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期末考試,物理力學難題解析,浮力與簡單機械的綜合應用題

2020-12-06 陳老師初中數理化

點擊右上角關注「良師益友談育兒」分享學習經驗,一起暢遊快樂的學習生活。

浮力與簡單機械的力學綜合題是中考物理的難點,本文就例題詳細解析這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在複習迎考的最後階段,希望能給考生們帶來幫助。

例題

某校科技小組的同學設計了一個從水中打撈物體的模型,如圖所示,其中D、E、G、

H都是定滑輪,M是動滑輪,槓桿BC可繞O點在豎直平面內轉動,OC∶OB=3∶4。

槓桿BC和細繩的質量均忽略不計。人站在地面上通過拉繩子提升水中的物體A,容

器的底面積為300 cm。人的質量是70 kg,通過細繩施加豎直向下的拉力F1時,

地面對他的支持力是N1,A以0.6m/s的速度勻速上升。當槓桿到達水平位置時物體

A總體積的五分之二露出液面,液面下降了50cm,此時拉力F1的功率為P1;人通

過細繩施加豎直向下的拉力F2時,物體A以0.6m/s的速度勻速上升。當物體A完

全離開液面時,地面對人的支持力是N2,拉力F2的功率為P2。已知A的質量為

75kg, N1∶N2=2∶1,忽略細繩與滑輪的摩擦以及水對物體的阻力,g取10N/kg。

求:

⑴當物體露出液面為總體積的五分之二時,物體所受的浮力;

⑵動滑輪M受到的重力G

P1∶P2的值。

1、求槓桿到達水平位置時物體所受的浮力

根據體積的計算公式和題目中的條件:△V水=S△h,S=300cm=0.03 m,△h=0.5m,則槓桿到達水平位置時容器中水位變化導致的體積變化△V水=S△h=0.015m。

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和結論:物體A總體積的五分之二露出液面,液面下降了50cm,△V水= 0.015m,則△V水=2/5V1,即物體A的體積V1=5△V水/2=0.0375 m。

根據浮力的計算公式和結論:F浮=ρ水gV排,V排=3/5V1,V1=0.0375 m,則物體所受的浮力F浮=225N。

2、求動滑輪M受到的重力G動

當物體A露出水面五分之二體積時,對人作受力分析,在豎直方向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G人和豎直向上的拉力F1、地面對人的支持力N1。

根據物體受力平衡的條件:人處於靜止狀態,即為平衡狀態,則人在豎直方向上的受力和為零,即G人=F1+N1。

根據重力的計算公式和題目中的條件:G人=m人g,m人=70kg,G=mg,m=75kg則G人=700N,G=750N。

對物體A進行受力分析,在豎直方向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G和豎直向上的浮力F浮、繩的拉力F拉1。

根據物體受力平衡的條件:物體A在豎直方向上受力和為零,即G=F浮+ F拉1。

根據結論:G=F浮+ F拉1,F浮=225N,G=750N,則F拉1=G-F浮=525N。

根據槓桿平衡的條件:F拉1*OB= F拉1』*OC,OC∶OB=3∶4,F拉1 =525N,

則F拉1』=700N。

對動滑輪進行受力分析:在豎直方向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G動、細繩的拉力F拉1』和豎直向上的2股繩的拉力2F1。

根據物體受力平衡的條件:動滑輪處於平衡狀態,則在豎直方向上受力和為零,即G動+ F拉1』=2F1。

根據結論:G動+ F拉1』=2F1,F拉1』=700N,則F1=(G動+700)/2。

根據結論:G人=F1+N1,G人=700N,F1=(G動+700)/2,則物體A五分之二體積露出水面時,地面對人的支持力N1=350-G動/2。

當物體A完全離開水面時

對人作受力分析得到:G人=F2+N2。

對物體A作受力分析得到: F拉2=G=750N。

根據槓桿平衡的條件:F拉2*L1= F拉2』*L2,L1∶L2= OC∶OB=3∶4,F拉2=750N,則F拉2』=1000N。

對動滑輪進行受力分析得到:G動+ F拉2』=2F2。

根據結論:G動+ F拉2』=2F2,F拉2』=1000N,則F2=(G動+1000)/2。

根據結論:G人=F2+N2,G人=700N,F2=(G動+1000)/2,則物體A完全露出水面時,地面對人的支持力N2=200- G動/2。

根據結論:N1∶N2=2∶1,N1=350-G動/2,N2=200- G動/2,則G動=100N。

3、求P1∶P2的值

當物體A露出水面五分之二體積時,根據題目中的條件:OC∶OB=3∶4, B點移動的速度v=0.6m/s,則v1:v= OC∶OB=3∶4,即C點移動的速度v1=0.45 m/s。

根據功率的計算公式、題目中的條件和結論:P1=F1v1』, v1』=2 v1, v1=0.45 m/s,則P1=0.9F1。

當物體A完全離開水面時,參照上面的解題思路,可算得P2=0.9F2。

根據結論:P1=0.9F1,P2=0.9F2,F1=400N,F2=550N,則P1P2=F1∶F2=8:11。

結語

簡單機械與浮力的力學綜合題的解題思路是:

