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王思聰掐架網友
學英語有沒有用?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工具,本不該成為眾矢之的,但卻因為一位網友的言論被吵上了熱搜。
起因是一位名叫「花千芳」的網友發表了這樣一條微博:
「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都是一件廢物技能。浪費了我們無數人力財力,犧牲了孩子們寶貴的童年。
為英語吶喊的人,無非是那些行業從業者,和一部分思想上自我矮化的奴隸。說什麼外文資料,維基百科,解決這個問題只要搞一支專業翻譯團隊就搞定了,哪用得著全民傻乎乎的學英語?我覺得這才叫減負。」
其實這樣的言論每天都有,大家早已喜聞樂見。但不幸的是,這番言論卻被「娛樂圈紀檢委」王思聰給看到了。王思聰自幼出國留學,在很多採訪中也可以說一嘴流利的英語,面對這樣的言論他自然不能理解(忍)。
隨即與這位網友掐了起來:
圖片來源:網絡
他認為,儘管出國可以用翻譯軟體,但這些軟體並不能翻譯出文化。
也許花千芳只是想藉此說明在國內對於英語的普及化還未到達一個很高的層面,從普遍上來講,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日後用上它,所以認為英語用處不大。
有的網友表示理解這一說法,他們認為,儘管英語從小學到大,但工作以後,用到英語的機會並不多,多數人如果在不出國的狀態下,英語水平都有所退化。
但即便如此,我卻並不認同他將英語歸為廢物技能這一觀點,顯得過於片面。一個東西如果真的沒有用途,那麼必將會被捨棄。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決定把小學開設英語課程作為21世紀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圖片來源:網絡
並且還在某些文件中補充道:
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起始年級一般為三年級;
初中階段開設外語課程的語種,可在英語、日語、俄語等語種中任選一種。外國語學校或其他有條件的學校可開設第二外語。
可以看出,不僅是英語,很多種外語都被納入了基礎教育的教學指導意見中。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英語在社會生活和經濟全球化中扮演著重要的地位,不論是在國際交往還是在經濟發展中,都屬於一項重要的工具。
由此可見,英語並不是一無是處。
02
英語無用論
英語如此重要,那麼關於「英語無用論」又從何說起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全國人大代表李光宇曾提出「建議高考取消英語科目」的建議。他認為一個孩子最美好的10年裡,有1/5的時間都花在了學習英語上,大大加重了學習的負擔。
據2017新東方第一季度數據顯示:報名參加學科輔導及備考課程的學生總人數約為132萬人,同比上升31.2%,其中有大部分學生是報名英語課程的。
在很多家長眼裡,學習英語或許不代表什麼,但學了就一定會比別的孩子強。「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從1歲就開始學,我們再不行動就晚了。」
在如今學業競爭壓力巨大的前提下,這一觀念更加堅定了家長將孩子送到各種培訓機構苦學英語。
圖片來源:網絡
但最後真的能將英語作為專業技能的人卻少之又少。於是很多人便開始認為學英語只是家長間的一種攀比,沒有實際用途。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主動學習英語和被動學習英語有很大差別。
英語雖然是基礎教育,但貫穿每個人的一生,大部分人還是在被動地接受這一學科。大多數人補習也只是為了提升成績應付考試,但卻很少有人思考過,將來能用英語做什麼?
加上如今工作與學科之間的對口率並不高,很多人在畢業後並不能從事和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尤其是一些外語學院的學生。這些問題也讓大家認為語言類學科的作用微乎其微。
甚至大眾都認為,除了出國留學,或許這輩子都用不上英語了。
有網友反映,英語曾經是自己高考路上的「絆腳石」,即便是進入了大學,也躲不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摧殘。有關廢除英語考試的呼聲一次也沒有停止過。
但現實是,英語這門學科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反而變得更加重要。所謂的「英語無用論」,只是一群人把自己用不到的東西強加了一個名號罷了,善用英語的人依然深諳英語的重要性。
03
學以致用還是用以致學
該網友在後來的回答中還提出了一個問題:「有多少人學過英語,英語對你的人生有什麼重大的,或者還算得上是幫助的事?」
他還讓大家反思:為什麼要花如此大的代價和金錢成本去培養孩子的英語?
