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奈落
About it
「活死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殭屍」或者「喪屍」,以及其他諸如吸血鬼、跳屍、各種「復活的死人」或者「如同死了一樣的活人」。當然,他們之間還是有很多種區別和說法的。由於有些是舶來品,有些是中國傳說,各種說和主張不一,這篇文章中我們說的「活死人」只包括「殭屍」和「喪屍」。
前言
活死人可以說自誕生起就在文學作品、影視和電子遊戲領域佔下了自己的一席地位。十幾年前「《生化危機》系列」給遊戲界帶來的喪屍狂潮還沒完全退下,就在最近幾年,電子遊戲領域活死人的熱潮似乎再次襲來,許多作品都不約而同地加入的活死人要素。「《使命召喚》系列」大紅大紫的殭屍模式、《喪屍圍城》成為話題性作品、《荒野大救贖》DLC毅然加入殭屍要素,就連「《如龍》系列」都開始走喪屍路線了,不能不佩服這個題材的傳染力,也讓人不禁思考這其中的原因。這些所謂的活死人一般是面目醜陋、全身潰爛、喪失理智的怪物。不同作品中對他們的定義的描寫也不盡相同,但一般來說他們是以人類為原型進行異變加工而來的怪物。人們對活死人的印象恐怕都是從不同作品中抽象、匯總而成的,由於不同作品的背景定義並不相同,我們似乎又很難確切地回答——活死人到底是什麼?
本文將帶著這個疑問帶您回顧活死人的前生今世,並試圖挖掘出活死人這個存在背後的正體究竟為何,活死人為什麼會在最近異常流行。
「活著還是死去,這是個問題。」——莎士比亞
The Origins 起源
喪屍
首先我們先將活死人分類為喪屍和殭屍兩個類別。一般來說,「喪屍」在科幻作品中指的是活生生的人體,受到病毒或者外來不明原因的進入產生變異,變為腐爛嗜血的行屍走肉。喪屍沒有思考能力,只有簡單的動物本能,行動遲緩。由於傳染性的存在,被喪屍攻擊等途徑產生體液互換的健康人會逐漸轉變為喪屍。這樣一來喪屍一旦出現,數量就會成爆發性增殖,所以喪屍往往是成群出現。在電子遊戲領域,表現喪屍題材最著名的作品就要數「《生化危機》系列」了,這部作品幾乎定義了喪屍的基本形象框架和存在特徵。很多遊戲玩家對於「喪屍」這一形象的認識來源都是「《生化危機》系列」。
《生化危機》中的喪屍形象相對寫實化
作品-「《生化危機》系列」
關於這個系列已經無須贅述了,毫無疑問系列作品中的真正主角正是喪屍和各種變異生物。初代作品中定義的喪屍是這樣的:他們是感染T病毒後導致變異的人類,智力非常低下。同時肌肉組織嚴重劣化,除自律系統以外的生命體徵已經基本停止,以至於對疼痛沒有反應。其異常的生命力之源是急速的新陳代謝,由於需要大量的能量供給,喪屍會被極度饑渴的原始欲望驅使四處尋找新鮮的人體為食。在NGC版本中,更是增添了一種狂暴化喪屍。它們在T病毒的誘導下,當生命體徵迫於物理損害完全停止的時候,體內會產生一種「V-ACT」的現象,之後體內的細胞便會活化令自己的身體組織進行緊急重構。表現在行動上就是速度以及攻擊力都大大提升,即是所謂的「狂暴化」。對付這種狂暴化喪屍的辦法只有將其燒毀或者破壞腦幹。狂暴化喪屍的第一例發現者是莉莎·特雷沃的母親傑西卡。在之後的作品中,喪屍的概念不斷被改進,在遊戲甚至影視領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17173發布此文僅為傳遞信息,不代表17173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中國殭屍
《寶貝殭屍》FC 89年的作品,是一款以中國傳統殭屍造型為題材的遊戲。
與喪屍不同,「殭屍」的起源就更為古老,說法也不盡相同。在我國「殭屍」這一形象起源於民間故事,指的是四肢僵硬、頸不移動、目不斜視、雙腿不分、永不腐爛的屍體。而「殭屍」這個詞語在很多古籍中早有出現。
《靈幻道士》FC 這款FC遊戲也是以林正英先生為原型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有印象呢?
