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學衝刺第9天質量守恆定律

2021-01-17 初中化學大師

【例題1】【2018湖南邵陽】某純淨物X在氧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2X+5O2

4CO2+2H2O,則X的化學式是()

A. C2H4 B. C2H5OH C. C2H2 D. CH4

【答案】C

【解析】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X+5O2

4CO2+2H2O,反應物中氧原子個數為10,反應後的生成物中碳、氧、氫原子個數分別為4、10、4,根據反應前後原子種類、數目不變,則2X中含有4個碳原子、4個氫原子,則每個X分子由2個碳原子、2個氫原子構成,物質X的化學式為C2H2。故選C。

【方法技巧】本題考查物質化學式的推斷,學生應正確理解質量守恆定律,利用原子守恆來解答。

【例題2】【2017山東菏澤】下列圖示可表示一定物質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化學反應的過程,則下列說法正確的(  )

A.反應前後分子、原子個數都不變

B.該反應中各物質都為化合物

C.該反應不符合質量守恆定律

D.該反應為置換反應

【答案】D

【解析】由反應的微粒的示意圖可知,該反應是氯氣與水反應生成了氯化氫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H2O+2Cl2=4HCl+O2;

A、由方程式可知,反應前後分子的個數發生了變化、原子個數不變,故A錯誤;

B、圖示物質有單質和化合物,故B錯誤;

C、化學反應都遵循質量守恆定律,故C錯誤;

D、該反應由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了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屬於置換反應,故D正確。

故選D。

【方法技巧】本題考查了化學反應實質用微觀模型示意圖表示,完成此題,可以依據化學反應的實質結合質量守恆定律進行解答。

【例題3】【2018河南省】如圖是某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1)寫出圖中單質的化學式 。

(2)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答案】(1)O2;(2)4NH3+5O2

4NO+6H2O。

【解答】由反應的結構示意圖和模型表示的原子種類,可判斷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4NH3+5O2

4NO+6H2O;

(1)由微粒的構成可知,圖中屬於單質的物質是氧氣,化學式是:O2;

(2)由上述分析可知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4NH3+5O2

4NO+6H2O;

【方法技巧】本題考查了化學反應的微觀模型表示,完成此題,關鍵是根據反應的實質結合模型的結構充分理解圖中的信息,只有這樣才能對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

1、【2018新疆】某種燃料是目前使用較多的「綠色可再生能源」,其在空氣中完全燃燒的化學反應方程式:X+3O2

2CO2+3H2O.則X物質的化學式為()

A.CH3COOH B.C2H5OH C.C2H4 D.C2H6

【答案】B

【解析】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和化學方程式可得,X的化學式中應含有C的個數為:2,應含有O的個數為:2×2+3﹣3×2=1,應含有H的個數為:2×3=6.故可推斷X的化學式為:C2H6O,即C2H5OH。

故選B。

2、【2018山東威海】在化學變化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原子的種類、元素的種類、分子的種類均不變

②原子的數目、分子的數目均不變

③原子的質量、元素的質量、物質的總質量均不變

④原子核的種類、數量、質量均不變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解析】①原子的種類、元素的種類均不變,分子的種類改變,錯誤;②原子的數目不變,分子的數目不能確定,錯誤;③原子的質量、元素的質量、物質的總質量均不變,正確;④原子核的種類、數量、質量均不變,正確。故選C。

3、【2018海南省】我國古代典籍中有「銀針驗毒」的記載,其反應原理之一是 4Ag+2H2S+O2=2X+2H2O。 下列有關該反應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X 的化學式是 Ag2S B.H2S 中S元素為-2 價

C.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 D.H2S 是無毒的

【解析】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判斷X 的化學式是 Ag2S;根據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0計算H2S 中S元素為-2 價;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H2S 是有刺激性的、有毒的氣體。故選D。

4、【2018湖北宜昌】如圖是某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其中○表示X原子,●表示Y原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反應物由原子直接構成

B.生成物是混合物

C.

