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藥材總蘊藏量全國第2位,為何難稱中藥強省?
——聚焦湖南中醫藥事業發展(上)
新湖南客戶端10月9日訊(記者 段涵敏)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中,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發現的治療瘧疾的青蒿素舉世矚目。「中醫藥」也隨之成為全世界專家學者甚至普通百姓的熱門話題。
在這樣一個特別的時候,我們來聚焦湖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也就顯得特別有意義。
隆回金銀花
說到湖南的中藥材及產地,很多人第一印象是「山銀花」、「金銀花」之爭的隆回縣。其實,湖南省在國內外享有一定影響的藥材有40多種。
兼具保健和美容功效的茯苓,全國出口量的70%來自我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靖州是名符其實的「中國茯苓之鄉」。慈利縣在1996年即被授予「杜仲之鄉」稱號,杜仲種植面積在高峰時期有40萬畝,目前仍有20多萬畝。
「湖南山陵湖泊遍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被繁茂,非常適合中藥材的種養殖和生長。」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邵湘寧告訴新湖南客戶端記者,湖南中藥材總蘊藏量排名全國第2位。其中,玉竹產量佔全國的80%,百合產量佔全國的70%,金銀花、茯苓產量佔全國的60%,吳茱萸產量佔全國的40%,厚樸產量約佔全國35%。
如何讓一株小草變成治病救人的「寶貝」?中醫藥研發能力不可缺位。據了解,湖南省現有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1個,2所高等中醫院校,9所綜合院校開設了中醫藥及中醫藥資源等相關專業;藥物研究機構22個,有新藥研發能力的院校和醫療機構6個,擁有一批國家級、省級醫藥重點研究室;新藥研究開發數量、技術水平居全國第4位。
平江白朮
湖南是中藥資源大省,中藥材總蘊藏量排名全國第2位,但與之相關的中藥產業的產值卻不樂觀。
「全省中藥企業產值加起來抵不上外省一家企業,中藥的種植、加工、製劑、流通、倉儲、使用、開發、產業、保護、監管等環節涉及多個部門,沒有綜合協調部門。」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規劃綜合處處長肖文明對此憂心忡忡。
目前中藥材產業涉及管理部門眾多,自從藥材公司退出歷史舞臺後,沒有明確主管部門,政府也沒有統一的協調機制,我省中藥產業各個環節管理職能相互割裂。沒有宏觀調控和協調機制,就難以形成部門間的整體合力,更不能形成完整有序的大集團產業發展鏈條。
湖南省名中醫、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藥師劉紹貴教授從事中藥工作50多年,在他看來,湖南中藥資源豐富,但沒有做大品牌。「平江白朮已有400餘年種植歷史,曾與『浙白朮』不分伯仲,但近年來漸漸沒了名氣。」劉紹貴告訴記者,現在醫院很多藥材都是從外地購入,但其實原產地是湖南,捨近求遠,值得思考。
據了解,全省雖有一批中藥種植企業,但還十分弱小,主要是農村散戶種植為主。散戶種植使得種植產業難以升級,產品質量難以控制。且散戶容易跟風種植,導致中藥種類過於龐雜,沒有經過科學的選擇和規劃。往往一個縣域內種植幾十上百種中藥材,而產量又極低,無法形成地方特色種類。
加大扶持力度,形成規模化大集群中藥產業鏈
「中醫藥是獨特的衛生資源,是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是具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是優秀的文化資源,是重要的生態資源。」邵湘寧建議省裡將中醫藥納入重大戰略發展規劃。
肖文明告訴新湖南客戶端記者,國務院今年出臺了關於中藥材保護和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的兩個規劃,對中醫藥重視程度超越以往。建議在省經信委或省中醫藥管理局設立專門的中藥處室,專職中藥材保護、育種、種植、產業、流通、使用;在省藥監局設立專門處室,專職中藥監管。
專家建議,加快成立省中藥材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研究制定全省中醫藥產業的發展思路、發展戰略和實施步驟,及時協調解決中藥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加大資金、政策、技術扶持力度,樹立「創建拳頭產品,樹立品牌企業,打造集群產業」的理念,形成種、產、學、研、銷一體的規模化大集群產業鏈。
「中藥與西藥儘管同屬藥物,但其藥用原理和工藝完全不同,中藥材原材可做藥、炮製後可做藥、提取後可做藥、混合後可做藥,遠較西藥複雜。」劉紹貴認為,中醫藥重在傳承,在傳承的基礎上加強創新和現代化發展,但在評價體系和標準上,不宜中西醫一個標準。
全省中藥材普查結果顯示,一些中藥材野生資源已瀕臨滅絕,急需保護性開發利用;人工培植的品種若不注意優良的選育與保存,長期栽培易導致品種退化。而這些,都需要專業技術指導。
專家建議,可通過調動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積極性,通過培育、脫毒等方式保存、恢復優質種質,帶動建設一批優質種子種苗的生產基地,為我省中藥種植提供穩定的種子種苗。同時,根據我省不同區域內中藥資源的特點,選擇適應發展的種類,開展優質品種的培育與選擇,在相應區域推廣種植,形成具有地理標識的特色中藥材。
【連結】
湖南中藥資源種類與分布,看看你的家鄉適合種植什麼中藥?
