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著時間的長河
文/林特特
《立水橋北》寫於夏日的一個深夜,距真實的故事發生已經十年。
一樁集中了各種巧合的官司,像惡魔抽籤,抽中我,之後,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因之放大,多年後,再回首,最大的收穫是個人的成長。
我總想寫這個故事,不僅僅因為它對我的折磨。
2008年至2011年,我接過無數與它相關的電話,律師的、法院的,恐嚇的、求情的……每次掛斷電話,我都對自己說,總有一天,風平浪靜,我要把一切都寫出來。
這是一個承諾。
是寫作永遠在治癒我。
哪怕長夜難捱,漆黑一片,也總覺得前方有明燈,會隔著時間的長河等著我。
在相信可以把一切寫出來的日子裡,我漸漸心平氣和,經歷各種魔幻時刻,都自我安慰:「我在搜集素材」。甚至,庭外和解那天,我和丈夫在銀行付給對方我們所有的錢,財產清零。鈔票在點鈔機中翻滾,發出譁啦啦的響聲,我也沒有心痛,只有一個聲音:「好了,我找到結尾了。」
如果不是想寫它,始終用旁觀者的眼光觀察,大概挺不過去吧。
當時當地,堅信能寫它,約等于堅信這事兒一定會結束。
但寫,為什麼拖到了現在?
因為沒有找到好的意象。
我深知,這場官司對我重大,但對於讀者,微不足道。
憑什麼你個體的煩惱就值得大眾閱讀?
除非,你是標本,你的心跡、經歷代表很多同類。
去年7月的一個晚上,我和朋友們在KTV唱歌。
其中一位對我說,他年輕的時候寫過一首詩,叫《雍和橋北》,當年喜歡的女孩住在雍和橋旁。
回去的路上,「雍和橋北」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我念叨著,忽然找到了我要的意象。
我打官司的房子在立水橋附近,那裡是北京五環外,有亞洲最大的小區,許多來北京的年輕人,第一站都選擇在立水橋北買房、租房。
立水橋北,千人千面,千人一面,是我,是我們。
那個晚上,我開始動筆。
這個故事是寫給那些赤手空拳,前僕後繼,想在陌生城市紮根,帶著希望來,不知會遇見什麼,最終通過遇見、應對、解決,完成成長,把別人的城變成自己的城的同類。
我已經離開北京,深深懷念在北京的日子,包括立水橋北的。
作者簡介
林特特,本名楊穎,安徽合肥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歷史學碩士。北京作協會員,魯迅文學院第二十五期高研班學員,做過教師、編輯。著有《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僅記住所有快樂》《你是我的小天使》等多部作品。
往期回顧
【精彩先讀】| 《立水橋北》(二),載《啄木鳥》2019年第1期
審核:季偉
責任編輯:謝昕丹
延 伸 閱 讀
《啄木鳥》
2019年第1期
多精彩內容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