用符號表示為2X

D.反應中不發生變化的原子有兩種

【解析】由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可知:

A、由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可知:參加反應的反應物是由分子直接構成,故錯誤;

B、生成物是由不同種原子構成一種分子,屬於純淨物,故錯誤;

C、

是由兩個原子構成的一個分子,用符號表示為X2,故錯誤;

D、從圖示可以看出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沒有變化,故正確。

5、【2018深圳市】最近,我國科學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劑,將CO2高效轉化為甲醇(CH3OH)。這不僅可以緩解碳排放引起的溫室效應,還將成為理想的能源補充形式。該化學反應的微觀過程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反應中四種物質均為化合物 B.反應前後H元素的化合價不變

C.參加反應的甲、乙分子個數比為1:3 D.反應前後原子數目發生改變

【解析】A、四種物質中乙為單質,故A錯;

B、反應前H元素集中在H2中,其化合價為零,反應後,其化合價為+1價,故B錯;

C、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3H2

CH3OH+H2O,參加反應的甲、乙分子個數比為1:3,故C正確;

D、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不變,故D錯。

6、【2018湖北隨州】在一個密閉容器中放入X、Y、Z、W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化學反應,一段時間後,測得有關數據如下表。則關於此反應的認識錯誤的是

A. 物質Z可能是該反應的催化劑 B. 待測物質的值為15

C. 物質Y一定是單質 D. 反應中Y、W的質量比為6: 5

【解析】反應後質量增加的是生成物,減少的是反應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應後Y質量增加了30g,Y是生成物;W質量減少了25g,W是反應物;Z的質量在反應前後不變,可能是催化劑也可能沒有參加反應,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可知,反應物還少5克,X是反應物,待測值為15。

A、根據上述分析可知,Z的質量在反應前後不變,物質Z可能是該反應的催化劑,正確;

B、根據上述分析可知,待測物質的值為15,正確;

C、根據上述分析可知,X是反應物,W是反應物,Y是生成物,該反應是化合反應,物質Y一定不是單質,錯誤;

D、根據上述分析可知,反應中Y、W的質量比=30g:25g=6:5,正確。故選C。

7、【2018四川巴中】某反應的微觀示意圖(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該反應屬於化合反應

B.反應前後原子數目沒有變化

C.反應前後各元素化合價均不變

D.反應前後元素種類不變

【解析】A、該反應是由兩種物質反應生成一種物質,屬於化合反應,故說法正確;

B、根據質量守恆定律觀察微觀示意圖可知,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數目都不變,故說法正確;

C、由反應的微觀示意圖,組成單質的元素在反應後與其他元素組成了化合物,元素的化合價一定發生了變化,故說法錯誤;

D、由微粒的變化可知,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不變,元素的種類也不變,故說法正確;

故選C。

8、【2018湖北黃岡】一定條件下,甲、乙混合後發生化學反應,測得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變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x的值等於0.5 B.甲一定是化合物

C.丙和丁的質量變化比為8:1 D.該反應是化合反應

【解析】A、根據質量守恆定律,x=50+0.5-23-24-3=0.5,該選項說法正確;B、根據質量守恆定律,甲質量減少23g,丙生成24g,丁生成3g,可知是甲分解生成丙和丁,甲一定是化合物,該選項說法正確;C、丙和丁的質量變化比=24:3=8:1,該選項說法正確;D、根據質量守恆定律,甲質量減少23g,丙生成24g,丁生成3g,可知是甲分解生成丙和丁,屬於分解反應,該選項說法不正確。故選D。

9、【2018湖南衡陽】如圖是某化學反應前後的微觀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反應屬於分解反應

B.生成的甲、乙分子個數比是1:4

C.該反應前後原子個數不變

D.該反應的生成物都是單質

【解析】由化學反應前後的微觀示意圖可知,各物質反應的微粒數目關係是:

A、該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了兩種物質,屬於分解反應,故A正確;

B、由上圖可知,生成的甲、乙分子個數比是1:3,故B錯誤;

C、由微粒的變化可知,該反應前後原子個數不變,故C正確;

