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鄭強教授的原話裡,並沒有」把英語踢出高考「這樣的言論,只是說」英語學習佔據了中國學生大量的時間「,卻只有極少量的人會持續使用英語,有點得不償失。
從1983年開始,英語被納入高考,成績計入總分,算起來,比我的歷史還要長。從此以後,英語學科就開掛了,英語培訓機構也遍地開花,國人英語水平越來越高。
偶爾刷抖音的時候刷到一些英語老師,英語講得比外國人還純正。
但是,我們真的有這麼需要英語嗎?
中企思智庫的研究表明:
中國約有90%以上的人沒有喝過星巴克;中國還有10億人沒有坐過飛機;中國還有13億人沒有出過國。
一、在現實生活中,英語真的重要嗎?
我讀書的年代,從初中開始學英語。一開始非常新鮮,畢竟英語書上的圖片都非常卡通,對於剛上初中的學生來講,依然是有吸引力的。
初中英語成績還不錯,幾乎生次都只扣幾分,全都是憑熟讀課本後的感覺去做題,完全不懂語法。那時候也從不重視口語。
進入高中,語法更多,文章老長,英語成績開始慢慢變差,一般都只能考110分左右。學校搞了個英語角的活動,每周固定時間用英語交流,大多數同學開不了口,頂多就說個「hello""hi"goodbye"。
大學過了四級,就再也沒有學過英語,除了偶爾看原聲電影的時候,偶爾能聽懂一兩句簡單的英語之外,英語對於我而已言,已經完全失去了意義。
現在有了小孩,偶爾可以教孩子認識幾個單詞,但是,孩子們將來如果不出國,英語又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呢?
最讓大家無語的是什麼?
國內的西餐廳,需要看得懂英文菜單,還要學習西方禮儀去吃牛排、用刀叉。這就是所謂的紳士禮儀?如果不會,還有可能遭到嘲笑。
去國外,我們要入鄉隨俗,在國內,為什麼還要刻意按照他們的方式去用餐?
有的人說:學了英語,將來環遊世界的時候,到哪都可以和別人交流。請問,這是在炫富還是談理想?
環遊世界,首先得有錢有閒,幾乎沒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即使有錢有閒,上路了,和人聊天的時候用得上多少語法?還不是幾句簡單的日常交流?再說,現在翻譯軟體越來越先進,即使完全不會英語,也可以用軟體進行無障礙交流。
所以,絕大多數人的人生,是不需要英語的。翻譯文獻可以成立專門的團隊,這樣不是更專業嗎?
二、正確對待英語
俞敏洪發表過言論。他說:「高考取消英語,損失最大的是窮人家的孩子。」因為越有錢就越有條件校外「進補」,貧困家庭孩子可能學不起。
但別忘了,他就是幹校外培訓起家的。
英語只是一個工具,需要的人,深入學習就好。
鋼琴也不是高考科目,不也出了一個朗朗嗎?
小學可以把英語和美術、音樂一樣對待,要求不要太高,注重簡單的交流,效果肯定更好。但是現在小學英語都開始上語法,考一大堆初中生都不太會的難題,完全沒有意義。
眾所周知,馬雲的英語非常強,甚至靠著英語的強勢,才勉強進入了大學。但他是因為自己興趣濃厚,長期和外國人溝通交流,才讓自己的英語特別好的,如果從小就有人逼著他學英語,估計他的人生也不是現在這樣。
高中同班一同學,理科比較強(我們偏遠地區,成績都不好),但是英語就是考不及格,高考英語只有50多分,總分竟然有590多。就是因為英語差,沒有進入好學校,白白浪費了一個人才。
為什麼不能把英語的地位降低,讓有需要、有興趣的人去鑽研呢?
三、把英語變為副科,可能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目前的英語學習方式,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效果也非常一般。
英語成績好的學生,還可以靠英語建立點優勢,在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試中多得到點分數,一旦進入社會,大多數人不會再使用。
而英語成績差的學生,每天要痛苦地面對英語單詞和課文,影響的,不單是英語成績,還會嚴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
如果把英語變為副科,對英語感興趣、成績好的學生,依然可以靠這個科目建立優勢,而對英語頭痛的學生,就可以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別的科目。看起來,不論對成績好的還是差的,都有好處。
我們的教育,總是想把學生變成全能的,然而不幸的是,大部分學生是」全都不能「。如果什麼時候想通了,能夠從小就注重培養學生的專長,社會的發展可能會更快。
大部分人,應該以學好口語為首要目的,
想起一件事情,上次在女兒的釘釘群裡,有一個孩子一直和老師用英文聊天,剛開始我還感嘆,」牛娃真是無處不在「,後來才知道,那孩子一直使用的翻譯軟體。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