宋代詩人梅堯臣在《依韻和宋中道見寄》中寫道:「已甘老死填溝隍,殭屍闔棺猶目張。仲尼生世尚徨徨,豈能強聒爭蹌蹌。」可見殭屍一詞不僅僅指代僵硬的屍體,也有暗指腐朽而未亡的事物。在奇幻作品中殭屍也開始登場,《西遊記》第二七回中寫道:「他是個潛靈作怪的殭屍,在此迷人敗本;被我打殺,他就現了本相。」 清代詩人袁枚的 《子不語·鬼吹頭彎》也寫道:「格鬥良久,至雞鳴時,女身倒地,乃殭屍也。明日報官焚之,此怪遂絕。」起源之說也有六、七中之多,其中最古老的要追溯到上古時期,軒轅黃帝之女——旱魃,只因蚩尤下了一個詛咒,變成吸人精血的殭屍,因為人乃萬物靈長,天地之間的靈氣太少,所以殭屍會吸食人血以維持。在明清時期,民間殭屍的傳說越來越多,不少名家也寫過相關的書。其中有名的要數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和袁枚的《子不語》,這兩本書對殭屍的記載可謂豐富全面。《閱微草堂筆記》中把屍體變為殭屍的原因分為兩類:新屍突變和葬久不腐。其中葬久不腐的原因和風水理論中的「地養屍」一說類似,就是說土地中的養分和風水中的日月光華將屍體保存不腐。袁枚的《子不語》中,試圖從陰陽道學中解釋殭屍的成因:人之魂善而魄惡,人之魂靈而魄愚,魄主宰人身,當魂離開人體,便會淪為惡鬼殭屍。
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
在清朝的野史《述異記》中更有過這樣一個故事:清朝初年,湘南西邊有一個靠山的小村落,村中一個無賴因盜墓而中屍毒,後雖被一老人救回,但因再度做不當之事,被全村的人打了一頓,再丟在後山草叢中讓他自生自滅。過了幾天,他再來求救,但這次沒人願意幫他。村民們將他打他一頓,然後綁在樹上,雖有人出言勸阻,但無人理會。最後他死在樹上,晚上村民想將之安葬,但發現屍首不見。最後他回來殺了全村,村民因被咬而一個一個變為殭屍,一些及時離開的村民在早上回村探望時也慘成殭屍。由上述可見我國民間傳說中的殭屍和歐洲的吸血鬼形象類似,即都是由死屍轉變而來,兇惡嗜血。但是卻也具有一定的智力和行為意識。
作品-《殭屍道長》
80後的人恐怕對這部電視劇不會陌生,《殭屍道長》是香港亞洲電視1995年的拍攝的作品,林正英主演,共分一二兩部。這部經典電視劇中的殭屍形象可謂深入人心,從某種意義上講,這裡的殭屍更接近於西方的吸血鬼。
中國殭屍的形象多為清朝官員,平舉雙手一跳一跳。相比西方的蹣跚殭屍多了幾分可愛。
《植物大戰殭屍》
可能有不少人還不知道,在這個遊戲的標題畫面中選擇「成就列表」,畫面會出現底層剖面的表現手法,這是玩家只要往下不停翻頁,從地表到地幔再往深……到最後地球的另一端你會發現其實還有中國的殭屍再溫柔地等待……
西方殭屍的起源
在英語中,代表殭屍的單詞是「zombie」。Zombie起源於伏都教的宗教活動,術士運用巫術將死去的人復活,並將這些「活死人」作為傀儡操縱。而單詞zombie的詞根,據學者分析很可能來自非洲剛果地區所信仰的神明「Nzambi」,意思是:具有非凡力量的存在。對象不僅僅限於人,也包括動物和物體。奴隸貿易的進程中,剛果地區出身的奴隸將這個詞帶到了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慢慢地這個詞就轉變為zombie,意思也變為類似妖怪、怪物等存在。同時,「Zombie」也是西非、海地、美國南部等地伏都教所崇拜的蛇神。由於歷史的變遷和人文遷移,孰先孰後的定論我們已經無從知曉。