D、由微粒的構成可知,該反應的生成物的分子都是有同種的原子構成的,都是單質,故D正確。

10、【2018山西省】厲害了,我的國!我國航天技術迅猛發展,「天舟一號」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首次成功交會對接,有力推動了我國空間站建設的進程。空間站裡的O2源自電解水,所得H2與CO2反應生成H2O和CH4,該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下。依據圖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反應前後分子種類不變 B.原子可以構成分子

C.反應中分子可以再分 D.反應前後原子種類不變

【答案】A

【解析】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判斷氫分子與二氧化碳分子反應生成水分子和甲烷分子,反應前後分子的種類發生改變;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但可以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分子;化學反應前後原子質量、種類和數目不變。故選A。

11、【2018湖南衡陽】甲、乙、丙、丁種種物質在反應前後的質量關係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參加反應的甲和乙質量比為2:7 B.丙可能是該反應的催化劑

C.丁一定是化合物 D.x的值是7

【解答】由圖中數據分析可知,反應前後甲的質量減少了14g﹣2g=12g,故甲是反應物,參加反應的甲的質量為12g;同理可以確定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質量為36g﹣5g=31g;丙的質量不變,丙可能作該反應的催化劑,也可能沒有參加反應;由質量守恆定律,乙應是反應物,且參加反應的乙的質量為31g﹣12g=19g,故X的數值為26g﹣19g=7g。

A、參加反應的甲和乙質量比為12g:19g=12:19,故選項說法錯誤。

B、丙的質量不變,丙可能作該反應的催化劑,也可能沒有參加反應,故選項說法正確。

C、該反應的反應物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變一」的特徵,屬於化合反應,丁是化合反應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故選項說法正確。

D、由質量守恆定律,乙應是反應物,且參加反應的乙的質量為31g﹣12g=19g,故X的數值為26g﹣19g=7g,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A。

12、【2017山東泰安】四種物質在一定的條件下充分混合反應,測得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分數如圖所示.則有關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這個反應的催化劑

C.生成的甲、丙兩物質的質量比為8:1

D.參加反應的丁的質量一定等於生成甲和丙的質量之和

【解析】由四種物質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分數可知,反應前後甲的質量分數增加了19%﹣17%=2%,故甲是生成物;乙的質量分數不變,可能作該反應的催化劑,也可能沒有參加反應;丁的質量分數減少了48%﹣30%=18%,故丁是反應物;丙的質量分數增加了41%﹣25%)=16%,丙是生成物。

A.該反應的反應物為丁,生成物是甲和丙,符合「一分多」的特徵,屬於分解反應,所以丁一定是化合物,故正確;

B.乙的質量分數不變,可能作該反應的催化劑,也可能沒有參加反應,故正確;

C.生成的甲、丙兩物質的質量比為(19%﹣17%):(41%﹣25%)=1:8,故錯誤;

D.該反應的反應物為丁,生成物是甲和丙,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參加反應的丁的質量一定等於生成甲、丙的質量之和,故正確。

13、【2018湖南婁底】某有機物在9.6g氧氣中恰好完全燃燒,生成8.8gCO2和5.4gH2O,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有機物只含碳、氫兩種元素

B.該有機物中一定含有碳、氫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該有機物中一定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

D.無法確定

【解析】由質量守恆定律,反應前後元素種類不變,該物質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

8.8gCO2中含有氧元素的質量為:8.8g×

×100%=6.4g,5.4gH2O中含有氧元素的質量為:5.4g×

×100%=4.8g,生成物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中所含氧元素的質量和=6.4g+4.8g=11.2g,11.2g>9.6g;該物質中含氧元素的質量為:11.2g﹣9.6g=1.6g,則該物質中一定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

14、【2017山東青島】為了探究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總質量是否發生改變,甲同學和乙同學分別設計了下面兩個實驗,請根據圖示回答問題:

(1)甲同學設計的實驗如圖 A 所示,反應前,託盤天平的指針指向刻度盤的中間;兩種物質反應後,託盤天平的指針  (選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轉,原因是   。

