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對於各行各業來說,一定都顯得漫長難熬。就連所向披靡的網際網路行業都遇到了「資本寒冬」。仍舊堅挺的營生屈指可數,無論用什麼姿勢盤點,「網際網路安全」一定會榜上有名。
經濟環境的蕭條和網際網路的蠻荒共同造就了網際網路空間盜匪猖獗、兵荒馬亂,今年以「某易」為首、「某榴」為吉祥物的無數次數據洩露已經讓無辜的童鞋們累覺不愛。按照這個邏輯,在亂世裡開個鏢局,確實不愁找不到股東。
美國著名的大數據安全公司Palantir前兩天剛剛宣布了既逆天又吉利的8.8億美元融資,估值已經達到了200億美元。而不滿意80億美金估值的奇虎360也正式完成私有化,有業內人士估計,360在國內上市之後保守估值也要達到2000億人民幣。
而安全行業的堅挺不僅表現在大企業估值坐火箭,還表現在初創企業被資本追捧。例如以網絡安全特種兵姿態出現的國內安全公司知道創宇,連續被騰訊投資,目前估值達到了20億人民幣。就在今天,另一家以自適應安全為標籤的特色安全公司青藤拿到了來自寬帶資本和紅點創投的六千萬人民幣A輪投資。從公開信息來看,青藤此次融資,創下了安全行業A輪融資金額的最高記錄。
【青藤雲安全創始人張福】
那麼,這家聽起來有點像園藝公司的青藤究竟是做什麼的呢?
通俗來講,青藤的業務就是網際網路界的鏢局,主要的任務就是保護企業的業務安全。不過,在保護的方法上,青藤的做法很有新意。它會根據企業的業務形態,「高度定製」出一套「自適應」的防禦體系。形象地來說,就是根據企業的身體輪廓,做一套全貼合的「小雨衣」。
青藤創始人張福是一個對技術極度自信的人,他極為推崇這種「細粒度」的防護體系。在很多場合他都表示:安全已經不能靠傳統的「城防」,「塔防」才是安全的最新玩法。
如果用塔防的遊戲來比喻,青藤的防禦模式就是在企業的業務路徑旁建立不同的雷射塔,這些雷射塔搭載了機器學習的功能,根據業務的進行而不斷識別哪些是正常的業務,哪些是非法的入侵。而當這些雷射塔自動識別吃力的時候,就會求助於玩家(人),玩家來決定是否對炮塔進行升級,或者在其他地方新建炮塔。進而升級之後的炮塔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防禦。
從最近各大安全公司的動向來看,這種強調人+高智能工具的模式也正在成為安全圈的共識。而在這條路上先走一步的青藤,獲得這麼高的融資額,也就可以解釋了。我雷之前的報導《黑客張福:網際網路是黑暗的森林》曾經詳細介紹過青藤的獨特玩法,感興趣的童鞋可以翻來看看。
【青藤官網上對於「行為模式入侵識別」的解釋】
目前來看,青藤的玩法在業內得到了一些認可,每天和資金打交道的網際網路金融成為青藤客戶中的主力,在醫療和企業服務領域青藤也拓展了一些客戶。根據青藤提供的數據,從去年八月成立以來,一年多時間營收已過千萬。不過青藤並未透露現在公司的估值。
和瀚海源、知道創宇等很多安全公司「站隊」BAT不同,青藤的融資之路看起來更加中立。從天使輪的真格基金、雲天使基金、豐厚資本,到A輪的寬帶資本和紅點創投。目前仍然沒有產業資本進入青藤,這種「乾淨」的背景也是支持青藤估值的重要砝碼。這恰恰驗證了張福之前的話:「在競爭中我們寧可被乾死,也不願意格局受限。」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