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剖析]此知識點在全國中考題中出現頻率較高,知識比較單一,主要考查學生如何利用化學方程式,結合質量守恆定律書寫某未知物質的化學式,一般在選擇題或填空題中出現。
[方法歸納]解答此類題型的關鍵就.是理解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利用化學反應前後同種原子的數目差或根據元素或化學式前的計量數,推出未知物質中的原子數目,進而推出其化學式。
[易錯警示]由於有氧氣參加反應,不能根據生成物中含有氧元素來確定某反應物是否含有氧元素,只能判斷該反應物中可能含有氧元素。但是如果提供了物質的質量,則可以計算判斷是否含有氧元素。正確判定方法是先算出生成物中的C.H元素質量總和,再與某物質質量比較,如果相等,則不含氧元素,如果偏少,則含有氧元素,且差值就是氧元素質量。
1.(2018年益陽市)銅能與硝酸反應,但不產生H2。根據反應方程式:3Cu+ 8HNO3(稀)=3Cu(NO3)2+2X↑+4H2O推測X的化學式是(C)
A. N2O3
B. NO2
C. NO
D. N2O
2.(2018年河南省)過氧化鈉(Na2O2)可作呼吸面具中氧氣的來源,它與二氧化碳反應後的生成物為(D)
A. NazCO;和H2
B. Na2O和O2
C. NaOH和O2
D. NazCO3和O2
3.(2018年婁底市)某有機物在9.6g氧氣中恰好完全燃燒,生成8.8gCO2和5. 4gH2O,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
A.該有機物只含碳、氫兩種元素
B.該有機物中一定含有碳、氫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該有機物中-定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
D.無法確定
本文由初中化學大師原創,歡迎關注,一起漲知識!
允許非盈利性引用,並請註明出處:「轉載自初中化學大師」字樣,以尊重作者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