(2)乙同學設計的實驗如圖B所示,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總質量   。

(3)兩位同學通過交流反思得到啟示:在探究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總質量是否發生改變時,對於有氣體參加或有氣體生成的反應一定要在   裝置中進行。

(4)從微觀角度分析,在化學反應前後一定不變的是   (選填序號)。

①原子種類 ②分子種類 ③原子數目 ④分子質量 ⑤分子數目 ⑥原子質量

【答案】(1)向右;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氫氣逸出。

(2)不變。

(3)密封。

(4)①③⑥。

【解析】(1)兩種物質反應後,託盤天平的指針向右偏轉,原因是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氫氣逸出;

故填:向右;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氫氣逸出。

(2)乙同學設計的實驗如圖B所示,硝酸銀和氯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澱和硝酸鈉,反應前後指針不發生偏轉,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總質量不變;

故填:不變。

(3)在探究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總質量是否發生改變時,對於有氣體參加或有氣體生成的反應一定要在密封裝置中進行;

故填:密封。

(4)①反應前後原子種類一定不變;

②反應前後分子種類一定改變;

③反應前後原子數目一定不變;

④反應前後分子一定改變,不同的分子質量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⑤反應前後分子數目可能改變,也可能不改變;

⑥原反應前後子質量一定不變;

故填:①③⑥。

15、【2018浙江舟山】化學反應的實質是構成物質分子的原子重新進行組合,形成新分子的過程。如圖是在密閉容器中某化學反應過程的微觀示意圖。據圖回答

(1)參加反應的「

」與「

」的分子個數比為;

(2)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是   。

【答案】(1)2:1;(2)化合反應。

【解析】(1)由微粒的變化可知,有兩個

分子未參加反應,參加反應的「

」與「

」的分子個數比為2:1;

(2)該反應由兩種物質生成了一種物質,基本反應類型是化合反應。

1、化學方程式_____+3CO

2Fe+3CO2中,所缺物質的化學式為()

A.FeO B.Fe2O3 C.Fe3O4 D.FeCO3

【解析】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判斷該物質的化學式為Fe2O3。故選B。

2、一定條件下,在一個密閉容器內發生某反應,測得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X的值為22 B.該反應屬於置換反應

C.W由碳、氫兩種元素組成 D.W中碳、氫元素原子個數比為1:4

【解析】由於四種物質中W和氧氣質量減小,所以是反應物,且反應物的總質量是8g+(20g﹣8g)=20g,而水的質量增加,且增加值是10g﹣1g=9g,依據質量守恆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所以二氧化碳必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質量是20g﹣9g=11g;此反應的表達式可表示為W+O2→CO2+H2O。

A、X的值為11,錯誤;

B、由於該反應的表達式是W+O2→CO2+H2O,生成物是兩種化合物,不屬於置換反應,錯誤;

C、

根據質量守恆定律,由反應表達式可以看出W中一定含有碳氫兩種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則要通過生成物中的氧元素與反應的氧氣質量進行比較,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質量為:9g×

=8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質量:11g×

=8g,兩者的質量和為16g,而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20g﹣8g=12g,所以可判斷W中含有氧元素,錯誤;

D、W中碳、氫元素原子個數比為:

=1:4,正確。

3、隨著科學的發展,新能源的開發不斷取得突破。清華大學研究人員成功研製出一種納米纖維催化劑,可將二氧化碳轉化成液體燃料甲醇,其微觀示意圖如下圖(圖中的微粒恰 好完全反應)所示。請根據微觀示意圖回答以下問題。