看完這番言論,我不禁覺得好笑,大眾需不需要反思尚且不說,但對於他而言,也許應該問一問自己同樣的問題:為什麼別人能成功,自己卻不能。
2300多年前,亞里斯多德正在講課,他的一個學生突然問他,學習幾何證明、數學定律這些內容有什麼用?亞里斯多德當即讓僕人拿來幾個銅錢給了這個學生,用實際行動來回應了「學習無用論」。
從理論上來說,「學以致用」是正確的,但是絕大部分正確的理論卻總是「無用」的。因為有時候就算你學習了,也沒有實踐的機會。這和我前文提到的「就業不對口」的問題是同樣的道理。
如此一來,那豈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沒有學習的必要了?只需借鑑該網友的理論:搞定英語只需要一個翻譯軟體;理解數學只需要一塊計算器;了解金融只需要有人幫你理財……
事實並不是如此,學以致用的道理確實沒錯,但卻並不適用於當今的社會環境。在當下激烈的人才競爭條件下,如果只想著學以致用,必然會導致「道路」越來越窄,可供選擇的機會越來越少。
俗話說技多不壓身,有時候你用不上的知識在關鍵時候說不定能成就你一番事業。
自始至終享用你自身的優勢,終會有乾涸的那一天,只有不斷地創造價值才能保持前進的動力。
梁文道在《悅己》中說道:
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有一位網友分享了一則故事:
他的一位朋友是家銀行的客戶經理,負責培訓工作,工作壓力很大。她平時喜歡寫文章,並通過文字把多年在金融行業的感悟和收穫進行總結,和大家一起分享。
後來,因為家事的原因,她辭掉了銀行的工作,但是一直在堅持寫文。一個偶然的機會,她接觸了一份公眾號編輯的工作,長期的寫文經歷讓老闆對她的能力十分認可,於是她重新擁有了一份新的工作。捨棄了一份事業,卻因為一個無關緊要的習慣成就了另外一番事業。
正如梁文道所說,她正是為自己保留了一份機會,才有了超越自我的可能。人生的每一項學習都不是徒勞的,它終會在某一天響應你的付出。
04
真正的差距來源自身
數學從計數開始,最後竟然成為天文、醫學、金融等領域的核心;物理最早研究蘋果落地,卻最終將人類送上了月球;化學最初是從鍊金術和巫術開始的,卻在後來成就了重工業的命脈。
站在每一項探索的開端我們都無法預見未來,學習同樣是如此。
馬雲說過:「什麼時候你把學到的東西忘了,你才有用!」校園裡學到的是知識,但怎麼去運用它,靠的是智慧。
我們不能在「學以致用」的迷惑中隨波逐流,有時我們總會想,為什麼同一個專業,最後成功的人卻寥寥無幾。不是因為別人比你聰明,而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
覺得英語無用,你能代表所有的外交官嗎?覺得數學無用,你能代表所有的數學家嗎?覺得物理沒用,你就能否定整個天文學嗎?
不要將自己不喜歡或不願為之努力的事掛上「無用」的稱號,這樣只會讓你的眼界變得狹隘。
學習英語有沒有用,因人而異,但不願為了自己的未來而努力的人,千篇一律。
參考文獻:
1.澎湃新聞,《王思聰掐架上熱搜:沒出過國,學英語是「廢物技能」?》
2.網易教育頻道,《新東方公布2017財年Q1財報:學生報名人數上升31.2%》
3.梅洛的聽雨軒,《讀些無用的書,做些無用的事》
4.中國新聞網,《學英語到底有沒有用?王思聰與網友"掐架"引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