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以來,糧價整體出現了異常的上漲態勢,而其中的大豆更是成為明星品種。數據顯示,國產大豆價格從年初的1.6元一路漲至目前的每斤2.6-2.7元,每斤漲了1元,且一豆難求。
由此還帶動了飼料和下遊食用油價格的漲高,因此,明年要不要增加大豆種植也成了很多農戶的關注焦點。
不過,雖然豆價漲勢瘋狂,但對於我國的糧食整體供應而言,還有另一個品種比大豆調控更為關鍵,那就是玉米——至少,從政策層面來講,玉米的影響力要遠遠高於大豆。
據來自每日糧油收到的最新消息顯示,目前我國東北某些地區的基層單位已經要求明年由此前的糧改豆轉變為豆改糧,並給予輪作補貼!
資料顯示,自2016年我國實施玉米去庫存以來,我國東北玉米、大豆產業種植帶,一直要求加大對大豆種植的扶持力度,因此,在糧食生產者補貼的發放中,大豆生產者補貼遠遠高於玉米,在黑龍江,兩者的差額甚至達到200元/畝。
從實際的操作來看,在生產者補貼的調劑下,大豆種植面積近年來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增加,旱改水更是較為普遍,但今年的行情卻讓持續低迷的玉米行情出現了大逆轉。
因此,當前給豆改糧補貼,可能預示著明年市場環境將發生巨大變化。
從三大主糧品種的產量來看,玉米產量約為2.5億噸,水稻2億噸,大豆則只有1600萬噸左右,且三個品種在東北地區均處於爭地格局中,任何一個品種的大面積種植,都會導致其他品種種植面積的下降。
相對而言,目前稻穀庫存高企,市場供應充足,今年東北粳稻上市之後也是價格持續低迷,而大豆經過多年的進口,雖然今年價格大幅上漲,但國產大豆目前基本以食用大豆為主,對全國大豆價格的整體影響不大。
只有玉米,今年在臨儲拍賣出盡的背景下,市場持續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從目前的態勢來看,由於近年每年臨儲都會向市場補充四五千萬噸的庫存,而隨著臨儲消耗完畢,明年這部分缺口將變得十分關鍵。
或許,這才是玉米重新獲得種植青睞的主因。當然,從市場角度來看,供應下降意味著價格走高,供應增多,則意味著價格的下行。
所以,明年種什麼,也是一個市場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