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一種說法,是關於傻X的定義,就是哪種人的行為,更接近人們頭腦中傻X的形象。
這個定義就是那種「進退感」和「分寸感」都極差的人就是人們常說的傻X。
這個定義越琢磨越有意思。所謂進退感和分寸感,就是對於一些事情或話題,是否參與、參與的深度以及何時退出的時機的判斷。
怎麼理解呢?舉個例子,論語中有幾句話,說的就是與人交流時的分寸把握。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大概意思是,在與人交流的時候,有三種錯誤的行為。話還沒說到那或是沒到恰當的時機就急於發表意見,這叫草率、急躁;當時機已到或是被期待發言時,卻不肯表達,吞吞吐吐、遮遮掩掩,這是不坦率的表現;如果根本不注意對方的反應,滔滔不絕說個沒完,把人家氣的臉都不是色兒了還不知道停,那就叫瞎,有眼無珠謂之瞽。老夫子罵起人也是夠狠,讓傻X們的形象躍然紙上。不過話說回來,真能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那只有他老人家,普通人能做的也就是儘量少犯就可以了。
那麼如何避免那些傻X的行為呢?可能關靠書本知識是很難把握這種微妙的尺度,因為這更多是需要通過社會歷練而來。有一個比較實用的辦法,就是跟那些有修養的、行為語言得體的人去學習,哪怕是先照葫蘆畫瓢的學,學習他們待人接物的態度,表達讚許或不滿的尺度等等,不是有那句話嘛,做之不止乃成君子。一舉一動的去學,等學得多了,慢慢的內化,這種素質也就成了自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