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靶向基因調控的可基因編碼和生物合成的全DNA納米藥物

2020-11-25 科學網

用於靶向基因調控的可基因編碼和生物合成的全DNA納米藥物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5 13:16:11

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田雷蕾研究組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利用一種可基因編碼和生物合成的DNA樹枝狀大分子實現了靶向基因調控。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1月23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

在該研究中,課題組設計了一種適用於生物生產的DNA樹枝狀大分子納米藥物,該分子由靈活的三臂單元組成以實現高效的一鍋法DNA組裝。該分子,即D4‐3‐As‐DzSur,是第一種實現基因編碼、生物技術合成和直接自組裝的DNA納米藥物。這種生物合成的D4‐3‐As‐DzSur在靶向基因調控中的表現在體外和體內實驗中得到了證實。研究人員認為,可由生物生產是該分子的一大優勢,這一特點使得低成本、大規模的全DNA納米藥物生產成為可能,在未來亦會大大促進其在臨床中的應用。

據了解,全DNA納米藥物已成為一種潛在的新型抗腫瘤藥物。DNA納米技術為控制全DNA納米藥物的尺寸、形貌及其負載的藥物分子的多元化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由於DNA是一種生物高分子,這種全DNA納米藥物可在活細菌中實現基因編碼和生產。

附:英文原文

Title: Genetically Encoded and Biologically Produced All‐DNA Nanomedicine Based on One‐Pot Assembly of DNA Dendrimers for Targeted Gene Regulation

Author: Jingxiong Lu, Pengchao Hu, Lingyan Cao, Zixiang Wei, Fan Xiao, Zhe Chen, Yan Li, Leilei Tian

Issue&Volume: 23 November 2020

Abstract: All‐DNA nanomedicines have emerged as potential anti‐tumor drugs. DNA nanotechnology provides all‐DNA nanomedicines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in controll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ize, shape, and loads of the therapeutic motifs. What’s more, as DNA is a biological polymer, it is possible to genetically encode and produce the all‐DNA nanomedicines in living bacteria. Herein, DNA‐dendrimer‐based nanomedicines are designed to adapt to the biological production, which is constructed by the flexible 3‐arm building blocks to enable a highly efficient 「one‐pot」 DNA assembly. For the first time, a DNA nanomedicine, D4‐3‐As‐DzSur, is successfully genetically encoded, biotechnological produced, and directly self‐assembled. By the following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iologically produced D4‐3‐As‐DzSur in targeted gene regulation has been confirmed. We conclude that, as an advantageous superiority, the biological production capability will fulfill the low‐cost and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all‐DNA nanomedicines and promote their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the future.

