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
一句「中國打上半場,世界打下半場,海外華人打全場」,反映了同胞在異國他鄉的艱難處境。
國內疫情暴發時,他們或承受著被誤解的壓力,向國內捐款捐物;或挺身而出,讓世界了解最真實的中國。國外相繼「淪陷」後,他們或屯糧買防身用品,積極自救;或抱團取暖,共同「抗暴」、「戰疫」。
來自美國、英國、日本三國的五地華人,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講述了他們的故事。
美國奧斯汀
「食物塞滿兩個冰櫃」
3月初,奧斯汀的網購平臺InstaCart,收到一筆數量「異常」的訂單,隨即撥通了這位客戶的電話,詢問對方是否操作有誤,電話另一頭給出否定的回答。
這筆訂單幾乎囊括了InstaCart上所有可以冷凍的菜品,從速凍蔬菜、罐頭、豬排、牛排、到魚、蝦、雞翅......足以塞滿兩個冰櫃。
中國留學生嘉明便是這位「闊綽」的下單人。他是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五年級學生,和同校博士二年級的妻子書瑤商量好不回國後,兩人開始了「防疫作戰」。
夫妻倆先是在亞馬遜下單了兩個冰櫃,又囤了口罩、紫外線消毒器、消毒水、洗手液、酒精等防疫物品。
到3月中下旬的時候,奧斯汀的冰櫃和消毒物品基本上斷貨,防疫用品也開始緊缺。嘉明解釋說,一旦美國疫情惡化,就可能導致大量的失業,「這邊失業率一上來,犯罪率就會上升」。
結合國內的疫情發展和美方的防疫態度,嘉明在2月底就開始呼籲大家警惕美國的疫情發展。他一邊和妻子囤購防疫物資,一邊通過微信和電話,向身邊的朋友提示風險。
嘉明的博士生導師上了年紀,屬於感染風險較高的人群。3月的第一周,他專門給導師打電話溝通,建議把每周的組會取消,轉為居家辦公。通情達理的導師採納了他的提議。
書瑤也聽取嘉明的建議,嚮導師請了假,把辦公室的東西搬回家,不再去學校。而接到嘉明提醒的朋友中,不乏有覺得他過於悲觀的。嘉明也一一打電話溝通,苦口婆心地勸他們做好防護,提前儲備物資。嘉明的努力沒有白費,美國疫情暴發後,不少朋友都來跟他道謝。
奧斯汀的疫情狀況在3月中旬急轉直下。「我們學校第一例確診病例是校長的夫人。」據書瑤回憶,3月13日早上6點多,學校還發郵件通知照常上課。結果一個小時後,校長發了一封郵件,通報他的妻子已確診。緊接著學校宣布關閉,全部改成網課。
校長夫人的確診,並沒有讓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學生提高警覺。3天後,這所大學開始放春假,因為疫情,學校還特地把為期一周的春假延長至兩周。然而,期間有79名學生包機去往墨西哥度假,回來後超過50人確診。
美國紐約
「加薪計劃泡湯了」
在紐約學習和工作5年,天昊從沒見過這樣的唐人街:除了兩三家超市和藥店還開著,其他店鋪基本都關了,路上只有極少的車輛和行人。
位於曼哈頓的唐人街,曾是紐約最熱鬧的地方之一。這裡有美國最大的華人社區,一到周末就會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填滿。天昊偶爾會過來光顧幾家小店,或是買上一些只有在華人超市才能買到的食材。
這只是「居家令」生效後,紐約街頭的一個縮影。3月22日夜間起,紐約所有非關鍵行業企業的工作人員待在家中辦公,以緩解新冠肺炎疫情。
疫情牽動著每家公司的神經。「居家令」實施兩周後,天昊被告知今年的加薪泡湯了。他所在的IT公司每年第一季度會進行年度總結,根據員工在上一年的表現,決定是否予以升職加薪。
「居家令開始前一周,老闆還說要給我漲工資。後面因為疫情,公司宣布今年的升職加薪全部取消。」雖然有點失落,但天昊覺得,這已經是很不錯的結果了,因為有些公司都是10%至25%的減薪,而餐飲、服務、零售、旅遊等行業更是大規模裁員。