(1)丁的化學式為______,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相關焦點

  • 質量守恆定律的多種考法——中考化學複習策略(四)
    中考馬上就要到了,同學們正在緊鑼密鼓地複習備考中,想要最後一搏,希望取得突破性的進步。今天說說質量守恆定律在中考中的各種題型:質量守恆定律可以說是化學中考的重頭戲,分值達到百分之二十左右。研究近幾年的中考題不難發現,中考試題中質量守恆定律的考查主要是以下幾項內容:一、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種類不變題型示例和解析:
  • 2017年中考化學計算題方法:質量守恆定律運用
    2017年中考化學計算題方法:質量守恆定律運用   說明:        中考化學專題訓練資料是有學而思在線名師精選歷年中考題目編寫和解析。根據中考知識模塊的分布,旨在讓孩子用最少的時間突破最重要的得分重難點。希望孩子們利用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績。
  • 中考化學考點-驗證質量守恆定律
    驗證質量守恆定律【知識拓展】1.實驗誤差分析若存在誤差,可能原因有:(1)有氣體物質參加了反應;(2)有氣體(或固體小顆粒)生成物逸散到空氣中去了;(3)反應後,氣球脹大,造成氣球所受空氣的浮力增大等。
  • 2021年初中化學實驗知識點:質量守恆定律實驗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化學實驗知識點:質量守恆定律實驗,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目的   加深理解質量守恆定律。   二、實驗原理   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叫做質量守恆定律。
  • 中考化學專題複習 課題1 質量守恆定律
    一、探究實驗:質量守恆的探究——白磷燃燒前後質量的測定【實驗器材】託盤天平(及砝碼)、錐形瓶、玻璃棒、氣球【實驗現象】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放出大量的熱。天平平衡。【實驗結論】反應前各物質的總質量=反應後各物質的總質量。n 實驗成功的關鍵:裝置的氣密性要良好。
  • 質量守恆定律發展史
    關注「初中化學滿分助手」,助你中考滿分  經過九年級上冊的學習,同學們對化學這門學科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化學是一門神奇的學科,它的發展歷經磨難,是許多偉大先賢智慧的結晶。化學的發展中最為重要的發現就是關於——質量守恆定律的發現。質量守恆定律的發現讓化學這一門學科從實驗學科過渡到實驗加理論相結合的一門學科。奠定了化學學科高速發展的基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關於質量守恆定律的發展史,一起來感受古代先賢們的智慧。1.
  • 中考化學質量守恆定律題跟蹤訓練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x等於90 B.b可能是單質C.c一定是催化劑 D.參加反應的a與d的質量比為7:8【答案】D【解析】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 質量守恆定律,中考化學計算題!學生一定要知道的計算題的基礎
    顫抖吧化學質量守恆定律1. 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叫做質量守恆定律。>質量守恆定律中,六不變、兩變、兩可(2)質量守恆定律的微觀解釋: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組合。
  • 質量守恆定律常見考察視角
    「質量守恆定律」是初中化學中的重要定律,也是各地市中考必考的內容.下面對「質量守恆定律」的常見考查視角進行梳理和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視角1:解釋有關化學反應中物質質量的變化情況例1下列說法中,符合質量守恆定律的是( ).
  • 中考化學高頻考點-質量守恆定律與化學反應中質量變化
    [方法歸納]解答此類題型的關鍵是利用質量守恆定律的質量關係,結合圖表中各物質在反應前後的質量差,先確定反應物和生成物,如果質量沒有變化,可能是催化劑,也可能是雜質。未測物質根據所有增加量的和必須等於所有減少量的和來推斷其是反應物還是生成物,然後寫出反應字母表達式。再在表達式對應物質下列出各物質質量變化的差,結合質量守恆定律來推導反應的類型、質量比等。
  • 質量守恆定律與元素、化學式、化學計量數的推斷
    [考情剖析]此知識點在全國中考題中出現頻率較高,知識比較單一,主要考查學生如何利用化學方程式,結合質量守恆定律書寫某未知物質的化學式,一般在選擇題或填空題中出現。NazCO3和O23.(2018年婁底市)某有機物在9.6g氧氣中恰好完全燃燒,生成8.8gCO2和5. 4gH2O,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A.該有機物只含碳、氫兩種元素B.該有機物中一定含有碳、氫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C.該有機物中-定含有碳
