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見識》這本書中,有一節是講「我們和天才相差有多遠?」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吳軍先生在這一節還專門講了愛因斯坦大腦失竊以及後來偷竊者將愛因斯坦大腦的切片交給全球科學家對進行全面研究的曲折故事,全球科學家全面研究後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愛因斯坦的大腦在生理上可能和常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愛因斯坦與常人還是有所不同的,吳軍先生認為,總結起來主要在下面三點:
「首先,愛因斯坦善於提出問題。兩年前我和著名物理學家張首晟教授談到清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在研究上的區別,他認為主要差距在於提出問題。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善於找到當下最重要的問題,清華大學的教授能夠很好地解決問題,但是在把握研究方向上差了不少。」
「其實,不只是愛因斯坦,朱棣文、裡斯和科比爾卡獲得諾貝爾獎的成就,當初都不是被外人看好的研究,他們都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找到的題目,沒有受到發表論文、申請經費和實用性的幹擾。」
「其次,愛因斯坦善於做白日夢,也就是腦子不受約束地胡思亂想各種情景,然後從中總結規律,而大部分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常常受到教育和周圍人思維的約束。」
「最後,愛因斯坦是一個非常有恆心的人。他對自己的觀點非常執著,並且願意為尋找出答案花上一輩子的時間。他關於統一場論的假設至死也沒有完全想清楚,更沒有證實。愛因斯坦不是那種尋找最快發表論文研究課題的人,而是願意花時間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人。」
在這一節的最後,吳軍先生說道「凡天才必有過人之處,但是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差異可能不是生理上的差距,而是在其他方面的,比如認識上、見識上、勇氣上或方法上。所以,我們不如多學習他們做事情的方法,這些是我們可以控制的。」
「我們和天才相差有多遠?」這個問題很好。於是我將這個問題一般化:
第一個思考的維度是,我們將時間放進來:我們與走出非洲的古人差異是什麼,我們與唐宋時期的古人差異是什麼?
第二個思考的維度是,我們將空間放進來:亞洲的亞裔與美國的亞裔的差異到底是什麼?非洲的黑色人種與美歐的黑色人種的差異是什麼?
按照基因測序上給出的時間,目前遍布世界的人類起源於6.5萬年前走出非洲的一支智人。從基因的角度出發,當代的人類和這一支走出非洲的古人基因差異不大,人類在這幾萬年裡,並沒有出現大的進化。換句話說,生理上,我們與我們的祖輩之間幾乎毫無差異。那麼我們與走出非洲的古人之間的差異到底是什麼?很明顯,是知識的不同,我們不僅有了文字,還有了文學、藝術、科學等等知識,我們不僅有了宗教,還有了對世界的客觀認識。我們再將時間維度拉近一點,我們與唐宋時期的古人有什麼不同?文字上,生活習慣上,飲食結構上,語言交流上,我想我們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了;藝術上,服飾上,家庭結構上,食物來源上,社會價值觀上,會有所差異,但差異度應該是可以接受的;最大的差異,我想應該還是科學知識,從數學到化學,從物理到生物,從機械到計算機,這些最近300年發展起來的現代知識,尤其是最近這100年人類在科學技術上取得的進步,是我們與唐宋時期的古人最大的差異。所以要想證明你與古人有什麼不同,那就在對人類知識的掌握上去證明。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在平常時間不斷向兩個小傢伙強調:「抓緊時間儘可能地多掌握人類已有的知識,尤其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電子、機械等等領域的知識,儘可能地成體系地掌握各個領域的知識,儘可能地按照各個領域的知識從整體上去認識與理解這個世界發生的事情」的原因。
在我看來,如果你掌握的人類知識少,就生理與意識上的差異而言,我覺得你和剛走出非洲的古人沒什麼區別。
那麼空間維度呢?
亞洲的亞裔和美國的亞裔的差異到底是什麼?非洲的黑色人種與美歐的黑色人種的差異到底是什麼?
在同一時間維度上,亞洲的亞裔和美國的亞裔在生理上肯定是一樣的,最大的差異,我個人認為是見識的差異,比如教育體系,司法體系,行政管理體系,基礎設施,人文環境和基於產權保護的經濟發展環境等等。非洲的黑色人種與美歐的黑色人種的差異,依然是見識上的差異。如果我們將美國的亞裔與亞洲的亞裔互換空間,那麼二者在發展上的差異也將互換。再進一步假設,如果亞洲的發展水平達到了美國的水平,那麼亞洲的亞裔與美國的亞裔將會沒有什麼區別。而目前亞洲的教育體系、基礎設施以及基於產權保護的經濟發展環境陸續都在飛速進步,那麼在未來某個時間,亞洲的發展水平,或者部分地區的發展水平也許可以達到美國部分地區的發展水平。而美麗大陸非洲,目前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通信技術的進步,太陽能發電等分布式電站的建設,非洲人民藉助網際網路也開始對知識的掌握,並漸漸跟上了美歐黑色人種的水平,二者之間的差異也漸漸在縮小。其實,在《事實》這本書中,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結論,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更多的是收入水平的差異,而不是地區的差異,文化的差異,宗教的差異,膚色的差異。日本、哥倫比亞、奈及利亞、南非、美國、英國、德國、中國、印度等等國家地區,高收入階層的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往往是一樣的,低收入階層的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也是一樣的。我翻看了全球各地的圖片之後,對這一結論深以為然。「如果聯合國的人口預測是正確的,如果未來亞洲和非洲的收入水平持續增長,那麼未來20年,世界市場的中心將轉移到亞洲和非洲,將從大西洋轉移到印度洋。在當今世界,生活在富裕國家的人們基本在北大西洋附近,他們代表了全世界11%的人口和60%的第四級收入水平的消費者市場,到2027年,如果全世界的收入水平還像現在一樣增長,那麼這個數字將下降為50%,到2040年,60%的第四級收入水平的消費者將來自西方世界以外。是的,我認為西方世界統治下的全球經濟將很快結束。」(摘自《事實》一書)
我想這就是百年未見之變局,就是到2040年,60%的高收入階層將來自西方世界以外。寫到這裡,暢想一下未來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如果未來隨著網際網路及VR/AR等技術的發展,隨著亞洲與非洲經濟的增長,將世界上存在的知識的鴻溝、見識的差異抹平,這個世界將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