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合成DNA納米藥物實現靶向基因調控

2020-12-04 科學網

 

本報訊 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田雷蕾課題組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利用一種可基因編碼和進行生物合成的DNA樹枝狀大分子實現了靶向基因調控。 這一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在該研究中,課題組設計了一種適用於生物生產的DNA樹枝狀大分子納米藥物,該分子由靈活的三臂單元組成以實現高效的一鍋法DNA組裝。該分子,即D4-3-As-DzSur,是第一種實現基因編碼、生物技術合成和直接自組裝的DNA納米藥物。這種生物合成的D4-3-As-DzSur在靶向基因調控中的表現在體外和體內實驗中得到了證實。研究人員認為,可由生物生產是該分子的一大優勢,這一特點使得低成本、大規模的全DNA納米藥物生產成為可能,在未來也會大大促進其在臨床中的應用。

目前,全DNA納米藥物已成為一種潛在的新型抗腫瘤藥物。DNA納米技術為控制全DNA納米藥物的尺寸、形貌及其負載的藥物分子的多元化提供了無限可能性。更重要的是,由於DNA是一種生物高分子化合物,這種全DNA納米藥物可在活細菌中實現基因編碼和生產。

(柯訊)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12916

《中國科學報》 (2020-11-27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合成DNA納米藥物實現靶向基因調控
    本報訊 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田雷蕾課題組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利用一種可基因編碼和進行生物合成的DNA樹枝狀大分子實現了靶向基因調控。 這一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在該研究中,課題組設計了一種適用於生物生產的DNA樹枝狀大分子納米藥物,該分子由靈活的三臂單元組成以實現高效的一鍋法DNA組裝。
  • 用於靶向基因調控的可基因編碼和生物合成的全DNA納米藥物
    用於靶向基因調控的可基因編碼和生物合成的全DNA納米藥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5 13:16:11 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田雷蕾研究組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利用一種可基因編碼和生物合成的DNA樹枝狀大分子實現了靶向基因調控
  •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
    本站訊(記者劉曉豔)利用天然病毒的靶向特性,合成非致病性、可定向遞送基因藥物的仿病毒納米顆粒,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並被遴選為Inside Cover。
  • 今日科技話題:「神威·太湖之光」、水稻基因編輯、「慧眼」、新型「磁力刀」、靶向藥物篩選
    但其上的並行算法設計和性能優化面臨許多挑戰,迫切需要在重大應用問題的驅動下,發展其上的算法設計和優化實現方法。,該方法的靶向敲入效率可達47.3%,將極大地方便植物研究和育種。——中國新聞網4磁性更強、結構更優 新型「磁力刀」可抑制腫瘤生長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輝研究員與張欣研究員合作,利用磁溶劑熱法合成出海膽狀鎳納米粒子(UNNPs),實現了旋轉磁場誘導下的腫瘤細胞凋亡以及腫瘤生長抑制
  • 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生物合成蛋白質分子影像探針用於腫瘤靶向...
    該研究利用生物合成的策略,開發了一種腫瘤特異性雙模態分子影像探針,該探針生物相容性好,在小鼠腦膠質瘤模型中,顯示出優異的腫瘤靶向和螢光/磁共振成像效果,為分子影像探針的設計和開發提供了生物合成新思路。相關成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天津大學化工學院講師趙懷鑫博士和碩士研究生趙慧婷為共同第一作者。
  • KRAS基因突變靶向藥物研究進展
    針對肺癌驅動基因之一的KRAS基因突變研究,一直以來為學術界關注熱點之一。  近來靶向藥物研究進展不斷,本屆ASCO 年會上針對mCRC一線治療就進行了應通過哪種靶向藥物與化療進行聯合治療的臨床試驗(FIRE-3)討論。
  •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利用天然病毒的靶向特性,通過肽序列設計,採用多肽自組裝策略,仿造病毒結構與功能,製備出非致病、可穿膜、並能定向遞送基因藥物的仿病毒納米顆粒,有望作為「特洛伊木馬」實現「以毒攻毒」。  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質通過共組裝形成的納米顆粒,由於病毒表面獨特的囊膜蛋白結構,使其能夠與宿主細胞受體蛋白進行靶向結合,實現對特定細胞的侵染以及遺傳物質的遞送。
  •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新聞—科學網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
  • 靶向輸送後勁不足,納米藥物還是萬金油!
    這些納米藥物或「靶向輸送系統」不僅明顯增加了高脂溶性藥物的水溶解度,減緩藥物的半衰期並提高了生物利用度,而且因為實體瘤組織中血管豐富、血管壁間隙較寬、結構完整性差,淋巴回流缺失,造成這些尤其是直徑在10-100納米之間的納米藥物因為EPR效應能在腫瘤組織中富集。
  • 中新社: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本站訊(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劉曉豔)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團隊近日在仿病毒製備肽基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天然病毒的靶向特性,通過肽序列設計,採用多肽自組裝策略,仿造病毒結構與功能,製備出非致病、可穿膜、並能定向遞送基因藥物的仿病毒納米顆粒,有望作為「特洛伊木馬」實現「以毒攻毒」。