------- 伏都教
伏都教,又稱「巫毒教」(英Voodoo,法Vaudou,海地Vodou),一種起源於西非的傳統宗教。包括祖先崇拜、皆神論、通靈術等一般特點。是貝寧的國教,全國約有60%的國民信奉。信奉者除非洲之外,中北美及南美一帶也有廣泛分布。雖然說伏都教一種流傳已久的宗教,也擁有一定宗教形態,但是本身並沒有系統的教義和教典,也沒有被法律認可的宗教法人教團,更沒有布教行為,可以說伏都教更接近於一種原始的民間信仰。其儀式一般是一邊敲鼓一邊跳舞頌歌,並祭獻生鮮動物和進行通靈活動,活動核心的神官被稱為「Houngan」。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廣義上的伏都教信奉者有5000萬人以上。
伏都教的標誌
伏都教的術士收取地主或者特定的僱主的金錢,再向某個對象施以毒咒令其死亡,接著對其屍體進行相應的法術和儀式,這樣就可以將其變成無知覺、沒有思考能力、任由某個人奴役和使喚的「Zombie」。人類學家梅特羅在他的專著《海地的伏都教》中這樣描寫Zombie:「他全身冰涼,能行動,能吃東西,能聽從主人對他的指令,但卻沒有記憶力,也不知道自己身處的環境。」
在海地還有這樣的一個故事:一位年輕的伏都教術士愛上了一位當地的少女,但是少女已經有婚約在前,只能拒絕這名術士。被愛欲衝昏頭腦的術士一怒之下對這名少女悄悄下了詛咒。過了幾天之後,少女便生了怪病香消玉殞了。在葬禮上,少女的父親悲痛欲絕,不慎將一滴香火掉在屍體的右腳上燙出了一個傷痕。過了幾個月以後,村子的其他人在郊外的某處看見那名死去的少女和術士在一起!因為拿不出證據,這名村民的話被當做胡扯的故事很快被遺忘了。又過了一段時間,那位死去的少女突然回到了村子,村人大驚問她是怎麼回事,她卻全無表情、渾身冰冷、很多地方潰爛,如同死去很久的屍體。正當村人慾將她當做怪物處置的時候,少女的父親憑藉她右腳的燙傷認出了自己的女兒。
作品-《白色殭屍》(White Zombie,1932.又名《恐怖城》、《白魔鬼》)
這部1932年的電影由著名演員貝拉·盧戈西(Bela Lugosi,1882-1956)主演,應該是歷史上第一部殭屍電影。故事講述了一名伏都教術士運用法術復活了大批殭屍,並讓他們成為最理想的奴隸,日夜無休止地在製糖工廠裡工作。這部電影的主旋律並不是描繪殭屍本身的恐怖,電影中的殭屍形象也並非今天這般猙獰,而是類似一種失去人類意識和情感的機器人。影片的恐怖感更多的來自人變為行屍走肉這一過程的心理恐怖,加之電影的年代背景正好處於1929-1933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確讓人不難推測本片深層含義其實是對當時僱傭制度一種控訴。
《白色殭屍》海報
《白色殭屍》劇照,殭屍形象還是接近人類的。
