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簡史",闡述人類對自身探索的傑作

2020-08-26 長弓PM

​ 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人類便開始探索人工智慧,即使初期的人工智慧,只是為了解決純粹的數學問題,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會產生人工智慧呢?人工智慧到底是科技發展的副產品,還是人類對自身的深度探索,或許2者都是。很多科學研究都是在無意間發現的,進而便一發不可收拾!然而人工智慧的發展過程,可並非一帆風順,在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開啟人工智慧的誕生後,20世紀60年代可謂是人工智慧集中爆發的10年,潮水般的科學牛人進入人工智慧行業,然後卻因為各種技術問題過於超前,無法在短時間內發揮出商業價值,而被擱置了近20年,直到1980年迫於國際競爭以及專家級系統的誕生,全球再次啟動人工智慧領域,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


人工智慧探索


可以說我們現在所享受的各種人工智慧應用,「基於神經網絡模型的深度學習」、「人臉識別」、「語義識別」、「機器人」、「增強現實」等等一系列,都是前輩們大半生的探索的產物,請向他們致敬

圖靈:人工智慧以及計算機科學領域的鼻祖,發明了圖靈機,並首次提出了對人工智慧的評價準則,即暗箱「圖靈測試」;

  • 馬文.閔斯基:神經網絡理論的提出者
  • 麥卡錫:「搜索法」的提出者
  • 西蒙:「邏輯理論家「程序的發明者;
  • F·Rosenblatt:設計製作了「感知機」
  • Widrow:提出了自適應線性元件網絡;
  • 約翰.霍普費爾德:提出了新型神經網絡算法——霍普菲爾德網絡;
  • 大衛.魯姆哈特等人:推出的BP神經網絡;

等等,大神,在此致敬!

整個人工智慧的發展史大概經歷了3個階段:

  • 萌芽階段(1936年~1956年):以圖靈為代表的,以計算機模擬人腦的階段;
  • 誕生階段(1956年~1962年):1956年美國的「達特茅斯會議」,標誌著人工智慧的誕生
  • 沉寂階段:(1962年~1982年):在人工智慧技術難題的困擾下,以及市場的聲討中,進入近20年的沉寂階段:
  • 重啟階段:(1982年~2017年)
  • 新世紀的人工智慧元年(2017年之後):全球乃至中國國內人工智慧技術大爆發;

大體時間軸以及重要事件,如下所以:

  • 1936年,圖靈首次提出了圖靈機的概念,圖靈機的出現本來是用於解決純數學中的基礎理論問題,然而卻帶來了意料之外的收穫。圖靈機以天才的抽象性模擬了人腦的計算過程,將其還原為若干最基礎的機械操作,圖靈機的實際意義在於定義了數字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數字計算機能識別的語言屬於遞歸可枚舉的集合,它能計算的問題是部分遞歸函數的整數函數)。
  • 1945年6月:馮諾伊曼發表了《關於離散變量自動電子計算機的草案》,「馮諾伊曼體系結構」誕生,為電子計算機的邏輯結構設計奠定了基礎,成為了計算及設計的基本原則
  • 1950年,圖靈發表了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首次提出了對人工智慧的評價準則,即「圖靈測試」,如果有超過30%的測試者不能區分出那個是人那個是機器的回答,那麼這臺機器就通過了圖靈測試,並被認為具有人類水準的智能。「圖靈測試」從行為主義的角度對智能進行了重新定義。
  • 1956年8月:著名的「達特茅斯會議」成為了人工智慧誕生的標誌,會中馬文.閔斯基,提出「神經網絡理論」,麥卡錫提出了「搜索法」原理,以及西蒙和艾倫.紐維爾提出的「邏輯理論家」程序;
  • 1957年,F·Rosenblatt設計製作了「感知機」,它是一種多層的神經網絡;.在感知論的幫助下,閔斯基,驗證了第一代人工神經網絡並不能解決「異或」問題;
  • 1958 年,美國科學家約瑟夫· 英格伯格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製造廠——Unimation 公司。
  • 1965 年,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研製出 Beast 機器人。在這之後,科學家們又開始研究「有感覺」的機器人,這意味著人工智慧的研發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 1966 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魏澤鮑姆發布了世界上第一個聊天機器人 ELIZA。ELIZA 能通過腳本理解簡單的自然語言,並能產生類似人類的互動。
  • 1966 年 到 1972 年 間, 美 國 斯 坦 福 國 際 研 究 所 研 制 出 機 器 人Shakey,它是首臺採用人工智慧的移動機器人,帶有視覺傳感器,能根據人的指令發現並抓取積木。雖然控制它的計算機足足裝滿了一個房間,但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足夠優秀的、能夠感知並理解外部信息而作出簡單回應的機器人了。
  • 1959 年,約瑟夫· 英格伯格和喬治· 德沃爾聯手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在技術還不夠強大的時代,第一代機器人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機器」,它們通過計算機的控制,反覆重複人類教授的動作,不能對外界環境產生任何感知。
  • 1962年,Widrow提出了自適應線性元件網絡,這是一種連續取值的線性加權求和閾值網絡,與感知機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神經元有一個線性激活函數;
  • 1982年,物理學家:約翰.霍普費爾德提出了新型神經網絡算法——霍普費爾德網絡
  • 1986年,大衛.魯姆哈特等人BP神經網絡:一種按照誤差逆向傳播算法訓練的多層前饋神經網絡,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神經網絡


對人工智慧保持敬畏


我們是享受人工智慧成果的一代,但同時我們需要保持對科技發展的敬畏之心,不能為了欲望而失去理智,當人類剛剛開化後,便學會了圈養牲畜,當溫飽問題得到解決後,部分牲畜變成了我們的寵物,在未來有沒有可能情感機器人替代寵物來治癒人類?隨著3D列印技術的發展,以及各類仿生技術的成熟,機器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擁有自我繁殖能力。三體雖然是科幻小說,但霍金的擔憂並非不可能!保持敬畏浩然之氣才能永存!

