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選擇工作時,有三點要素是重點考慮的:工資、公司發展前景、福利。而這裡的「福利」,主要是公司的假期。
講真,誰都想找一份工資高,福利好,假期多的工作。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司都不會滿足這些願望。因此,很多求職者會首先重點看工資多少,最後才會看假期怎麼樣。在他們看來,賺錢比假期重要得多,假期少一天沒關係,能多賺一點錢就好。
我閨蜜因個人原因辭掉一份雙休工作,現在失業大半年,有些焦慮。
她開始物色新工作,但是,新工作並非都能如願:工資高一點的,只有月休4天。工資少1000元的,就有雙休的待遇。
閨蜜處於兩難的選擇,要知道,當一個人習慣了雙休的工作,在找工作時,是會有瞧不起單休的工作。但迫於生活壓力,又捨不得月薪多1000元的工作。
我們閨蜜團裡,還有一個知心大姐姐,她比我們大幾歲,思想成熟不少,在事業上有了不少成績。她提到自己的觀點:情願少賺1000元,也要選擇雙休的工作。看完這3點原因後,就會明白這個道理。
1、人生不應該只有工作
一個人每天按照24小時計算,每天花費8小時在工作上,花費2小時在通勤上,花費8小時在睡眠上,剩下6小時在其他方面,例如社交、學習。
按照一天時間的分配是很合理的,如果遇到其他事情上,時間會更加緊迫不夠用。那麼,每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可以看得出,除了工作,我們還需要有時間來自由支配,完成我們每天的所需。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對於商人而言很重要。但並不意味著,商人會把大部分時間放在工作賺錢上。
李嘉誠會花費90%的時間在想失敗的原因;百事可樂董事長兼CEO斯蒂夫·雷尼蒙德每天花費2小時在運動;村上春樹每天店鋪打烊後會花費大量時間來寫作等等。
除了工作,我們還需要時間來做自己的事情,完成對人生的一種豐富和補充。
當你把所有時間都放在工作上時,對應的,你的可支配時間就會減少,形成一種失衡狀態。因此,大部分會感到工作很壓抑和緊張,但又捨不得用空閒時間來自我排解,只想到花更多時間去工作中,理順它,處理它,希望工作能順順利利。
殊不知,最需要做到的是,從工作中抽離出來,學會放空自己,正所謂:縮回來的拳頭打出去更有力,對待工作也是同樣道理,懂得釋放自己的壓力,騰出更多時間思考,就是為了更好地工作。
2、學會做時間利用率最大化的事情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名詞叫:邊際效應。它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變時,連續地增加某一種投入,所新增的產出或收益反而會逐漸減少。
通俗一點理解:
我們嚮往某件事時,就會投入高昂的情緒,第一次得到的回報讓人振奮,第二次得到同樣的回報讓人興奮,第三次,第四次……以後,那種興奮感就消失,變成了習以為常。我們接觸該事物的次數越多,我們的情感體驗也越為淡漠,一步步趨向乏味。
這也衍生出一個「邊際效應遞減率」的概念,在我們工作中也能套用。
好比如,我們為了獲得高報酬,決定要多勞多得,每天加班加點去完成工作,費枕忘餐,希望能多賺一點。當你發現當月提成有1000元時,興奮雀躍,同理,你繼續保持高昂的激情去工作,第二個月也同樣得到1000元提成後,慢慢地,這個1000元提成變成了常態化,它不再給你驚喜時,你的心態就會趨向平淡。
當心態平淡後,你仿佛沒有了寄託和動力,這時候,無論你如何努力工作,都無法增加收入,提高你的情緒時,你就要想到把時間地放在其他事情上,併合理利用它。
你需要想到除了工作以外,你還能從哪些方面增加收入的事了。
3、學會勞逸結合,合理分配時間
現在,很多年輕人的健康大不如從前,年紀輕輕就容易犯各種毛病,讓人不寒而慄。皆因他們沒有合理分配好時間,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到工作賺錢上。
有句話說得好:大部分中國人,習慣年輕時期用健康來換錢,老年時期用錢換健康。
錢和健康並非對立的矛盾體,他們可以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關鍵就看你如何對兩者的時間進行分配。
還有一部分成年人,他們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但是為了賺錢,而把孩子的成長都錯過了。甚至周末為了多賺一些,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
為了賺錢而缺席孩子的童年,這個遺憾是無法彌補的,即使孩子長大後,你想聽他說幾句話都難,因為孩子已經到達了獨立自主的階段,不想任何人打擾。
作為香港鼎鼎大名的商人,霍啟剛會合理分配時間,即使郭晶晶在家做全職太太照料孩子,他依然保證有足夠的時間留給老婆和孩子。
下班後,陪同孩子看書閱讀,周末帶孩子去鄉下感受耕種的樂趣,帶孩子去參加義工活動等等。
別說霍啟剛不用幹活就有大把錢,越大的公司越需要掌權人的坐鎮,而霍啟剛卻能做得到合理分配時間,平衡好家庭和工作,值得我們學習。
賺錢固然重要,但是,一天24小時就擺在這裡,如何分配和運用,就決定於我們的想法。
我是羊仔的職場之路,職場無小事,處處大道理,每天分享一點點,每次進步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