(一)湘西北武陵山中藥資源區
位置:湖南省西北部,北與湖北西南部連接,西與重慶和貴州毗鄰,東部為湖南省洞庭湖平原和丘陵,南部為湘西雪峰山區。行政區包括湘西自治州全部,張家界市、常德市(主要是西部山地)、懷化市(主要是沅陵)的一部分。在地理單元上,主要為武陵山脈和沅水谷地。
中藥:桑植、石門等地曾是湖南省黃連的主產區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前,曾在原生植被保存較好的中山部位大量栽培黃連、黨參、白朮。目前,黃連、黨參、白朮在本區的種植只有少量遺留。本區種植的大宗藥材有杜仲,也是主產區(慈利江椏林場就是全國著名的杜仲產區,石門、武陵源區、桑植、龍山等也是杜仲主產區),厚樸、川黃檗栽培也很普遍,毛葉木瓜在桑植集中栽培,以其品種優良而聞名全國。卷丹在龍山有大量種植,已經被認證為地理標誌產品,成為卷丹的主產地,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另外,龍山種植面積較大的常用中藥還有玄參、雲木香,白及、蛇足石杉也有較大面積的試種和推廣。
(二)湘西南雪峰山中藥資源區
位置:湖南省西部及西南部,行政範圍大致分屬懷化市(不包括通道南部),以及邵陽、益陽、婁底市的一部分地區,西南面與貴州省接壤。在地理單元上,主要為東北至西南走向的雪峰山系。
中藥:本區山為主,坡度較緩,自然植被保存不及湘南及湘西北。本區最大的栽培藥材為隆回、漵浦等地種植的山銀花(灰氈毛忍冬),但近年價格下滑嚴重,產區有萎縮跡象。隆回的百合(龍牙百合)歷史悠久,產區種植規模近年逐步擴大,已經形成較大規模的市場。種植規模較大的茯苓、天麻的主產區,靖州已經形成專門的茯苓藥材交易市場。也有一定規模的桔梗、杜仲、川黃檗等藥材種植。另外隨著保健茶行業的興起,青錢柳、顯齒蛇葡萄也有一定面積的種植。
(三)湘南南嶺北部中藥資源區
位置:湖南省南部和西南部,雪峰山和陽明山南麓,北界東起炎陵縣的石州,沿萬洋山、八面山、騎田嶺北麓,穿蘇仙區、桂陽盆地北緣一線和塔山、泗洲山、陽明山山麓,經過雙牌縣富家橋至東安縣高峰,繞越城嶺、大南山北麓至通道新廠為止,轄株洲市東南角、郴州、永州兩市的中南部、邵陽和懷化兩市的南部。
中藥:本區山體中下部有的開墾種植杉木林、有的種植藥材,如道縣東南部山區為為全國著名的厚樸產地,栽培歷史悠久,早在宋代的《圖經本草》種就有記載。新中國成立後,曾與1978年在道縣、江華、雙牌、藍山等地建立了16個萬畝厚樸基地。1983年,道縣、江華、雙牌三縣升級為中國藥材公司的厚樸生產基地。本區亦是羅漢果的重要產區,如道江盆地、通道、宜章等地大量種植有羅漢果。此外,汝城的升麻、雙牌、江華的靈香草在省內外中藥市場上都享有較高的聲譽。
(四)湘中湘東丘陵中藥資源區
位置:位於湖南省中部,東起茶陵南部的和呂林場,沿泗洲山、塔山及陽明山南緣至湘桂邊境,西以雪峰山東緣為界,北至洞庭湖環湖丘崗,包括長沙、湘潭全部,衡陽、株洲、邵陽、婁底的的大部分,以及嶽陽、益陽、永州、郴州的一部分。
中藥:本區中藥材栽培的歷史悠久,早在400多年前,平江就有種植白朮的記載,由於其產量多、質量好,遠銷國內外,在國內外市場上譽為「平術」,為全國白朮的第二大產區;歷史上茶陵的白芷產量高,質量較好,但近年來已經嚴重萎縮;祁東的丹皮種植歷史達260多年,邵東、新邵、寧鄉的玉竹有200餘年的歷史,已經成為湖南省中藥材種植最重要的種類,佔全國市場的70%。梔子在整個湘東地區都有種植,湖南主產藥材之一,衡陽的湘蓮等有200多年的栽培歷史;還有湘潭的「潭市木瓜」、湘鄉的「谷水薄荷」,在省內享有盛名。家種品種還有山藥、吳茱萸、穿心蓮、枳殼、丹皮、桔梗、荊芥、百合、扁豆、射幹、澤瀉等。東部山地有天南星、天麻、黃連、絞股藍,並栽培有白朮、杜仲、川黃檗、厚樸、藁本、天麻等,中部種植有較多的蓮、棗等。
(五)洞庭湖及環湖丘崗分區
位置:湖南省北部,東起嶽陽,西止石門,南接湘中丘陵,北與江漢平原相連。包括嶽陽(臨湘、君山、華容、湘陰)、益陽(南縣、沅江、資陽、赫山)、常德(安鄉、澧縣、臨澧、漢壽、桃源)、望城等15個縣(市、區)的全部或一部分。
中藥:沅江種植枳殼(酸橙)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同時也是枳殼的全國生產基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