找準受力分析的對象,根據物體受力平衡的條件,確定各個力之間的數量關係;

對作用在槓桿上的力及力臂進行分析,利用槓桿平衡條件,計算動力與阻力之間的數量關係;

對滑輪組的動滑輪進行受力分析,確定作用在動滑輪上各個力的數量關係;

利用各個力的計算公式,按題目要求進行求解。

相關焦點

  • 八年級物理:巧用數學方程思想和力學分析方法,解析期末綜合大題
    滑輪組是八年級物理的重要知識點,關於滑輪組的力學綜合題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也是物理考試的難點,本文就例題詳細解析這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希望給大家的期末複習備考帶來幫助。根據物理受力平衡的條件:金屬塊B均速下沉,處於平衡狀態,則金屬塊B在豎直方向上受力和為零,即G2= F浮1+ F拉1。根據重力和浮力的計算公式和題目中的條件:G2=ρ2gv2,F浮1=ρ水gV2,V2=dm,ρ2=5 ×10kg/m ,則金屬塊B的重力G2=100N,金屬塊B所受的浮力F浮1=20N。
  • 八年級物理:期末複習難點,如何用替換法解決簡單機械力學綜合題
    簡單機械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識點,簡單機械的力學綜合題具有相當大的難度,是物理期末考試的難點,本文就例題詳細解析這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希望能給大家的期末複習備考帶來幫助。例題邊長為0.1m質量均勻的正方體物體M,放在水平地面上對地面的壓強為5.0×10 Pa。
  • 歷屆期末考試,物理難題解析:巧用受力分析的方法解決力學綜合題
    力學綜合題是初中物理的重要題型,選定合適的受力分析對象是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本文就例題詳細講解如何用受力分析的方法解決力學綜合難題的解題思路,希望能給大家的期末複習備考帶來幫助。對物體B進行受力分析,在豎直方向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G2和豎直向上的浮力F浮、槓桿D端對物體B的拉力F拉。根據物體受力平衡的條件:物體B靜止,處於平衡狀態,則在豎直方向上受力和為零,即G2=F浮+ F拉。
  • 八年級物理和九年級物理哪個更難?採用什麼策略突破?
    作為一名中學物理老師,我曾經無數次告訴歷屆中學生,中學物理有兩大難點:八年級下冊的「力學」和九年級上冊的「電學」!《八年級下冊物理》主要包括力學中的以下知識點:重力、彈力、摩擦力、壓強、浮力、簡單機械、功、功率、機械能!從平時學生的測試統計分析來看,這些知識點中的最難點是「壓強和浮力」!其次是「簡單機械」,包括簡單機械中的「槓桿作圖」與「滑輪組問題」!八年級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時一定要加倍努力!勤思、多練、善總結!
  • 八年級下冊物理期末考試題(2019年)
    我市2019年八年級下冊物理期末考試題如下,供師生們參考。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16分)1.為了紀念在科學歷程中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人們往往會用他們的名字命名所從事研究的量的單位。下列對潛水艇分析正確的是(  )A.懸浮和漂浮時受到的浮力相等B.漂浮時排開的海水所受的重力最小C.上浮過程中所受浮力逐漸變大D.潛水艇是依靠改變自身受到的浮力來實現浮沉的16.
  • 一道八年級上冊期末數學考試壓軸題,幫你搞定八上所有難點
    一道八年級上冊期末數學壓軸題,幫你搞定八上所有難點!大家好,這裡是數學研討社。每天分享一點初中數學,希望對各位的數學學習有所幫助。也可以點擊關注,私信我們,獲取您所需要的數學乾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一道八年級上冊期末考試壓軸題,上題:題幹:如圖1、一次函數y = - 2x + 2的圖像與y軸交於A點,與X軸交於B點,過點B作線段BC ⊥ AB且BC = AB , 直線AC交X軸於點D第一問:求
  • 物理老師:練透《八年級上期末物理易錯題100道》,考試遇原題
    最近期末考試即將來臨,我們一定要做好對應的期末考試的準備,對於八年級上的物理這一門學科,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除了要去積累其基本的概念公式定理的,還要一定要養成物理的思維。因此在考前首先將基本的概念複習到位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些內容是我們題型的變化的來源。
  • 2018年八年級物理期末考試真題卷,包括標準答案!
    這是一份剛剛考過的八年級物理期末考試真題,全國各地所實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分為兩種,一種是五四制,一種是六三制,本份試卷的所在地實行的是五四制,也就是說五年小學,四年初中。所以,看到試卷雖然是初三物理試題,但是考查的物理知識點卻是六三制地區的初二物理。
  • 八年級物理:期末重點題型,液體體積差在浮力計算題中的應用解析
    浮力是八年級物理的重點和難點,根據阿基米德原理,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水的體積有關,而排開水的體積又與容器中液體體積差有關,本文就例題詳細講解如何利用容器中液體體積差求解浮力的解題思路,希望能給大家期末複習備考帶來幫助。
