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工的都是山東人和河南人?為什麼人人都愛地圖炮?
文丨海狗
最近看到《黑白星球》新一期在聊地圖炮。代表黑天使的邱晨為地圖炮辯護說,我們每一個人在最開始的時候,都是通過標籤來認識另一個人的。地域標籤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別一被戳就跳起來,那麼敏感幹嘛?
看上去是在為地圖炮正名了。邱晨還說,你能接受的了地圖贊,就也該擔著地圖炮的壓力。
但委實說,罵總比贊要爽。開地圖炮時,我們往往都是記不太住別人的好的。東北人黑社會的風評總會比東北人活雷鋒要傳得廣。劉翔和姚明再怎麼棒,我們聊心目中的上海人時也基本不會帶到他倆,還會是下面這個樣子:
所以,來,為什麼地圖炮流行成這個鬼樣子?
我最討厭兩種人:1.開地圖炮的人 2.河南人
地圖炮這個詞,顧名思義:無差別大範圍攻擊。
最近幾年才被賦予了社會概念,算是「地域汙名化」的通俗解釋。具體句式為:「你是xx人啊,xx人都這樣。」「我是說在座的都是垃圾。」
嘲諷力量方面,和星座炮不相上下。只要方言基本一致,風俗和歷史遭遇基本一致,都是一個地域集團。那裡的人們就不得不被其他人用同樣的眼光看待。
看一下每年的春晚。碎嘴小人物是北京人,粗獷農民是東北人,捏著嗓子說話的有錢老闆是上海人和廣東人,進城務工人員基本由山東人和河南人承包。
「握嚼傲。」
每當看到這裡,心裡都會點點頭說:可以,這很河南。
在民間段子裡,河南人被地圖炮的範圍是最廣的。第一是土,第二髒,第三無賴。而且還是影視劇導演增強喜劇效果時的首選方言,第二是東北話。
口口相傳中,河南人連願望也是土的:
「首都改到洛陽/省委取代中央/聯合國設在許昌/上海是駐馬店的一個鄉/國酒喝杜康/國宴胡辣湯/國人都說慌/國語中原腔/國歌河南梆。」
中國人的地圖炮,離不開「嫌貧愛富」的習慣。河南僅僅被國家發展戰略定位為「確保農業基礎」,開放程度在中部六省最低。人口基數全國第一,經濟卻差,教育也落後。網友們就柿子撿軟的捏。
回到2000多年前的河南也還是這樣。當時河南境內的鄭國也總被人嘲諷,像鄭人買履、買櫝還珠中的蠢人角色,統統都是鄭國人。國力不強,黑你不怕報復。
就好像韓起瀾教授在《蘇北人在上海》一書中向我們展示的,上海人瞧不起江蘇人。同被上海人瞧不起,蘇南人鄙視蘇北人,蘇北人裡的「蘇中人」鄙視比他更北的人。
地圖炮總是伴隨著經濟,一層一層往下打。標籤都是我們來貼的。
貼得第二兇的,是東北人。
這個殺手不太冷
關於東北的笑話是最多的。前幾十年說東北男人的口頭禪是「今天你喝了沒有?」最近幾年是「你瞅啥?」和「瞅你咋地?」
東北人和中原人相比,長期原始未開化。畢竟自然環境嚴酷,經濟發展不起來,沒辦法,只好民風剽悍。到了民國土匪橫行,連掌握軍政大權的張作霖也是土匪起家,東北人就變成了「又窮又匪」。
全國人民心目中的東北人形象,差不多就是《冰與火之歌》裡的葛雷喬伊家族,族語是「We Do Not Sow.(強取勝於苦耕)」。住在鐵群島只能挖鐵礦,也賺不了多少錢,還是去搶別人的更好。
維斯特洛大陸上的「你瞅啥一家人」
建國初期,東北因為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形象升到史上最頂峰。全國人民向東北看齊,鐵人和雷鋒同志的事跡都發生在這裡。誰敢黑?
