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萜類合成基因在防禦松材線蟲中起正調控作用

2020-12-02 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植物細胞與環境》在線發表了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首次克隆的高抗馬尾松中的兩個萜類合成關鍵基因。這將對馬尾松抗性育種以及對松材線蟲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理論指導意義,同時雙功能長葉烯合酶的鑑定可為進一步研究針葉樹種雙功能酶的特異性結構開闢新思路。

松材線蟲病是一種由松材線蟲引發的特大毀滅性森林病害,蔓延速度快,防治難度大,嚴重影響我國木材安全和生態安全。馬尾松為松材線蟲的主要危害對象之一,松材線蟲病已嚴重阻礙了馬尾松林資源培育及其產業發展。馬尾松群體中存在抗松材線蟲病的基因型,當松材線蟲入侵時,可以誘導高抗馬尾松分泌大量的松脂萜類化合物參與抵禦松材線蟲,但其抗性調控機制尚不明確。

論文作者周志春介紹,他們鑑定了高抗馬尾松中的兩個萜類合成關鍵基因α-蒎烯合酶基因(PmTPS4)和長葉烯合酶基因(PmTPS21),對其進行功能驗證,解析了這兩個萜類合成關鍵基因在高抗馬尾松抵禦松材線蟲進程中的調控策略。

據介紹,定位於質體的PmTPS4和定位於細胞質的PmTPS21,表達量在高抗馬尾松中皆顯著高於易感馬尾松,且在莖部組織顯著高表達,特別是在木質部樹脂道上皮細胞中表達信號最強。PmTPS4是一種多產物的α蒎烯合酶,可以同時合成4種單萜化合物。PmTPS21是一種具有雙功能的長葉烯合酶,在法呢基二磷酸為唯一底物情況下,可同時合成倍半萜和單萜,也可催化牻牛兒基焦磷酸合成α-蒎烯。

此外,他們發現這兩種酶活產物對體外培養的松材線蟲具有明顯抑制作用,表明它們在高抗馬尾松防禦松材線蟲過程中發揮正調控作用。(賈興煥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pce.13873

《中國科學報》 (2020-09-08 第3版 農業科技)

