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國科學報》 (2013-10-18 第11版)
在普通人看來,數學和歷史似乎是永遠都挨不著邊的兩件事,就像文科生懼怕數字,而理科生敬畏文字。不過,偏偏卻有這樣的人試圖用公式、數據去描述原本是用文字記錄的歷史。
人類社會是如何從一個個小部落演變到今天這樣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形態,這個問題就有研究人員用數學進行了回答。近期,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一篇由美英跨學科團隊合著的論文,通過數學模型研究表明,激烈的戰爭是大型複雜社會進化的驅動力。
英美的研究將重點放在軍事創新的傳播以及生態的地理因素的互動上。論文合著者之一美國國立數學生物綜合研究所(NIMBioS)科學活動部主任、特聘教授加福利特(Sergey Gavrilets)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電話採訪時表示,他們的模型是在一個通用的理論框架——文化多層次選擇(CMLS)的指導下建立的。
這個理論框架是指,社會之間的競爭是社會向複雜進化的主要驅動力。因此加福利特和他的合作者們選取了戰爭為模型的重要參數。而在他們的數學模型中需要做的就是將戰爭的強度量化。
「就我們所關注的歷史時期,公元前1500年~公元1500年,可以利用與戰馬相關的技術的傳播作為戰爭激烈程度的代表。」加福利特說,「同時,文化多層次選擇的理論也暗示了崎嶇地形作戰中山區更易防守。」
他們的模型顯示,在公元前1500年~公元1500年期間,歐亞非地區與「馬」相關的軍事技術創新主導了這些地區的戰爭,比如戰車和騎兵。同時,地理因素也在影響社會變革。因為生活在歐亞草原的遊牧民族影響了周邊的農耕民族,從而使進攻戰這一形式很快傳播開來。他們的研究預測,戰事越激烈的地方越有可能出現更高級的社會結構。
眾所周知,農業是複雜社會崛起的必要條件,但在英美聯合建立的數學模型中,農業的傳播雖然是必需的,卻遠沒有成為複雜社會崛起的充分必要條件。「農業的傳播並沒有非常明確地解釋更大型的社會崛起的時間和地點,而戰爭卻作出了大多數的解釋。」加福利特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不過農業對文化特質發展的影響起到了阻止大型社會分裂的作用。」
加福利特表示,這項研究之所以令人興奮 ,是因為他們所還原的歷史並不是在描述發生了什麼,而是可以量化並精確地解釋歷史規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哲學教研部科技哲學專業教授程曉舫近幾年也一直致力於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研究歷史發展的規律。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數學模型在研究歷史發展時,可以揭示社會形態的發展規律、經濟變遷規律以及科學發展的規律。
比如,現代社會經歷了兩種經濟形態,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經濟發展一定會涉及到資源,農業經濟的發展涉及的是可再生資源,工業經濟涉及到的是不可再生或者說是枯竭資源。」程曉舫說,「但是這種說法卻存在一個問題。」
程曉舫所說的問題是指,在人類社會發展初期,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實際上利用的都是枯竭資源,但是為什麼卻沒有從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直接發展到工業時代,中間插入了農業時代?
在人類發展史上,世界不同的地區從原始社會走出來都進入了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但都沒有直接走到工業時代。但是此前這個問題從來沒有得到很好的解釋。而數學模型利用了數學的最基本特性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程曉舫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其實數學的本質就是比大小。」他建立的數學模型中,制度、生活質量(即GDP)、勞動、資源和資本是5個參數:制度、資源和資本在勞動的不同階段對生活質量的貢獻是不同的。
在石器和青銅器時代,剛剛從原始社會走出來的人類,面對的是均等的可再生資源和枯竭資源。而此時,國家制度還不完善,勞動也剛剛開始。在選擇兩種資源的時候,人們發現枯竭資源改善生活質量的效果更好。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此時全世界的人類都發展到了石器和青銅器時代。
但是隨著勞動的積累,人們又發現可再生資源對於生活質量的改善又優於枯竭資源。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社會不約而同地發展到了農業時代。「實際上,這裡比較的就是可再生資源與枯竭資源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的大小。」程曉舫說。
而接下來遇到的問題就是,當生產出現剩餘後,如何將剩餘再轉化到經濟當中去成為資本,就由國家制度所決定了。很多對此不以為然的古文明也就消失了。
近年來很多科學家都在利用數學模型研究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加福利特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建立數學模型並通過計算機模擬歷史的研究上,已經有很多這樣的工作,雖然規模上可能不如英美這次的聯合研究。
「很多歷史學家通常都不會採用數學的方法去研究歷史,他們更加傾向於使用描述或解釋特殊細節的方法去展示特定時間框架下的特定社會。」加福利特說,「而利用數學模型的方法,我們將這些特殊的細節進行編譯,從而使它們成為更廣泛的模式。這意味著我們可以讓這種模式發展成為一般的工作流程。」
加福利特在接受國外媒體的採訪時表示,數學模型對於歷史規律進行這種定量、精確解釋有助於我們更好了解現在,並可能最終幫助我們預測未來。
不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加福利特對數學模型預測未來的作用更加謹慎。他說:「預測未來是非常困難的。」但是,他又表示,這樣的研究讓人們更好地了解了人類社會的工作模式。什麼樣的力量有助於文化特質的發展,並以此保持大型社會結構的聯繫,也有可能幫助我們理解今天的社會所存在的不平等。
有了這些信息,科學家就可以研究重要的社會問題,比如經濟的失敗或是國家不穩定的原因,以得到一些解決的方法。
程曉舫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參數越少但解釋的現象越多就是一個好的數學模型。在預測上,數學模型實際上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對過去文字沒有記載的經濟社會現象進行解釋。因為,實際上早在文字出現之前,經濟現象就已經出現了。
雖然說,考古可以找到很多過去留存下來的遺蹟遺物,但是還有很多是沒有任何東西留存的,因此歷史學家在研究沒有文字時期的社會時就變得非常困難。這時數學模型的建立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而在對於未來的預測上,程曉舫認為,一些非數學的東西就是無法預測的。但是對未來發展的預估在一些方面是可能的。
比如在未來的社會,我們的生活質量到底是由哪些東西構成的,通過哪些資源可以得到生活質量改善,而這些資源是否能構成未來生活的全部。
比如我們可以知道未來社會知識經濟會得到更多的重視。但是,知識經濟本身是不付出資本的,這需要由制度來聚集勞動力和資本。「這就涉及到不同地區的不同文化。」程曉舫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但這個就是無法用數學來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