  • 質量守恆定律在初中化學解題中的應用分析
    質量守恆定律是初中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真正理解了質量守恆定律理論知識, 才能在解題的過程中做到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統一, 這樣就能快速地解決相關的化學習題, 提高解題正確性, 進而促進自身化學綜合能力的提升。
  • 學好「質量守恆定律」關鍵在於把握「六不變、兩變、一個可能變」
    從整個化學研究的領域分析,不難發現物質的變化規律是化學研究的最終目標,在後續的化學學習章節裡有很多關於物質化學變化的知識內容,尤其是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這也是每年中考的重點知識,考生如何掌握這一知識呢?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去把握化學變化質量守恆定律。一、掌握化學變化的本質是學好質量守恆定律的前提我們每天都會面對變化莫測的神奇世界,這些變化看似毫無規律而言。
  • 化學反應方程式(質量守恆定律)
    一、質量守恆定律:定義: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判斷下列變化能否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1.10g糖溶於90g水形成100g糖水 溶解不屬於化學變化2.100g冰融化成100g水 熔化不屬於化學變化3. 2L氫氣和1L氧氣反應後生成3L水蒸氣 質量守恆定律僅適於質量的變化運用質量守恆定律應注意:①只有化學變化才遵守質量守恆定律
  • 質量守恆定律
    到了十七世紀以後,近代化學逐漸從鍊金術的襁褓中脫胎而出,質量都到哪兒去的問題才流行起來。 隨著化學實驗的增多,許多化學家都曾隱約地提到物質不滅的思想。比利時的海爾蒙特,就是那個以柳樹實驗名垂科學史的醫生,在定量實驗中得出了「不能無中生有」的結論,已含蓄地表述了這一定律。
  • 中考化學高頻考點-質量守恆定律微觀(含示意圖)與宏觀的意義
    [考情剖析]此知識點主要考點有:①化學反應前後物質質量、原子、分子的種類和數目的變(或不變);②物質類別的判斷;③反應類型;④化學方程式的書寫;⑤元素種類的判斷等,一般在選擇題或填空題中結合圖示考查。[易錯警示]在題幹所給微觀示意圖中,如果只有反應物和生成物時,應先根據質量守恆定律進行配平,並儘可能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出來。1.(2018年山西省)厲害了,我的國!我國航天技術迅猛發展,「天舟一號」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首次成功交會對接,有力推動了我國空間站建設的進程。
  • 2019中考化學重點:化學反應的表示
    書寫和配平化學方程式的基礎是根據質量守恆定律。 思路解析:質量守恆定律是化學反應方程式配平的基礎,反應前後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原子總數沒有改變,總質量也沒有改變。 答案:參加反應的物質的原子總數物質的總質量 10分鐘訓練(強化類訓練,可用於課中) 1.氫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共20克,在點燃的條件下,讓它們充分反應後,生成9克水,則原混合氣體中含有氫氣的質量可能是() A.8克B.12克C.11克D.無法確定 思路解析:生成9克水,則最少需要O28克,因為氫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共20克,所以H2
  • 廚房中驗證質量守恆定律
    質量守恆定律也稱物質不滅定律。是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於1756年最早發現的。
  • 中考中常見的化學計算
    中考化學計算題,命題與社會、生活和時事緊密相連,題型多樣化,具有時代性、社會性、探究性,命題思路多是將相關的化學知識與幾種簡單計算相融合,試題的情境多與生產生活、社會熱點、科學前沿、時事熱點相結合,題幹仍將以文字信息、商標或標籤、表格、圖象信息等形式呈現,從解決具體、實際的問題出發,考查同學們綜合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 05.01 質量守恆定律
    質量守恆定律的發展1756年俄國化學家洛蒙諾索夫把錫放在密閉的容器裡煅燒,錫發生變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錫,但容器和容器裡的物質的總質量,在煅燒前後並沒有發生變化。經過反覆的實驗,都得到同樣的結果,於是他認為在化學變化中物質的質量是守恆的。但這一發現當時沒有引起科學家的注意,直到1777年法國的拉瓦錫做了同樣的實驗,也得到同樣的結論,這一定律才獲得公認。但要確切證明或否定這一結論,都需要極精確的實驗結果,而拉瓦錫時代的工具和技術(小於0.2%的質量變化就覺察不出來)不能滿足嚴格的要求。因為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所以不斷有人改進實驗技術以求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