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排名第一,讓這座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天昊認為,人口密度大、依賴公共運輸、前期不重視,是造成疫情在紐約肆虐的主要原因。
「居家令之前,紐約的街頭只有不到20%的人戴口罩,現在這個比例已經提高到70%以上。」天昊說,3月底的一天,自己下樓去超市買菜,看到大家都戴著口罩,才想起自己忘了戴。
華人是最早開始戴口罩的人,也因此承受了很大的壓力。身處美國疫情暴風眼的紐約,除了病毒,華人似乎成了最敏感的存在。
天昊住在布魯克林的非華人社區,房東是一對福建的夫婦,在街道附近開了家雜貨店。「他們幾乎是那條街上最早關店的人,一來是擔心接觸顧客會有被感染的風險,二來也是擔心被其他族群針對。」
華人社區的氛圍更為緊張。由於近來針對華人家庭的入室搶劫事件頻發,不少地區的華人以社區為單位,組建了抗暴聯絡微信群,互相通報情況。「很難說歹徒是有意為之還是隨機挑選,但大家的確很擔心出現反華事件。」天昊表示。
美國洛杉磯
「讓世界了解最真實的中國」
1月份國內疫情暴發時,北美留學生組建了一支志願隊,將國內醫院需求翻譯成專業英語,提供給北美地區供貨商,並將發生在武漢的故事翻譯成英文,向外國友人講述真實的疫情發展進程。
璐璐便是志願隊的一員。她就讀於南加州大學,是一名研究生二年級學生,也是一個武漢伢。她參與這項活動的初心,是為祖國發聲。
「有人說新冠是Chinese Virus,有人對華人吐口水,很多人第一選擇是躲開、不說話。」璐璐卻不願沉默,在她的意識裡,90後已經長大了,一代人應當有一代人的擔當。前輩們言傳身教教會了她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擔當。
「我和我的同輩們從不覺得息事可以寧人,要敢於發聲、敢於質疑、敢於講真話,我們要用自己的聲音讓世界了解最真實的中國。」璐璐說,很開心能和這麼多年輕人一起並肩作戰,也許自己的話語還不算很有力量,但至少這一次,讓很多人看到了疫情下真實的武漢。
目前「武漢戰疫」已經告一段落,璐璐也在這次疫情中積攢了很多醫療器材方面的知識,口罩的分類、呼吸機的分類、FDA認證等都摸得清清楚楚。本學期有門課是研究醫院管理的,她正在和這門課的教授合作,協助政府供應鏈採購符合標準的口罩、護目鏡和呼吸機等器材。
從疫情暴發的1月份開始,璐璐始終提著一顆心。好在,現在半顆心就可以放下了,另半顆心,她相信也快能放下了。
在回不回國這件事上,璐璐不是沒有糾結過。回,怕帶了病毒會去,不回,怕在這裡孤立無援。
「矛盾過,沮喪過,看著各種群裡討論機票,心裡確實搖擺不定。」璐璐直言,大使館和同胞的關懷給她吃了一顆「定心丸」。
大使館給留學生送來了防疫包,裡邊有N95口罩、一次性醫用口罩、連花清瘟膠囊、一次性消毒巾等。部分中國企業也給留學生免費發了口罩,各種中國校友會也很給力,從防護到吃喝都有伸出援手。
「斷貨的消毒液還有雞蛋、牛奶也能買到了,我覺得不如好好待著。」璐璐最終決定,先把學業完成,等國內外疫情都平緩了,再考慮回國。
英國牛津
「這裡的人善良又自律」
毛毛沒想到英國的疫情發展會如此迅猛。剛來牛津時,大街上都是人,周末遊客更多,除了偶爾碰到的一兩個中國留學生,路上只有他一個人戴口罩。
回想起來,這不過是1個月前的事。3月10日,他從國內出發赴牛津大學讀博士後。臨走前,從家裡拿了60個口罩。當時國內疫情已經有所好轉,而英國的確診病例不到500人。
經歷過國內的疫情演變,初來乍到的毛毛還是保持了極高的警惕,只要出門,必戴口罩。而牛津的民眾也保有最大的善意,沒有做出任何歧視的舉動。毛毛解釋說,牛津是一個大學城,因為外來人口一直很多,所以包容性很強。
英國的防疫很快迎來拐點,3月23日,政府下令民眾居家隔離防疫、關閉全國大多數營業場所、禁止一切社交聚會。