改革開放後,東北經濟逐漸落後。東北人和東北話又成了野蠻、懶惰、粗俗的代表。新聞中開始有大量冒充東北人進行搶劫的案例。想在電視劇裡演黑道大哥,更要以操一口純正的東北腔為準。
剽悍形象繞了一圈,又繞回去了。至於建國後東北人「勤勞勇敢樸實」那段形象宣傳,大家全部集體失憶。
這很好理解。東北高速發展時,所有美好的記憶都和東北相關。但社會學家哈布瓦赫曾分析過,財富會改變人們的記憶。人們常常尊重富人勝過窮人,倒不是一切向錢看,而是尊重創造財富的人可能具備的品質。
財富的多寡和品性無關,但經濟落後總容易成為大眾心中不道德的代名詞。東北人和河南人的遭遇是相似的。外人總會給別人的貧窮找到很多道德上的原因。懶惰、粗俗、匪氣,還有他們能想得到的,無差別加在一個地域上開炮。
當然,比起地圖炮,沒有存在感的省份更令人絕望。轟都沒有人記得轟你。
比如河北。
北方人對南方的最成功地圖核擊:有瘴氣
當世界上有了地圖,就有了地圖炮。
中國古代的大部分地圖炮,都是北方向南方發起的。比如司馬光責王安石:「心術似福州。」一桿子打翻福建人。清代學者竇光鼐主持鄉試,甚至以「南蠻鵡舌之人」命題。
但這都不算什麼,一個人的炮火始終有限。北方人對南方人殺傷力最強覆蓋面最廣的一次地圖炮,是告訴全國人民:南方有瘴氣。
瘴氣是一種玄之又玄的東西,聽起來好像一踏入南方領地就會遭遇有毒的無形煙霧。但「瘴氣」所致的「瘴病」又不代表某種具體的病症,只要是在南方得的病,瘧疾、浮腫、腫瘤、高山反應、花粉過敏,統統稱作瘴病。
歷史上北方入侵南方時,經常受阻於疾病流行,因此,中原人開始形成南方有某種「害氣」的看法——越過那道結界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瘴氣」是古代北方人對南方最成功的殺招。直接讓大量北方人避而遠之。
尤其是在南北朝時期,瘴氣說的範圍從南方溼熱地區擴大到西部高寒地帶,只要是南部蠻荒之地,所欲不明疾病都由這股神秘力量控制。
白居易做過一首《新豐折臂翁》記述一位老翁,為逃避去南方的兵役不惜自殘肢體。原因是「聞道雲南有瀘水,椒花落時瘴煙起。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聽說那裡有迷之煙霧,防不勝防。
所謂椒花落時瘴煙起,不過就是哪裡都有的花粉過敏罷了,但換作南方,就引起了巨大恐懼。
瘴氣說真的很好用,甚至到了清末也依然有生命力。華工大量進入蘇門答臘後,由於工作條件惡劣,水土不服,國人一如既往地將其歸結為瘴氣所致:「初開闢時,華工觸瘴而死者,十之八九。」
美式地圖炮:讓賓拉登來驅逐新澤西人吧
地圖炮當然絕非我國特產,美國各州都有被其他州諷刺的稱號,如牛仔、鄉巴佬。德州人民則嫌棄其他所有州,英國脫歐成功後,德州民族主義運動主席當即就宣布「脫美」計劃。《生活大爆炸》裡謝爾頓嫌棄佩尼時,專門提到她來自的那個「土」州——內布拉斯加州,也是常遭人嘲笑的美國中西部州。
美式地圖炮
英國人則不屑於跟其他歐洲國家扯上關係,不想被稱作歐洲人。英國脫歐公投之後的倫敦波蘭文化中心甚至還收到了「波蘭害蟲滾蛋!」的卡片。而在英國內部,蘇格蘭人就和威爾斯人合不來,並都覺得愛爾蘭是吝嗇鬼。
北歐人和德國人都覺得南方的義大利人很懶惰且不思進取,除了藝術和足球外一無是處。德國人被歐洲其他國家人看作嚴重缺乏幽默感,比利時人、荷蘭人、法國人之間則互相嫌棄。
而在國家內部也有南北之爭。義大利北方人自視清高,一定要和經濟水平較低的南方人劃清界限。而南方人也看不慣北方人,嫌棄他們古板、麻木、不懂得享受生活。
《冰與火之歌》裡,以中世紀歐洲大陸為基礎設定的維斯特洛大陸上,也有南北地圖炮的展開:
情緒激動的北方沙文主義者大瓊恩
而在真實世界中,美國的新澤西人,也遭遇了中國的河南人一樣的待遇。《南方公園》甚至專門做了一集來吐槽新澤西人。
因為據說新澤西的主婦和你一起吃飯時,吃著吃著就會變得很憤怒,開始罵你,詞彙使用是這樣的:
美國人尤其是紐約人,對新澤西人尤其有意見,究其原因可能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比較非主流。
當一群新澤西人闖入南方公園,這裡的居民甚至要請蓋達組織的人處理他們。
地圖炮總有無數理由可以開展,即便均貧富了,也不影響我們給家鄉之外的地方挑毛病。換作我們,就算不惡意吐槽河南人、東北人、上海人和北京人,我們還可以把戰場拉大,直接就豆腐腦和粽子的鹹甜問題炮轟一番。
因為我們總是希望別人能和自己感同身受。
心理學中有「虛假同感偏差」的作用機制,我們總覺得自己的喜好和大多數人是一樣的,當你的喜好對你非常重要時,這種錯覺就會尤為強烈。
個體往往愛強調和誇大自己群體與他人的差異,你強烈覺得所有人都該吃鹹粽子,所有人都該能流暢地說著一口普通話時,那些吃甜粽子、福胡不分的人在你看來簡直就是異端。
就像馮夢龍《古今譚概》中「罰人食肉」的故事:皇族後裔李載仁,討厭豬肉。懲罰下屬的方式就是逼他吃肉夾饃,高級一點的懲罰就是往豬肉裡面加酥油,目的是把人噁心死。
而地圖炮最大的爽意,就是讓你感覺你和所有的兄弟夥伴站在一起,虛假同感偏差讓你們這些意見一致的人緊緊抱團,同仇敵愾。自我評價和自尊升高,並將其化為敵意投擲向另一邊的人。
這時候理性對你不重要,念叨著蘭尼斯特的族訓就好了。
(壹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