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葉蛾科昆蟲馬尾松毛蟲基因組首次解析

2021-01-15 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北京5月11日電 (記者馬愛平 通訊員宋平 陳力)11日,從中國林科院獲悉,該院專家成功構建出包含30條染色體的馬尾松毛蟲高質量基因組,日前該成果在《分子生態資源》雜誌在線發表。這是枯葉蛾科昆蟲的首次基因組解析,將為馬尾松毛蟲和其他枯葉蛾科昆蟲的功能和進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馬尾松毛蟲是我國發生範圍最廣、危害面積最大的針葉林食葉害蟲,其幼蟲取食松針。蟲害爆發期間連片松林在數日內被蠶食精光,遠看枯黃、焦黑,如同火燒一般,被稱為「不冒煙的森林火災」。但從松毛蟲內部分子機理探索其成災機理目前還鮮有報導。

該研究通過對馬尾松毛蟲的基因組進化、基因擴張收縮分析後發現,馬尾松毛蟲有2104個基因家族發生擴張,1900個基因家族發生收縮。擴增的基因家族中與外源化合物降解和解毒系統相關的基因顯著富集。進一步分析發現,馬尾松毛蟲和歐洲重要針葉林食葉害蟲松異舟蛾同樣有細胞色素P450基因的擴張現象,表明馬尾松毛蟲P450基因,尤其是CYP3家族基因可能與松針抗性化合物的耐受性有關。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林科院副研究員張蘇芳表示,馬尾松樹體本身分泌的松脂、松香等化合物在物理性和化學性上能阻擋大部分害蟲對其危害,但松毛蟲卻可以依附其生存,並在大面積爆發後造成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和生態破壞。從基因水平上研究分析松毛蟲的成災機理,掌握其演變發生規律,控制害蟲的種群數量,或將達到「蟲不成災」的防控目的。