4天後,首相詹森被確診的消息引起軒然大波。次日,他向全英民眾發出了一封信,主題是:別出門。
詹森呼籲民眾避免走親訪友,除「購買食品和藥品、每天鍛鍊一次和看病」等目的外,儘量不要外出,最好在家辦公。如果必須外出,儘量和他人保持至少2米的距離。
半個月後,毛毛收到了同樣內容的紙質版信件。自「居家令」後,當地人也開始戴口罩,但比例很低,10%左右。
「大家似乎更多是靠自律。」毛毛描述了去超市購物的場景,「當我在一個貨架上拿東西時,其他人會在兩米之外的地方排隊等候。超市內部也做了箭頭標識,讓大家沿著一個閉環的方向進出,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後退。」
當地的人文關懷讓他深有感觸,「考慮到老年人如果感染新冠肺炎,會比較難康復。為了減少聚集性感染,當地的超市開通綠色通道,規定早上8:00-9:00時段,為老年人專屬購物時段。」
雖然親歷英國疫情暴發,但毛毛並不恐慌,也沒有回國的打算。在他看來,英國的重災區是倫敦、曼徹斯特、伯明罕這些大城市,而牛津是個小郡,感染人數並不多。只要做好防護,儘量不出門,待在英國一樣很安全。
日本東京
「中日校友守望相助」
在日本,大約有25%的人患有「花粉症」。每年2月至6月,瀰漫在空中的杉樹花粉和雲片柏花粉,輕則使人打噴嚏、流眼淚,重則導致哮喘或者支氣管炎。
即便已經在東京定居30餘年,山本依然不堪其擾。原本戴口罩是最有效也最便捷的防護手段,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口罩緊缺,使得今年的花粉季更為難熬。
山本是中山大學1980級的學生,也是日本校友會的副會長兼秘書長,畢業後來到日本工作,之後結婚生子,加入日本籍。
日本疫情惡化後,山本收到不少國內校友的關懷,表示在日校友如需要口罩或者防護服,他們可以提供幫助。她隨即把這一消息傳達到日本校友會群裡,卻無一人提出需求。
山本對此並不意外。因為在日本,「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深入骨子裡的文化。待上一段時間的中國留學生,或多或少也受到這種觀念的薰陶。
奉行「不給別人添麻煩」的這些校友,卻願意為了同胞「傾囊相助」。山本說,1月份中國疫情暴發的時候,日本為即將到來的花粉季準備了充足的口罩庫存。華人當時幾乎把口罩給買空了寄回國內,不少人甚至把自己壓箱底的口罩也捐了出去。
2月初,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收到一份包裹,裡面有N95口罩299個,高性能醫用口罩25個,普通抗病菌口罩2400個。
這批防疫物資便是來自中山大學日本校友會的捐贈。1月底,山本得知母校旗下附屬醫院亟需口罩等物資,於是在日本校友會發起援助活動,很快得到了60多位校友的支持。
原以為只要中國疫情控制住就沒事了,沒想到之後日本也會「淪陷」。從1月底到現在,山本就沒有再買到過一個口罩,全靠去年留下的一點庫存。往年花粉季一天一個口罩的她,現在會通過開水煮等方式消毒之後再重複利用。
大部分日本人和她有著相同的處境。為了讓校友放下「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執念,她特地拜託日本校友會的理事們去傳達國內校友的善意,希望大家在確有需要的情況下,坦然地接受幫助。
欣慰的是,山本近期在群裡多次通知,日本校友會會長李纓轉贈了一批由中國企業家捐贈的口罩,有需要者可免費獲取,目前已有40餘名校友報名。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記者 蔣金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