  • 還未被力學錘的時候,總覺得物理很簡單
    初二學了半年的物理,不少同學都說:「物理好簡單」。實際這是一種錯覺。為什麼?初二上的物理,學習的內容多數是具體化且與生活有密切相關,對於公式的應用都比較直接。這讓很多同學憑感覺做題,但好像也能對,久而久之就有了「物理好簡單」這種錯覺。實際上,都沒有掌握好分析方法。
  • 初中物理,老師解析:浮力的重要知識點和經典力學綜合題解題思路
    浮力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識點,也是中考物理的常考點,本文就例題詳細解析關於浮力的力學綜合題的受力分析方法和解題思路,希望能給新初三學生的暑假複習帶來幫助。:G=ρgV,ρ=0.6×10kg/m,V=1×10﹣m,則木塊的重力G=6N;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和結論:G=6N,F=3N,G+F=F浮,則木塊受到的浮力F浮= G+F=9N;根據浮力的計算公式和結論:F浮=ρ水gV排,F浮=9N,則木塊排開水的體積V排=F浮/ρ水g=0.9×10﹣m。
  • 2017年高考物理題型解析
    下面小編為2017年考試解析一下2017年高考物理題型。  物理選擇題  高考物理選擇題中,純粹考察基礎知識的題目有大概5道,從以下章節中抽取:相對論、光學、原子物理、萬有引力與航天、機械振動與機械波、交變電流。  這些考題的特點是:知識點相對獨立,沒有綜合應用,題型簡單、易掌握。
  • 初二物理兩大易錯力學基礎知識點!2019年期末必考歸納!
    也就是說距離期末考試只剩下半個月的時間了。少數地區的中考還沒有進行。由於物理學科的特殊性,無論是期末考試還是中考,初中生們想要想要取得優異的物理成績,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有關中考,之前發布的文章中已經說了很多,今天我們來說一下初二物理的期末考試問題。
  • 三題直指初二物理核心知識點!期末必考!中考必考!
    假如你不能真的回答出來,那麼就有一個非常迫切的任務要去完成了,而且要儘可能在期末考試之前完成,千萬不要等到暑假後的初三再去想,那是就有些「亡羊補牢」了。所謂的核心知識點,就是能夠概括前面所學知識,並且屬於中考必考、重要的知識點!
  • 「100」題搞定期末考試,七年級下冊生物期末考試就這麼簡單!
    七年級生物主觀題匯總——知識點運用必考題型期末考試迫在眉睫,不知道同學們複習得怎麼樣?尤其是生物這一門,因為生物並不是典型的問文科,很多邏輯性非常強的知識點,所以很多同學反映自己不知道重點,摸不清方向,不知道從何下手。
  • 「期中期末試題」2017-2018學年第二學期期末八年級物理試卷
    2017—2018學年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調研試卷八年級物理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6頁,五個大題,21小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五、綜合應用題(本題共2小題,第20小題10分,第21小題12分,共22分)20.在斜面上勻速拉一個重4.5N的物體6s內到達高處,如圖15所示。沿斜面向上的拉力為1.8N,斜面長s=1.2m、高h=0.3m。
  • 2019中考物理複習:壓強、浮力、密度的綜合分析與計算,重難點!
    2019中考物理重點複習:壓強、浮力、密度的綜合分析與計算,敲黑板!(附詳細解析)初中物理學習中,很多同學抱怨力學太難了!尤其在浮力部分,同學們傻傻分不清為什麼F 浮=G排。其實,不是浮力難,是浮力經常找幫手來「打群架」!
  •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章節系統整理,帶最方便的學習方法(收藏)
    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的所有章節預習和複習講解,包括常用的知識點、分析與區別都已經發布完畢了。為了方便同學們的學習,特此通過本篇文章把零散的章節整合在一起,方便同學們及時找到學習與複習。整合文章如下掌握這些知識點,力學基礎絕對打得牢(已排版,可列印)初中物理計算題超經典題型匯總帶答案,中考複習必備(建議收藏)初中物理壓強章節專項梳理,中考物理必備(已排版,可列印)5小時帶你預習完八年級下冊物理,精心製作(已排版可列印)初中物理浮力章節專項梳理,中考物理必備(已排版,可列印)初中物理《功和機械能
  • 中考物理被淘汰的學生都忽視了這兩點!一道力學壓軸題的啟示!
    中考物理最後兩個大的壓軸題分別是「力學壓軸題」和「電學壓軸題」!這兩道壓軸題決定了中考生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雖然我們都知道中考物理題有70%左右的基礎題,誰掌握了這70%的分數誰才有希望取得成功,但是真正拉開中考生們最終差距的其實是剩餘的30%中等難度題以及難題!
  • 浮力與液體壓強實際應用題解析,老師:掌握方法助力物理期末考試
    浮力與液體壓強實際應用題是物理考試中的一個重要題型,本文就例題詳細講解這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希望能給大家期末複習備考帶來幫助。1、計算浮子A受到的浮力對浮子A進行受力分析,在豎直方向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G、進水管中水的壓力F壓和豎直向上的浮力F浮。根據物體受力平衡的條件:浮子處於靜止狀態,即為平衡狀態,則豎直方向上受力和為零,即G+F壓=F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