相關焦點

  • 萜類化合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前期在改造大腸桿菌生產類胡蘿蔔素方面有較好的研究基礎,一方面通過對中央代謝途徑的系統改造提高ATP和NADPH供給,解決萜類化合物合成途徑中輔因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細胞膜形態和細胞膜合成的改造提高大腸桿菌的細胞膜含量,解決萜類化合物在底盤細胞中的存儲問題。
  • Metabolic Engineering: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前期在改造大腸桿菌生產類胡蘿蔔素方面有較好的研究基礎,一方面通過對中央代謝途徑的系統改造提高ATP和NADPH供給,解決萜類化合物合成途徑中輔因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細胞膜形態和細胞膜合成的改造提高大腸桿菌的細胞膜含量,解決萜類化合物在底盤細胞中的存儲問題。
  • 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關鍵酶改造和調控研究等系列學術報告
    為此,我們結合代謝工程和蛋白質工程手段,針對「生物合成限速酶的分子改造」和「生物合成途徑的平衡調控」等關鍵問題展開研究,取得以下成果:根據生物合成途徑的特性,分別基於自身或者旁路途徑終產物的顏色或者代謝中間產物的毒性建立新型高通量篩選策略,通過體內定向進化或共定向進化增強限速酶的催化活性,大幅提高了異戊二烯、類胡蘿蔔素等萜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效率;提出「變限制為控制」的生物合成途徑構建理念,建立碳源響應型順序調控和溫度響應型動態代謝調控體系
  • Development:線蟲的sea-2基因在發育的時間調控過程和衰老調控中的...
    2011年4月6日,我所張宏實驗室在 Development 上發表題為「The zinc-finger protein SEA-2 regulates larval developmental timing and adult lifespan in C. elegans」的文章,該文章主要報導了線蟲的sea-2基因在發育的時間調控過程和衰老調控中的作用
  • Developmental Biology:線蟲sel-7基因在發育時間調控過程中的作用
    2009年6月3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張宏實驗室在Developmental Biology上發表題為 「The temporally regu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SEL-7 controls developmental timing in C. elegans」 的文章,該文章主要報導了線蟲的sel-7基因在發育的時間調控過程中的作用
  • 調控費託合成中CO解離作用機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調控費託合成中CO解離的作用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延強
  • 德科學家發現對抑制細胞凋亡起決定作用的基因
    新華網柏林4月15日電 (記者劉向) 德國科學家日前表示,在C線蟲身上發現了對抑制細胞凋亡起決定性作用的基因,通過調控這個名為「SGK-1激酶」的基因,可大大延長C線蟲的壽命。  胰島素是一種具有很強代謝作用的激素,它控制著生物體內葡萄糖分解、吸收和產生能量的水平,在機體衰老過程中起主要作用。
  • 研究揭示植物次生代謝調控新機制
    在自然界中,植物散發出一大類揮發性化合物,而萜類是其中重要的組成成分之一。植物萜類屬於類異戊二烯次生代謝途徑,其數量大、種類多。這些化合物能吸引昆蟲傳播花粉和果實,直接或間接地防禦植食性動物的侵食和微生物的侵害。此外,一些萜類化合物還具有非常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如抗癌藥物紫杉醇、抗瘧藥物青蒿素,同時還可作為化妝品、香料和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原料。
  • 棉子糖合成代謝途徑調控植物抗旱能力—新聞—科學網
    簡化的棉子糖合成代謝及其對玉米該研究揭示了通過調控棉子糖合成酶提高植物耐旱能力的新途徑。 玉米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和棉子糖合成酶(RAFS)是棉子糖合成的關鍵酶。已有研究發現,通過調控GOLS基因可以提高植物抗逆能力。而對於負責植物棉子糖合成的第二個關鍵酶基因RAFS的研究相對較少。 該研究發現,玉米ZmRAFS基因的突變體缺少棉子糖,同時過量積累肌醇半乳糖苷,表現出對乾旱脅迫更為敏感。
  • 陳曉亞院士小組研究揭示植物次生代謝調控新機制
    在自然界中,植物散發出一大類揮發性化合物,而萜類是其中重要的組成成分之一。植物萜類屬於類異戊二烯次生代謝途徑,其數量大、種類多。這些化合物能吸引昆蟲傳播花粉和果實,直接或間接地防禦植食性動物的侵食和微生物的侵害。此外,一些萜類化合物還具有非常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如抗癌藥物紫杉醇、抗瘧藥物青蒿素,同時還可作為化妝品、香料和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原料。
  • 脂肪酸合成途徑調控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梁斌課題組在脂肪酸合成途徑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 研究發現番茄果實中葉綠素代謝調節基因—新聞—科學網
    來自重慶大學的科研團隊在研究中發現,SlMYB72基因在調節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代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園藝作物改善果實營養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番茄基因SlMYB72屬於轉錄因子R2R3-MYB亞家族,位於細胞核內,具有轉錄激活活性。
  • 科學網—合成DNA納米藥物實現靶向基因調控
    本報訊 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田雷蕾課題組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利用一種可基因編碼和進行生物合成的DNA樹枝狀大分子實現了靶向基因調控
  • RAN在細胞中作用是什麼?RNA參與基因調控嗎?
    從那時起,細胞中的核酸(DNA和RNA)在生命分子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科學發現史上,破解DNA結構秘密為許多科學家贏得了諾貝爾獎。然而,另一種核酸RNA,它也是一種同樣有趣和具有挑戰性的分子。它在細胞中的作用象DNA那樣不簡單,給科學家提供了一些令人興奮的研究途徑。那麼,這個分子在細胞中到底起什麼作用呢?
  • 一萜類化合物具顯著抗炎作用
    :毛萼乙素(Eriocalyxin B,EriB)能通過靶向關鍵信號通路,選擇性調控Th1和Th17細胞,發揮強有力的抗炎作用,這不僅有助於癌症治療的研發,也為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療,也提出了一種獨特的治療方向。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等在DNA甲基化參與調控大豆與大豆胞囊線蟲...
    DNA甲基化(DNA methlation)是一種表觀遺傳標記,在植物生長發育及響應各種生物或非生物脅迫過程中發揮調控作用。研究表明,胞囊線蟲侵染會引起寄主植物基因組DNA甲基化的改變(Rambani et al., 2015; Hewezi et al., 2017;Rambani et al., 2020),基因功能研究揭示,某些特定基因的DNA甲基化狀態變化直接參與植物與胞囊線蟲互作的調控(Hewezi et al., 2017;Rambani et al., 2020)。
  • Cell:調控哺乳動物基因表達的分子開關
    Collins與其同事採用一種合成生物學方法,將這三種技術的主要元件整合為一個基因調控系統。儘管這三種方法單獨使用時,只能部分阻斷基因的表達,但整合後會將表達降低到可忽略不計的水平。當此開關關閉,系統表達一種抑制蛋白,將靶基因維持在關閉狀態。小發卡RNA(short hairpin RNA ,shRNA)提供了第二道關卡,阻斷漏網之「靶基因」。
  • 科學網—解析豬松果體褪黑素合成的調控機制
    本報訊 松果體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其分泌的褪黑素能調控相關時鐘基因的表達進而調節生物節律。
  • 科學網—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
  • BBA-Mol Cell Biol L:脂肪酸合成途徑調控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梁斌課題組在脂肪酸合成途徑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但當前對於「識別不同脂肪酸碳鏈特定位置的不同去飽和酶是如何與相同或者完全不同的細胞色素b5還原酶和細胞色素b5組成電子傳遞複合物參與不飽和脂肪酸合成」的研究較為缺失。模式生物秀麗線蟲有7個去飽和酶,分別是FAT-1至FAT-7,參與合成如油酸(OA)、花生四烯酸(AA)、DHA和EPA等所有不飽和脂肪酸。因此,秀麗線蟲是研究不飽和脂肪酸合成和調控的極佳動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