DOI: 10.1002/anie.202012916

Sourc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2916

相關焦點

  • 合成DNA納米藥物實現靶向基因調控
    本報訊 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田雷蕾課題組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利用一種可基因編碼和進行生物合成的DNA樹枝狀大分子實現了靶向基因調控。 這一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在該研究中,課題組設計了一種適用於生物生產的DNA樹枝狀大分子納米藥物,該分子由靈活的三臂單元組成以實現高效的一鍋法DNA組裝。
  • 科學網—合成DNA納米藥物實現靶向基因調控
    本報訊 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田雷蕾課題組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利用一種可基因編碼和進行生物合成的DNA樹枝狀大分子實現了靶向基因調控
  • 天津大學仰大勇教授課題組JACS:納米界面上的基因線路區室化促進...
    本站訊 在生物體內,功能上具有關聯性的基因通常被限制在特定的區室中進行高效的級聯基因表達。例如,在真核細胞中,染色體根據基因功能相關性被分割成多個染色體域;線粒體DNA上排列著一系列編碼呼吸鏈複合物的基因,並被包裹在線粒體中。因此,研究基因DNA區室化效應(compartment effect)對級聯基因表達的影響可為了解細胞構築與功能之間的關係提供重要啟示。
  • 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生物合成蛋白質分子影像探針用於腫瘤靶向...
    該研究利用生物合成的策略,開發了一種腫瘤特異性雙模態分子影像探針,該探針生物相容性好,在小鼠腦膠質瘤模型中,顯示出優異的腫瘤靶向和螢光/磁共振成像效果,為分子影像探針的設計和開發提供了生物合成新思路。相關成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天津大學化工學院講師趙懷鑫博士和碩士研究生趙慧婷為共同第一作者。
  • 了解TP53基因突變與藥物
    被作為著名的「抑癌基因」而被廣泛研究。簡單來說,TP53基因編碼的p53蛋白其中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調控細胞分裂和增殖。機體內部的細胞分裂增殖是時刻受到「指令」調控的,每個細胞各司其職,共同維持機體內部的穩定運轉。
  • 調控基因是編碼能與操縱序列結合的調控蛋白的基因
    最早只把與阻遏蛋白結合、起阻遏作用的序列稱為操縱子,但其後發現有的操縱元中同一操縱序列與不同構像的蛋白質結合,可以分別起阻遏或激活基因表達的作用,阿拉伯糖操縱元中的序列就是典型的例子。因而凡能與調控蛋白特異性結合、從而影響基因轉錄強弱的序列,不論其對基因轉錄的作用是減弱、阻止或增強、開放,都可稱為操縱子。
  • Crispr技術基因敲除細菌-源井生物
    全基因組多功能CRISPR系統用於高通量基因型-表型作圖由於我們對細胞網絡的了解有限,因此基因組規模的工程設計是了解基因組功能必不可少的工具。不幸的是,大多數現有的全基因組和基因型-的作圖方法僅限於基因組改變的單一模式,即過度表達,抑制或缺失。
  • 全球首款基於合成生物學技術的基因治療創新藥獲得美國FDA臨床試驗...
    「目前,國際合成生物學醫藥研發領域蓬勃發展,在美國,三分之一的醫藥方向投資被應用於定向設計的合成生物學藥物開發,如基因編輯和邏輯線路調控的基因治療方向,以及 mRNA 修飾技術及其遞送系統的研究和免疫細胞治療方向等。中國也有越來越多的團隊在這一領域積極探索,部分研究方向已經處於與美國並跑甚至趕超的水平。」 在採訪中,謝震向生輝介紹道。
  • 國家納米中心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基因沉默系統在腫瘤治療領域的研究已被廣泛報導,主要是通過各類陽離子脂質體,高分子聚合物和無機納米顆粒等為載體遞送反義核酸或小幹擾RNA,用以沉默腫瘤相關基因,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的目的。基於鹼基互補配對的核酸自組裝體系可被設計成具有不同尺寸和形狀的納米結構,同為核酸的各類基因治療藥物也可以通過鹼基互補配對的方式進行共組裝,從而使得構建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治療系統成為可能。
  • Nature子刊重大突破:納米顆粒實現器官特異性基因編輯!
    2020年4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含遺傳藥物的脂質納米粒可以通過生物工程調整其生物分布,誘導器官特異性基因調控。脂質納米顆粒(LNP)技術使一種小幹擾siRNA (siRNA)藥物的臨床轉化和首次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批准成為可能。
  • Nat Chem Biol:利用轉錄因子誘餌激活沉默的生物合成基因簇
    論文通訊作者為伊利諾伊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教授Huimin Zhao博士。鑑於許多抗生素、抗癌藥物和其他藥物來源於鏈黴菌中易於表達的基因,這些研究人員希望,之前未在實驗室中表達過的基因將會在尋找新的抗菌藥中產生新的候選物。Zhao說,「有很多未被發現的天然產物在基因組中沒有表達出來。我們認為它們是細胞的暗物質。
  • 新的基因組資料庫為調控DNA尋找靶基因
    科學家們多年以來就意識到,基因組並不僅僅只是編碼蛋白質的一系列遺傳密碼。它同時也是一塊巨大的「開關板」,充滿著可控制基因活性的DNA序列。基因組在調控方面的複雜性極大地阻礙了研究者們對疾病遺傳學基礎的探索,也阻礙了製藥商們去尋找能夠針對性地靶向於致病性DNA的藥物。
  • 最新CRISPR基因技術,或可用於檢測和治療新冠病毒
    近日,來自美國紐約基因組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能夠靶向RNA的名為Cas13的CRISPR酶。利用該技術,確定了最佳的引導RNA,未來可用於對新型冠狀病毒檢測和治療。靶向RNA的Cas13酶。基於CRISPR的基因篩選技術已經幫助科學家們識別了多種疾病的關鍵基因。
  • 遺傳發育所建立基因組編輯高效調控內源基因蛋白質翻譯新方法
    CRISPR/Cas9通常在基因組靶向位點造成DNA鹼基的添加或刪除,導致基因功能的缺失。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組建立了一個通過CRISPR/Cas9高效調控內源mRNA翻譯的方法。該方法可通過提高蛋白質翻譯效率,增加目標基因的編碼蛋白水平。  蛋白編碼基因的表達產物一般受到轉錄、轉錄後RNA加工、蛋白質翻譯及翻譯後加工、蛋白降解等多個水平的調控。
  • 進展 | 生物合成聚蘋果酸可作為癌症醫學的納米載體
    PMLA可天然獲得,鑑於其極其優良的生物可持續性、生物利用度、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其可被用作多種分子的理想載體,包括核苷酸、蛋白質、化療藥物和顯像劑等。目前,PMLA已被成功應用於針對癌症治療的藥物遞送和生物成像等方面的醫學研究。
  • 基因剪刀合成生物:把藥物種出來!
    而數千年來,人們都只使用酵母來發酵葡萄酒、釀造啤酒和發酵麵包,很少將其應用於生物用途。而現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遺傳改造酵母,製造出了一種阿片類止痛藥,這一突破預示著,我們可以用一種更快和可能更便宜的方法,來生產許多不同類型的植物類藥物。
  • 納米載體的表面功能化修飾為推進基因神經調控掃除障礙
    該研究系統地探討了聚合物納米基因遞送系統的神經毒性,並通過表面功能化修飾有效地降低納米基因遞送系統的神經毒性;在外磁場靶向作用下,具有較好生物相容性的納米基因遞送系統顯著提高了原代海馬神經元的轉染效率,為推進基因編輯成為未來神經調控手段奠定了基礎。
  • KRAS基因突變靶向藥物研究進展
    針對肺癌驅動基因之一的KRAS基因突變研究,一直以來為學術界關注熱點之一。  近來靶向藥物研究進展不斷,本屆ASCO 年會上針對mCRC一線治療就進行了應通過哪種靶向藥物與化療進行聯合治療的臨床試驗(FIRE-3)討論。
  • 國家納米中心丁寶全團隊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研究取得進展
    基於鹼基互補配對的核酸自組裝體系可被設計成具有不同尺寸和形狀的納米結構,同為核酸的各類基因治療藥物也可以通過鹼基互補配對的方式進行共組裝,從而使得構建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治療系統成為可能。前期工作中,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多功能核酸納米結構遞送基因治療藥物領域已獲得一系列進展(J. Am. Chem.
  • 攜手並進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藥物分析技術分會在京成立
    ,構建多功能的納米探針和藥物載體,可應用於癌細胞的螢光標記、磁性分離、基因轉染、熱療和藥物治療等眾多領域。,近年來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生物醫藥領域,包括用於修飾新型納米給藥系統(Nano drug delivery system, Nano-D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