沒有學者對ResearchGate持樂觀的看法。」丹尼爾·馬克阿瑟(Daniel MacArthu)說。他是波士頓麻薩諸塞州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遺傳學學者。
為了探究到底發生了什麼,《自然》在今年5月份向數萬名科研人員發送郵件,以對他們如何利用社交網絡以及其他流行的文獻託管服務或者搜索服務進行調查,最終我們回收了來自95個不同國家的3500多份問卷。
調查結果證實了ResearchGate是眾所周知的站點(見「可觀的用戶訪問量」,在線調查的全部結果見go.nature.com/jvx7pl)。超過88%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說他們注意到了這個站點——這個數字略高於Google+以及推特的比例——國與國之間的差別不大。不到一半的人說他們經常訪問這個站點,其排位僅次於谷歌學術(Google Scholar),位居第二,排在其後的是臉譜和領英。近29%的常規用戶在過去一年裡在ResearchGate上設置了個人主頁。
比莉·斯沃拉(Billie Swalla)是華盛頓大學星期五港實驗室(Friday Harbor Laboratories)的一名進化生物學者兼實驗室主任,上述數字對她來說並不奇怪。她和大多數同事都在ResearchGate上註冊了,並且她發現在這個網站上找一些最新發表的相關論文要比跟蹤一些海洋生物學期刊容易得多。「他們確實會給你發送大量的垃圾郵件」,她說,「但是在過去的幾個月裡,我已經發現我認為自己應該閱讀的每一篇重要的科研論文都來自於ResearchGate。」「我認為它觸及到了人類的基本本能,」她說。
失敗的營銷戰術
一些大為光火的科學家認為這個網站充分地利用了人類的本能,它定期地自動發送宣稱是來自於這個站點上活躍的同行的郵件,因而以這個虛假的手段引誘其他人上這個站點。實際上,ResearchGate上35%的常規用戶在《自然》的調查中說他們加入這個站點是因為收到了一封郵件。斯德哥爾摩大學的一名計算機科學家拉爾斯·阿爾維斯塔德(Lars Arvestad)對這種伎倆已經厭倦了。他說,「我認為這是一種可恥的營銷行為,因此我決定不採用他們提供的服務。」他說,很明顯,該網站點上的一些個人主頁並不是由本人所創設的,而是通過從周圍網站獲取一些不完全的資料,比如作者單位、發表論文記錄、PDF等來自動創立的,反正,他們會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這些做法惹怒了不想登陸該網址的研究人員和那些認為網站上的很多網頁內容曲解了他們的意思的人,特別是當他們要求撤下這些網頁的時候,他們發現ResearchGate並沒有那麼做。馬迪士對這些抱怨沒有表現出不平靜的態度。他說,在基於我們獲取的反饋上,我們做了很多修改。但是相對於喜歡我們服務的大多數人而言,批評之聲還是少數的。
同ResearchGate相比,Academia.edu看起來並不那麼出名:在我們調查的科學家中,只有29%的人知道它,並且只有5%的人經常訪問該站點。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粉絲,位於德國蓋斯特哈赫特的沿海研究學會的主任同時也是氣候科學家的漢斯·范·斯託奇(Hans von Storch)就是該站點的粉絲之一,他不僅利用這個站點來分享他的科研論文,而且還會分享他的觀點、書評和演講。普萊斯指出總體上來說Academia.edu要比ResearchGate更容易出現網站擁堵,可能是因為任何人都可以加入該網絡,這和它的對手是不一樣的。對於《自然》調查中包含的這480名社會學、藝術和人文學者來說,這兩個站點的使用的匹配度也很高。
Mendeley(在《自然》的調查中,有48%的科學家知道這個網站並且有8%的科學家經常訪問這個站點)的聯合創始人楊·萊斯特(Jan Reichelt)說,兩個站點自己提供的數據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他說,「這並不能告訴你互動的品質。」
為了對互動的品質做一個粗略的估計,《自然》就在他們經常訪問的站點中實際上在做什麼這個問題對該調查中最活躍的一部分用戶進行了詢問(見下圖「閒逛、瀏覽還是聊天?」)。ResearchGate和 Academia.edu的用戶選擇最多的一項活動是完善並維護個人的資料,以便有人想和他們取得聯繫——這表明很多研究人員把他們的個人資料作為提升自己在網絡上職業風採的一種方式。此外,最常見的選擇還包括上傳與自己工作相關的內容、發現相關的論文、跟蹤指標以及搜索他人推薦的研究論文。丹尼·奧克萊爾(DeniAuclair)是位於加州伯林蓋姆的Outsell這個媒體、信息和技術諮詢公司的首席分析師,他認為,「這些站點都是人們用來提高自己的聲望並讓自己更容易被別人發現的工具,而不是社會交往的社群工具」。相比之下,雖然《自然》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3%的科學家會經常使用推特,但是它卻更具有互動性:過半數的推特用戶說他們用推特來跟蹤與研究相關的議題的討論,還有40%的用戶說推特是一個「對我的研究領域相關的研究進行評論」的媒介(ResearchGate在這方面的數據只有15%)。
論文爭奪戰
位於夏威夷西洛的太平洋島嶼林業研究所的生態學家蘿拉·沃曼(Laura Warman)在談到她將科研論文上傳到Academia.edu以便追蹤這些論文被下載的頻率、在哪裡被下載以及何時被下載的時候,她也對很多人的看法進行了回應。她說,「我發現特別有趣的是我被下載最多的科研論文並不是我被引頻率最高的論文。坦率地說,我不知道是否這些站點對我們的職業生涯有任何影響——我對此表示懷疑——但是我喜歡知道我的研究成果在被人們熱烈地討論著。」