除了傳說之外,歷史上還真有目擊殭屍的案例。1930,年法國人類學家德魯基在海地親眼目擊了四個行為動作詭異的人在田間幹活,並描述道:「他們穿著破布做成的衣服,雙手軟軟地垂在身體兩側,臉頰和四肢似乎瘦得沒有肉一樣,發青發灰的皮膚則像皺羊皮紙似的附在骨頭上。」後來,他才知道,這些是就是傳說中的殭屍。1982年的美國《國民詢問報》上,刊登了一位名叫納西斯的海地黑人被變成「殭屍」的遭遇。報導稱,1962年,納西斯因財產糾紛被哥哥買通術士所害。他回憶自己先是莫名其妙地病倒,然後又覺得自己全身冰涼,意識漸漸模糊並在彌留之際隱隱約約聽到醫生宣布自己已死亡,還感到自己被埋進墳墓。後來再次清醒過來以後又被人帶到遠方的一個農場,在這個農場裡有100多名和他情況類似的人在被迫幹活。終於有一天,負責奴役他們的工頭忘記給他吃一種藥,他才恢復一些神智逃了出來。直到1980年,當他得知當年串通術士「害死」他的哥哥已經不在人世,才決心重歸故裡。
納粹殭屍」恐怕是人們最不願見到其復活的怪物了
那麼究竟世界上有沒有所謂的殭屍,伏都教的殭屍術士是否真的會法術能使人起死回生?如果一切都是迷信和傳言,怎麼可能在當地有這麼大影響力?近年來致力於此項研究的科學家給出了一個合乎科學道理的解釋。
原來伏都教術士使用的「殭屍粉」中,很大一部分是混合過的「河豚毒素」和「蟾蜍毒素」。河豚毒是一種非常劇烈的神經性毒素,中毒者25分鐘之內就會出現臨床反應,通常幾個小時之後就會因窒息和心臟衰竭而死。然而奇怪的是,如果是輕微中毒者,也會出現類似麻痺的僵直的臨床反應,但能挺過24小時之後就會完全恢復正常。由此原理,科學家們分析伏都教術士們使用的伎倆大概是這樣的:先將調配好的含有河豚毒和蟾蜍毒的「殭屍粉」適量地塗在目標的生活用品上,或者少量投放在食物中。不久目標就會出現中毒反應,出現類似死亡的生理特徵。由於非洲和中美洲一帶的氣候炎熱,人們處理屍體時會擔心腐爛和傳染病,往往不會拖延很久就入葬了。這樣並沒有真正死亡的中毒者就會被當成死者草草埋葬。術士們再偷偷將「屍體」挖出來,為其解毒,再用含有曼陀羅和山藥的配製藥粉麻醉目標,從而讓其精神恍惚,任由術士擺布。這樣製造殭屍的過程應該說成功率不會很高,但是也難免真有實例。恐怕是由於當地人的迷信和對神秘事件的刻意渲染,才演變成傳說中的「伏都殭屍」。
作品-《與殭屍同行》(I Walked with a Zombie,1943)
這是一部由女星弗朗西絲·迪伊(Frances Dee,1909-2004)主演的殭屍電影,故事講述了美貌的加拿大護士到西印度群島照顧一位地主太太,而那位地主太太似乎患了怪病,高燒不退神志不清。後來護士愛上了地主,並且決定運用一種邪教的儀式把地主的太太醫好,然而這個儀式卻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影片相比之前的殭屍作品更加注重渲染恐怖氣氛,尤其是配樂方面在當時的恐怖片中出類拔萃。但是殭屍這一形象依然沒有腐爛化、妖魔化,而是突出沒有生氣的、屍體本身的恐怖感。
《與殭屍同行》
早期殭屍形象似乎多為黑人和白人女性。
由上述文字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喪屍和殭屍的最主要區別就是喪屍是由活人變異而來;殭屍無論中西,都是由屍體轉化而來。喪屍是近年來西方娛樂作品中描繪出的怪物;殭屍則是在世界各地都有深遠影響的傳說中的怪物。另外,從分類上來說喪屍屬於科幻作品的產物,也即是說無關鬼神。殭屍則是屬於奇幻的鬼神傳說。但是由於近年來作品的背景設定越來越複雜,殭屍也好喪屍也好基本上已經趨近同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