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張朝暉 中牟時報 崔合林 通訊員 趙永剛 文/圖
思接千載,神遊八荒。造訪古建奇觀,洞察古典之美。看到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基建達人」手工製作的古代中國建築模型,仿佛聆聽凝固的音樂,感受撼人心魄的美。
設計匠心獨運 製作巧奪天工
「這座建築叫歇山頂 ,在宋朝稱為九脊殿,明清時期又改稱歇山頂,比較有代表性的拙政園、留園、滄浪亭、怡園等大型私家園林為常見。這是古代中國建築屋頂樣式之一。現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築是五臺山的唐代南禪寺大殿。」8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學院建築工程技術專業展廳,一座座設計匠心獨運、製作巧奪天工的古代中國建築模型氣勢恢宏、蔚為壯觀,令人賞心悅目、驚嘆不已。
「再看這座蘇州古典園林,宅園合一,咫尺之內再造乾坤,集玩賞、旅遊、居住於一身。記錄了自然的美好的『形』,表現了自然的氣勢的『神』,寄寓著園主的『情』,渾然一體,宛如天開,彰顯了人類依戀自然、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環境的一種創造。」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
變廢為寶 將一次性筷子作為使用材料
而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些古建築的製作材料,竟然是在夜市地攤和尋常飯店被食客隨手丟棄的一次性筷子。「我們從垃圾桶裡將這些筷子撿回來,漂洗乾淨,消毒晾曬,然後作為建築模型的使用材料。」學校相關負責人說。
變廢為寶,不用一釘一鐵,全用交穿橫榫,挑搭勾連,構成一座座巍巍屋宇,木拱橋、石階路、四角涼亭,顯出輕巧、質樸、簡潔的風姿。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欣賞「基建達人」手下的古代中國建築,油然而生歷代文人雅士的妙語詞句。
因材施教 提高學生創新和科研能力
據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負責人介紹,一直以來,該院建築工程系秉承「厚德精技,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學做合一」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目的,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注重實踐教學,營造創新創業氛圍,突出創新能力培養,根據學生特點,分類指導,因材施教,搭建展示才能平臺,每年組織一次「創新創意作品展(建築模型製作大賽)」。
學生通過手工製作建築模型,不僅能鍛鍊動手能力,而且能夠加深對建築設計理論、環境心理學、建築力學、建築結構等專業課的理解,從而對空間、環境、結構有著更加直觀而深刻的認識,也是師生進行方案推敲、周圍環境分析、結構細部設計的重要手段,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與表達複雜建築空間的能力,在模型製作過程中激發學生對建築藝術美的追求與探索,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其創新和科研能力。與此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弘揚了民族精神,傳承了民族力量。
該負責人說,在就業方面,該院校主要面向土木工程建築業、房屋建築業等行業的建築工程技術人員職業群,從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材料檢測、安全管理、技術資料管理、工程預決算、工程監理等技術及管理工作,還可在設計部門從事建築工程施工圖繪製工作。受到了企業和社會的廣泛讚譽,畢業生就業率連續6年超過95%,今年榮獲河南省151所高校初次就業率前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