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像方志》河北卷 臨西篇
臨西篇 預告片
通衢南北,如夢繁華古運河
臨西自古號稱南北水運的樞紐之地,天下皇倉的國庫之城。北宋時期,一代名臣司馬光途經今日臨西,遙望百裡長堤氣勢宏闊,運河兩岸人煙稠密,運往汴京的貨物堆積如山,不禁有感而發寫下:東郡鯀堤古,向來煙火疏。提封百裡遠,生齒萬家餘……——司馬光·《鯀堤》。
臨西的歷代史志之中,處處貫穿著對大運河的記憶。從兩漢至唐宋,時光跨度長達千年的文化層中,出土了大量磚瓦、陶瓷、骨器與歷代錢幣,見證了臨西歷史上的如夢繁華。
臨西,曾因運河而繁華鼎盛,也因運河而寧靜淡泊,但這一方鄉土始終保持著慣有的從容。
位於今日臨西境內的臨清古城,在唐代囤積了大量軍需物資,是北方邊境守備部隊的重要後勤供應基地,因規模巨大被稱為「天下北庫」。
運河明珠的熠熠之輝,令一座融入了兩千餘年歲月積澱的全新城市,綻放出歷久彌新的勃勃生機。
玉蘭春暉,高風亮節創業史
「我要在陽光下曬黑我的臉,煉紅我的心,誓為建設新農村,爭做第二個徐建春。」——呂玉蘭
質樸的格言,讓孩子們領悟到玉蘭精神的本質與內涵,重溫了家鄉艱辛跌宕的創業歷程。
1955年,呂玉蘭高小畢業後回到家鄉,在第二年被推薦為東留善堌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婦女社長。為根治沙荒,呂玉蘭親自採集樹種、培植樹苗,組織村中的婦女成立了三八造林隊,夜以繼日地投入植樹造林工作。經過三年的苦幹,呂玉蘭帶領東留善堌村民植樹十萬多棵,初步遏制了肆虐的沙荒。
擔任東留善堌村黨委書記後,呂玉蘭組織村民開渠打井,引水灌溉,平整沙荒地4000多畝,使全村基本實現了水利化和大地園田化。
為了讓後人自覺地踐行玉蘭精神,玉蘭小學開設了勞動課,讓孩子們在耕種與收穫的過程中,萌生對家鄉土地的眷戀,把握實幹精神的內涵。
今日東留善堌村,不僅發展起涵蓋了糧食、果品和蔬菜的多種農業種植,而且引入了牧場、乳品廠和飼料廠,冷庫、倉儲和物流產業也隨之興起。東留善堌六十餘載創業歷程,成為臨西新農村建設的形象代表。
颯爽英姿,武技弦歌久傳承
滔滔大運河造就了臨西萬千風物,臨西既有武者的矯健,更不乏鄉土的弦歌。
臨西的亂彈在音樂的用律上採用「純律」的音樂,唱腔與伴奏之間運用「支聲復調」,這在全國各派戲劇的唱腔中獨一無二。
明清時期的臨西,是運河沿岸的商貿重地,百工薈萃,商賈雲集,大批說唱藝人也會聚到當地,臨西亂彈因而在唱腔和伴奏等方面,借鑑吸納了眾多戲劇的風格,終於在清末民初盛極一時。
2009年,亂彈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千年爐火,貢磚築就北京城
臨西的風物,不僅來自運河流水的潤澤,更來自家鄉泥土與火焰的凝聚。
衛運河河畔的陳窯村,一座爐窯正在晝夜不熄地燃燒。
製作貢磚如同釀酒,不僅需要優質的原材料與精湛的工藝,時間的催化同樣必不可少。
為了達到修舊如舊、復古如古的效果,貢磚傳承人陳建磊始終堅持採用傳統的古法手工技藝。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為興建新都,朝廷多方徵集建材。因臨西出產優質的「蓮花土」,當地制磚工匠眾多,又有大運河水運的便利,於是被朝廷欽定為貢磚燒制基地。鼎盛的時期,衛運河兩岸爐窯多達數百座。
對祖上技藝的傳承與創新,使臨西貢磚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臨西貢磚製作技藝已經被列入邢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唇齒記憶,運河古風十香面
色香味俱佳的十香面,是唇齒之間對臨西運河風情的回味。
吃上鮮香可口十香面,不僅需要廚師精湛的手藝與豐富的食材,更離不開出自尖冢鎮的空心面。相傳,尖冢空心面始於明朝萬曆年間,因麵條之中充滿微小的氣泡而得名。
製作尖冢空心面,從和面到成型,前後共有十八道工序,全部需要用手工完成。根據天氣的溫度和溼度,水分和鹽分要適當增減。只有多年的經驗積累,才能把握得恰到好處。成型的掛空如竹細如髮長如絲,下鍋即熟久煮不化筋道細膩。
一方食俗,能夠讓人從中品咂出一方水土的地氣之味。看似平平無奇的尖冢空心面,其背後折射出的正是數百年來運河帆檣的舊影、明清商埠的遺韻,蘊藏著一座古城舟通南北、商行天下的歷史畫卷。
工農並舉,運河明珠看今朝
自改革開放以來,臨西的產業結構逐步走上了從傳統農業到新興工業的轉型之路。臨西軸承,已經形成規模化產業,佔據了全國軸承市場份額的十分之一。
臨西軸承工業開啟了從「臨西製造」走向「臨西創造」的產業轉型。2015年,當地與國內十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展開合作,組建了集產學研於一體的河北省軸承產業技術研究院,制訂出「依託科技、追求前沿、引領產業、實現共贏」的發展目標。
臨西已建立起亞洲單體規模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車間式種植,數位化耕作,拉開了臨西建設智慧農業的序幕。
滄桑歲月的厚重積澱與新興城市的蓬勃朝氣,躬耕田園的寧靜從容與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淳樸的民風與開拓的激情,正在這片土地水乳交融。
臨西,大運河畔的一顆明珠,冀魯分野的一座古城。滔滔流淌的千裡大運河,催生了臨西的如夢繁華,更造就了臨西人放眼四方的視野、廣納南北的胸襟與包容並蓄的氣度。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中國影像方志》河北卷臨西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