相關焦點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9期:北大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
    該研究報告了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基因組分析的最大圖譜,對508例食管鱗癌患者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發現與預後不良相關的關鍵分子特徵,認為該數圖譜對於開發ESCC特異性的診斷和治療生物標誌物非常有用。我國科學家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有助遺傳育種我國科學家日前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動家蠶遺傳育種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在國際生物學領域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
  • 市林業局積極開展黃二星舟蛾、馬尾松毛蟲防治工作
    森防站具體負責技術指導與技術服務工作,廣泛宣傳,積極發動,開展群眾性的防治工作,遏制住了黃二星舟蛾、馬尾松毛蟲的發生勢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體措施有如下幾點:一是廣泛發動群眾,營造良好的防治氛圍。充分利用鄉鎮、村監測員不定期監測,印發宣傳單等多種形式,廣泛發動群眾,開展「群防群治」工作。技術服務上門,把防治的重要性向群眾詳細講解,使他們心知肚明。
  • 道縣:「以蟲治蟲」 釋放3.2萬個赤眼蜂卵卡防治馬尾松毛蟲
    紅網時刻永州5月24日訊(通訊員 蔣曉國 熊昌勇 郭學遠)5月23日,在道縣陳樹湘烈士紀念園周邊松林裡,道縣林業局森防站工作人員和民工一起釋放赤眼蜂,防治越冬代馬尾松毛蟲。據在場的負責人介紹,今年3月以來,道縣林業局分別在梅花鎮、橋頭鎮、萬家莊街道等地,採取人工投放方式,釋放赤眼蜂卵卡3.2萬個,防治馬尾松毛蟲面積5000餘畝。馬尾松毛蟲是以松針為主食的害蟲,輕則影響松木生長,重則導致松樹死亡,遠看就像被火燒過,又被譽為「無煙的火災」。該蟲害是道縣歷史性害蟲,因氣候、地理等特殊原因,而呈現周期性發生規律。
  • 毛蟲神奇自衛手段:天蛾毛蟲膨脹背部偽裝成蛇
    本圖所示,偽裝成蛇的天蛾毛蟲正是這樣做的,當它受到威脅時,會將腿及頭部縮入體內,膨脹背部使其看起來像條蛇。這條蛇的頭部其實是毛蟲的尾巴。例如,燕尾毛蟲,它通過控制身上的一雙巨大的眼點,使其看起來很兇惡,導致一些投機取巧的捕食者會三思而後行。
  • 天幕毛蟲的發生與防治
    中國園林網5月9日消息:天幕毛蟲又名頂針蟲、戒指蟲,屬鱗翅目枯葉蛾科,分布十分廣泛,今年在我國華北地區發生尤為嚴重,特別是在小葉黃楊上,它主要危害楊、柳、桃、海棠、榆葉梅、黃刺玫、櫻花等。嚴重時將整枝整株樹葉全部吃光,影響美觀。
  • 碧蛾蠟蟬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首次測定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梁愛萍研究組首次獲得了蠟蟬總科昆蟲——碧蛾蠟蟬Geisha distinctissima (Hemiptera: Flatidae)的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結果顯示:碧蛾蠟蟬線粒體基因組是一個15,971 bp 的閉合環狀分子,整個基因組的A+T含量為75.1%,其基因內容、基因順序和基因結構都與果蠅Drosophila yakuba相同。所有1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均以ATR或者ATT作為起始密碼子。9個蛋白質編碼基因利用典型的TAA或TAG作為終止密碼子,其餘四個蛋白質編碼基因(cox1, atp6, cox3, 和nad4)使用不完全終止密碼子T。
  • 安徽皖北特大蟲災蟲子如何來 天幕毛蟲如何防治?
    蟲子是如何來的,天幕毛蟲應該如何防治?  皖北多個縣市遭遇特大蟲災,這些毛毛蟲都是從白楊樹上隨落葉一直不停地往下落。一片葉子約有三、四條,就像下雨一樣從空中飄落。農民家牆壁、門窗、床上、桌椅上、衣服上、鍋碗瓢盆裡到處都是,人站在樹下一會功夫渾身全是蟲。安徽特大蟲災,這麼多蟲子是如何來的?蟲災應該如何防治呢?
  • 人才強校 | 彩萬志教授課題組在昆蟲線粒體基因組裂化的進化研究中...
    線粒體是一種普遍存在於真核細胞內的半自主性細胞器,為細胞的活動提供能量,還參與細胞分化、細胞信息傳遞和細胞凋亡等過程,擁有自身的遺傳物質—線粒體基因組。其起源與進化一直是近年來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 科學家在維吉尼亞州發現有毒的貓毛蟲!是的,貓毛蟲
    據外媒CNET報導,本周科學家在維吉尼亞州東部發現了有毒貓毛蟲的蹤跡。這是不尋常的,因為這種毛蟲通常出現在美國南部的一些州,如德克薩斯州和密蘇裡州。貓毛蟲以其幼蟲形式而聞名,被認為是美國最毒的毛蟲之一。這種看起來有點像人類頭髮假髮的毛茸茸的生物,最初可能看起來是無害的。
  • 世界上首次解碼顎口線蟲線粒體基因組
    本報訊 近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朱興全領導的家畜寄生蟲病創新團隊最新研究在世界上首次解碼了顎口下目線蟲的線粒體基因組
  • 科學網—萜類合成基因在防禦松材線蟲中起正調控作用
    本報訊 近日,《植物細胞與環境》在線發表了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首次克隆的高抗馬尾松中的兩個萜類合成關鍵基因
  • 它被稱為不冒煙的森林火災,導致馬尾松成片枯死,農民卻束手無策
    大家看看被毛毛蟲吃過的樅樹林變成了這副模樣,昔日的翠綠變成了這樣,樅樹也就是馬尾松,樅樹是小吳家鄉的叫法,這種毛毛蟲,也叫松毛蟲,毛辣蟲。是毛蟲屬鱗翅目枯葉蛾科,毛毛蟲是馬尾松樹上最主要的害蟲之一,在小吳家鄉幾乎每隔幾年就會被吃一次。這種毛毛蟲一旦發生,非常的猛烈,大片的樅樹林很快就被他們吃光了,如果人走到樅樹林中,都可以清晰地聽到毛毛蟲吃松針葉的聲音,雜雜響,聽了不禁人毛骨悚然。
  • 首次基因解析有新發現
    這是首次通過基因組解析嘗試解開日本人的祖先來自哪裡這一謎團,將成為寶貴的數據。具體成果計劃最早於5月底在學術雜誌上發表。          日本國立遺傳學研究所和東京大學等機構共同從位於北海道的禮文島的船舶遺蹟中發掘出生活在約3800年~3500年前繩文時代後期的女性遺骸,研究團隊從該女性牙齒中提取DNA進行了解析。
  • 首次基因解析有新發現
    (觀察者網訊)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研究員神澤秀明等人5月13日發布研究成果稱,通過對繩文人的全基因組進行解析,推斷出繩文人大約在3.8萬年~1.8萬年前從大陸的集團分離並來到日本。 《日本經濟新聞》14日報導稱,這是首次通過基因組解析嘗試解開日本人的祖先來自哪裡這一謎團,將成為寶貴的數據。具體成果計劃最早於5月底在學術雜誌上發表。
  • 昆蟲基因組綜述
    最近看了幾篇昆蟲基因組方面的文章,作個筆記,正好下周一組會講。舉例子:一般哺乳動物基因組大小為2.5–3.5 Gb,通常有很低的多態性(1 SNP per 1000 bp in humans—below the sequencing error rate),而且從單一個體血液中可以獲取足夠量的DNA。
  • ...組在Current Biology發文全基因組解析現代虎演化史並確認六亞種
    World’s Tigers」(DOI: 10.1016/j.cub.2018.09.019 )的論文,運用群體基因組學方法描繪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虎演化史,解析了其自然選擇和生態適應性的遺傳基礎,確認了現存虎應劃分為孟加拉虎、馬來虎等六亞種,由此解決了數十年以來關於虎亞種劃分的爭議,奠定了世界虎保護單元策略制定的科學基礎。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基因與發育》發文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基因與發育》發文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分子機制  清華新聞網11月24日電  11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組在《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elopment)雜誌發表了題為「NRMT1催化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的分子機制」(
  • 河南舞鋼市首次發現黃褐天幕毛蟲危害麻櫟林
    中國園林網5月9日消息:5月8日,記者從舞鋼市林業局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獲悉,4月中旬,該站測報員在舞鋼市國家森林公園燈臺架景區櫟樹林首次發現黃褐天幕毛蟲幼蟲。黃褐天幕毛蟲幼蟲在春季花木發芽時鑽出卵殼危害嫩葉,幼蟲5月上、中旬轉移到小枝分杈處吐絲結網,形成大的網狀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