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英語真正作為一門學科計入高考成績是從1983年開始的,而且是以100%計入高考成績。可以說,英語學科能夠進入高考是改革開放的產物。
但是對於英語學習,到了今天似乎進入了一個怪圈,很多學生用英語口頭表達不怎麼會說,難以啟齒,甚至羞於用語言表達,但是做題卻非常厲害,同樣一張試題甚至比外國學生做得還好。
有一些同學因為英語語言表達不夠準確,或者帶有濃重的地方方言,導致對英語的口頭表達很自卑,當然也有一些同學,因為自己的英語表達比較地道,比較歐美化,而顯得過於自負。
當我們的英語學習到了這一個階段的時候,已經走進一個誤區,大家比的是看誰說得準,看誰說的專業、地道。看誰做題可以考高分,看誰聽力好,而不是把它作為一種交流工具。
面對這種情況,浙大教授鄭強感到很焦慮,也很著急,他在給學生作報告的時候專門提到了英語學習問題。他說,英語學習已經耗盡了太多孩子的時間,這是不正常的,是錯誤的,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交流工具,今天已經變味了。
他還提到日本人說英語的問題,他說日本人說英語很不好聽,但是不影響他們出偉大的諾貝爾大家,因為日本不是把英語看得那麼重,他們更重視自己的文化。外來文化學習要為自己文化服務,立足根本,才能不迷失方向。
這些年也有人提出把英語「踢出」高考,因為在今天的一些大型考試中,英語學科是一個主要的學科,而且佔的分值相當高。很多同學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英語,而自己的母語漢語卻學得很糟糕。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
當我們看到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在用全英語和國外醫學者進行交流的時候,我們感慨中院士的語言流暢,當我們看到馬雲先生在國際各種舞臺流暢表達的時候,我們欽佩馬老師的口才,但是,對他們來說,英語就是一個工具,一座橋梁。
事物都是兩面的,過度就容易帶來問題。我們今天把學習英語看得太重了,而離開了最初學英語的本質。英語和漢語都是一種語言文化,雖然我不太贊同鄭強教授說的英語是一種「文化滲透」,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忽視英語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本質。
是時候改革我們的考試制度了,至少應該把英語的重要性減少一些,這關乎民族文化的根基,關乎國家的未來,不要讓英語成為我們的「話題」,不要讓英語成為很多領域的桎梏。
也許很多英語老師會反對,因為這會讓他們失業,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這些犧牲是值得的。毒品也有市場,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可以賺錢就任意這種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