  • 今日科技話題: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新型亞穩結構、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
    該研究發現高等植物特有的維管植物單鋅指轉錄因子是先天免疫的關鍵因子,揭示了VOZ轉錄因子作為橋梁連通泛素連接酶對抗病蛋白調控的分子機制。,利用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受限晶體(Schwarz crystal)結構。
  • 納米藥能帶來藥物革命嗎
    與傳統分子藥物相比,納米藥物的優勢在於:易於實現藥物控制釋放,可降低藥物用量,從而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具有緩釋功能,可改變藥物的體內半衰期,延長藥物作用時間;具有保護和屏障功能,可減少藥物在體內外的降解,增強藥物的穩定性;具有靶向功能
  • 【Nature Reviews Cancer前沿】腫瘤藥物「納米時代」來臨,改善...
    大量研究表明,將化療藥物(紫杉醇、喜樹鹼等)包載於納米載體中可5-10倍提高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這種基於納米藥物粒徑及EPR效應的靶向稱為被動靶向。納米藥物的製劑材料主要是一些脂質體,聚合物膠束以及一些新型的磁性納米材料。文中介紹納米藥物具有如下幾個特點:(1)增加藥物療效,減少毒性;(2)靶向遞送藥物到組織或細胞;(3)增加藥物體內外的穩定性;(4)實現藥物的緩控釋放;(5)可應用於遞送生物大分子藥物;(6)聯合藥物遞送,克服耐藥性等。
  • 新一代腫瘤藥物革命的出現——納米藥物
    納米藥物作為具有巨大發展前景的新型藥物,其在醫藥領域的發展必將引起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革命。目前,納米醫藥技術的基礎理論及納米藥物的製備工藝等還很不完善,納米技術應用於中藥的研究和開發還僅是出現了一些苗頭。因此,納米技術在醫藥領域中的研究還需做大量的工作,但納米醫藥所具有的優越特性預示著它在臨床疾病治療中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前景。   重磅!
  • Nature子刊重大突破:納米顆粒實現器官特異性基因編輯!
    2020年4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含遺傳藥物的脂質納米粒可以通過生物工程調整其生物分布,誘導器官特異性基因調控。脂質納米顆粒(LNP)技術使一種小幹擾siRNA (siRNA)藥物的臨床轉化和首次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批准成為可能。
  • 調控費託合成中CO解離作用機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調控費託合成反應中一氧化碳(CO)解離的作用機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發現,在還原過程中銅(Ru)納米顆粒(NPs)上形成的TiOx覆蓋層可直接參與C-O鍵的解離,從而顯著提高其在費託合成反應的活性。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費託合成反應可以將非石油資源(煤、天然氣、生物質等)經合成氣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的燃料或化學品,為發展替代能源提供了一條技術路線。
  • 棉子糖合成代謝途徑調控植物抗旱能力—新聞—科學網
    簡化的棉子糖合成代謝及其對玉米該研究揭示了通過調控棉子糖合成酶提高植物耐旱能力的新途徑。 玉米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和棉子糖合成酶(RAFS)是棉子糖合成的關鍵酶。已有研究發現,通過調控GOLS基因可以提高植物抗逆能力。而對於負責植物棉子糖合成的第二個關鍵酶基因RAFS的研究相對較少。 該研究發現,玉米ZmRAFS基因的突變體缺少棉子糖,同時過量積累肌醇半乳糖苷,表現出對乾旱脅迫更為敏感。
  • 科學家實現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設計合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唐智勇研究員課題組、多倫多大學愛德華·薩金特教授團隊開展多方合作,在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合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 常乃柏教授:DNA甲基化靶向藥物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應用
    DNA 甲基化是AML 最常見的分子學改變,臨床研究發現無論是否有異常基因表達均存在異常DNA甲基化,且這種異常甲基化類型與預後相關。DNA甲基化在造血幹祖細胞分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基因啟動區CpG島甲基化和組蛋白甲基化來調控基因表達,發揮控制基因「開」和「關」的作用,低甲基化可導致染色體不穩定,使基因異常活化,高甲基化則導致基因靜默。
  • 研究發現番茄果實中葉綠素代謝調節基因—新聞—科學網
    來自重慶大學的科研團隊在研究中發現,SlMYB72基因在調節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代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園藝作物改善果實營養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番茄基因SlMYB72屬於轉錄因子R2R3-MYB亞家族,位於細胞核內,具有轉錄激活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