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宿田翁
副廳級教授退休後辦幼兒園建文化宮幫農民致富,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的職位上退休一年後,陳文華改頭換面,到距南昌300多公裡的一個小村子,當了一名「農民」。他創辦經濟合作社,幫著農民致富。他辦幼兒園,創建農民文化宮,保護、宣傳村裡的古建築,邀請文化名流到婺源縣上曉起村。他在村子獲得「傻教授」的稱號,這位曾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早在1989年就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授並不忌諱「傻教授」的稱呼,並將自己的合作社註冊成「上曉起傻教授農業生態合作社」。他生產的黃菊,也打「傻教授」品牌。(11月14日中國青年報)
一般幹部退休後可以做什麼呢?退休後的幹部一般都會從各自的年齡、特長、興趣、愛好等具體情況出發,自我設計,將退休生活的內容安排得豐富多彩。大多數幹部從領導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後,會感到不適應,他們大多會在一些企業找個工作不是很忙的崗位,繼續發揮餘熱,逐步的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這樣會覺得比較容易接受。有的會慢慢培養一些興趣和愛好,做做戶外健身運動,打發退休後的時間。但是,像陳文華這樣的「傻教授」,在退休後還想著為農民致富,這樣的幹部是不多見的。
在毛澤東時代,那些擔當中央的高級幹部,在離退休後,大多在地方上不再擔當什麼行政或者企業領導的成員,有些老紅軍幹部還在他們的鄉下當農民或者工人,講講故事,帶領青少年學習雷鋒,為黨中央的政策的落實作了許多很好的實事,對於社會不良風氣的改善,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然而現在許多地方上的幹部在離退休後,還在做些與他們身分不相吻合的事情,一些地方上許多企業家工廠老闆,千方百計地任用那些剛退下政壇的能人官員,讓他們以新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面前,顯然這是以權謀私的不良風氣的遺風在颳得人們眼花繚亂。
當然,如今生活水平好了,保健水平也提高了,一些六十來歲的退休幹部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前提下,希望再做點事,也是其個人的選擇。但是,想「退休再上崗」,尤其是上好的崗位,沒點「絕活」怕是沒戲。或者說,像看大門這樣的崗位,退下來的權力者是看不上的。說到底,這種事已成為潛規則,背後的玄機大家心裡都明白。問題是,這種潛規則應由誰來打破?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離退休老幹部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知識積累,經過了幾十年的奮鬥,他們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閱歷,有著寶貴的工作經驗和崇高的威信,有著較高的政治覺悟和思想水平。他們是社會的寶藏,應該積極的投入到經濟建設中來,為國家的發展建言獻策,而不能為了一己私慾阻礙了地方經濟的正常發展。
我們需要更多像陳文華似的「傻教授」,退休後都想著人民,關心群眾疾苦,為群眾排憂解難,投身到農村經濟建設中去,一心一意謀發展,幫助群眾找準致富的門路,為幫助農民致富而奉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他以奉獻為樂,樹立了老幹部的良好形象,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一個又一個閃光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