普萊斯說300萬篇科研論文已經被上傳到Academia.edu上,而馬迪士說ResearchGate上有1400萬篇科研論文(雖然他不會說這些論文中有多少是從其他免費獲取的地方自動抓取過來的)。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帕克學院的梅迪恩·哈布沙(MadianKhabsa)以及英國沃爾夫漢普頓大學的麥克·塞沃爾(Mike Thelwall)這兩位計算機科學家合作的一項尚未發表的研究表明,截至2014年8月,2012年正式發表的分子生物學論文中有大約四分之一的全文都可以在ResearchGate中搜索到。儘管如此,如今的論文能夠輕易地在很多站點中找到:2013年歐盟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2008年至2011年發表的生物學論文中有18%從一開始就是開放存取的,同時到2013年4月有57%的論文能夠在網際網路上的某個地方以某種免費的形式被閱讀到。
出版商們擔心這些站點會成為公眾非法上傳海量內容的地方。 2013年年底,愛思唯爾向Academia.edu和其他站點發送了關於美國數字千年版權法案的3000封警告信,要求他們將愛思唯爾擁有版權的論文下架。將每一封警告信都傳遞給了其用戶——這樣的決定引發了公眾的抗議。一位收到要求下架其上傳論文警告的不願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員告訴《自然》說,「我知道每個科學家都違反了版權法。我們只是在出版商的視線以外行事並且希望出版商沒有察覺到而已。」
普萊斯說,這些擔心並不單純地是大型社交網絡所獨有的;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大學的在線資源中(在這方面,愛思唯爾在2013年也向大學發出了美國數字千年版權法案的警告)。普萊斯注意到很多出版商的舉措是允許研究人員上傳出版商接受的原稿的最終版本,而不是最終的PDF版本,他說,「研究人員希望在網絡上自由地分享他們的研究論文,而出版商則希望將論文內容貨幣化,這是雙方力量角逐的一部分。」
學者對開放的期望
2014年3月,ResearchGate開展了一項名為公開評議(Open Review)的版塊,以鼓勵用戶們對現存的出版物提出深度的評論。馬迪士說其會員們現在已經提供了1萬多篇這方面的評論。「我認為這只是冰山的一角。」他希望用戶們還可以上傳原始數據——也許包括可能永遠得不到發表的負面的研究成果——並且他說這方面的內容每天在該網站上的數量都有700來個。
普萊西正計劃在Academia.edu上開設一個出版後同行評議版塊。他說,「我們必須構建一個更好的過濾系統以解釋你能相信什麼樣的研究。」
很少有人就這些目標進行爭論,但是很多人想知道為什麼研究人員把他們的數據和評論放到這些新的社交網絡上,而不是放在其他地方——比如大學網站的個人主頁上,或者諸如Dryad 和figshare這些致力於數據存貯的網站。對於馬迪士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社會網絡迅速發展的用戶社區——著名的「網絡」效應。他說,「如果你上傳到ResearchGate,你就在影響那些重要的人物。」泰特斯·布朗(Titus Brown)是位於東蘭辛的密西根州立大學的一名計算科學家,他關注的是這些網站謀求生存時的經營計劃。他說,「我擔心的是在某些方面ResearchGate會利用這些信息以讓我們感到不安的方式來盈利——或者這些信息會被某些想以此來盈利的人所購買。」
馬迪士說ResearchGate將不會出售其用戶數據,並且該網站已經通過發布職位廣告賺了一些錢(Academia.edu也是如此)。未來,他希望在該網站上有一個為實驗室提供服務和產品的在線市場板塊,以將公司和企業研究人員與學者們聯繫起來(他說,該網站的28%用戶都來自於企業界)。普萊斯還提到了為大學提供制度分析方面的服務。但是包括奧克萊爾(Auclair)在內的分析人士認為這些網站的盈利潛力是有限的,因為和臉譜或者推特相比,這些網站的目標人群更加狹窄。他說,「最有可能的是這些網絡被大量地收購併且不會死掉。」(雖然馬迪士說被收購「將會是個人的失敗」。)
萊斯特說,愛思唯爾2013年對Mendeley的收購讓這個網站在成為研究合作的全球平臺方面佔據了有利地位,因為它和愛思唯爾的其他產品相輔相成,比如學術論文的Scopus資料庫。利用Mendeley開展的很多研究都是私人之間的,但是公司確實允許其他電腦程式自動地抓取有用的匿名公眾信息——諸如哪些論文最常被哪些研究人員瀏覽。Academia.edu和ResearchGate尚未提供這種服務,雖然馬迪士說他正在開發這項服務。
馬迪士說,「我認為在某些方面這場競賽將會有一個贏家。」或者——正如《自然》的調查所揭示的正在發生的那樣——不同的學科將偏好不同的網站。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儘管他們有數以萬計的用戶,但是大量的社交學術網絡站點還沒有展現出他們的根本價值。奧克萊爾說,「這些網站只是錦上添花的工具,而不是必備的工具。」但是普萊斯認為這些網絡正處於一種趨勢的前沿,並且這種趨勢不能被忽視。「我們看到了市場中的變化,並且我們將會看到學者們期望公開分享。這種趨勢正在向有利於我們的方向轉變。」
(王大鵬編譯,資料來源:Nature。賽先生獲授權發表,該文同時刊於《世界科學》。)
(原文標題:在線合作:科學家和社交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