相關焦點

  • 《未來簡史》預言人工智慧終結人類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高秋  崔曉冬】以色列75後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於2014年撰寫了一部《人類簡史》。這本書一經上市便轟動國際,引發30個國家爭相購買版權,併入選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等諸多名人的年度書單。時隔兩年多,《人類簡史》的姐妹篇《未來簡史》問世,再度引發西方思想界熱議。
  • 《未來簡史》讀後感(三):人工智慧將取代人類?
    然而《未來簡史》卻提出了未來人工智慧可能會取代人類,頓時社會上一片譁然,各位大咖紛紛議論起人工智慧本書通過對人類社會的過去和現在,展望未來。前面兩章回顧了人類社會的過去跟現在,這部分在《人類簡史》已經論述過了,重點是第三部分的對未來的展望。作者認為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人類將逐漸退出舞臺。人類並不比其他動物神聖高貴,最終將跟曾經統治過地球一段時間的霸主——恐龍一樣銷聲匿跡。不同的是恐龍的退場是由於氣候環境的突變,最終無法適應氣候條件而滅絕。
  • 他山石5周年|《人類簡史》作者、歷史新銳尤瓦爾·赫拉利
    在今年疫情之初,《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金融時報》近日發表了文章《冠狀病毒之後的世界》,文章探討了疫情之下的人類危機,其中包括監控、隱私、全球合作等關鍵問題,該文繼《人類簡史》一書後,再次刷屏社交網絡(原文閱讀點這裡~)。
  • 《人類簡史》作者談人體/大腦/DNA,人工智慧時代須心理平衡!
    驅動中國2018年2月12日消息   在上個月底的瑞士達沃斯48屆世界經濟論壇上,《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作者者尤瓦爾·赫拉利作了主題為「Will
  • 《未來簡史》:人類步入巨變的前夜?
    □記者張叢博    從古代猿人到現代智人,從小型部落到特大城市,從物物交換到虛擬貨幣,人類和人類社會從沒停止過演進的步伐。如今,一場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智能革命正在悄然發生。    以色列歷史學家、《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認為,人類的發展已經來到了巨變的前夜。
  • 【書評】《新未來簡史》:為何說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能力比人類差萬...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時間:2018年4月人工智慧與人類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為了客觀、形象、深入地理解「人工智慧的學習能力、智能比人類差一萬倍甚至億倍」這一概念,這裡做個類比:有兩顆桃樹,分別為甲和乙。
  • 《人類簡史》作者這樣說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 上官雲)「21世紀人類還會面臨新的挑戰。其中之一,就是技術的顛覆力量。」25日,《今日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現身在北京舉行的「2018信睿論壇」,並分享了對人工智慧的一些看法。
  • 野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簡史丨文化客廳NO.31
    在人類的歷史上,作為所謂的「高級動物」與野生動物之間關係很是複雜,人類先是脫穎而出號稱是大自然的主人,而後馴化動物、與之共生,甚至最近的病毒通過野生動物傳播到人類身上的反噬。在人類文明史中野生動物是否做出了貢獻?我們應該與野生動物保持什麼樣的關係和距離?3月13日,疫期特別策劃第四期,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世紀文景,邀請上海自然博物館自然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何鑫,給大家講講野生動物與人類的那些事。
  • 豆瓣評分9.1的《人類簡史》,到底揭開了哪些人類秘密?
    有人說這是一本奇書,因為此書不過二十幾萬字的篇幅,就系統地闡述了人類是如何從「白手起家」到如今的「主宰世界」。也有人說這本書流於表面,個人觀點很重,廣而不精。沒辦法,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客觀地解讀一下這本高分書籍。
  • 《未來簡史》:人類的將來,細思極恐
    人類(威廉)射殺了自己的女兒,機器人(梅芙)為了女兒犧牲自己;人類(黑爾)為了利益大開殺戒,機器人(泰迪)為了不再殺人而自殺。人類變得不太像人,機器人卻似乎更有人性。本季最後,機器人領袖德洛麗絲來到了人類社會,她擁有的知識以及園區1/3的「接待員靈魂」將會給人類帶來什麼?
  • 致敬霍金 | 他帶著宇宙的秘密走了,只剩下我們這幫渺小的人類
    霍金過去曾在多個公開場合,發表對生命、人類、宇宙、人工智慧核武等的看法。他常常探尋在宇宙的背景下,地球和人類所扮演的角色,在思考人類未來的基礎上,探究我們探索太空、尋求其他潛在宜居星球的選擇。人工智慧:霍金曾經警告世人,強人工智慧的出現是「人類歷史上發生的要麼是最好的,要麼是最壞的事情」,同時建議創立一個致力於研究未來人工智慧的學術機構,並認為「這對人類的文明和生存的未來至關重要」。「人工智慧的出現很可能會讓人類受益,」他說。
  • 野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簡史 | 青苑線上書友會
    在人類的歷史上,作為所謂的「高級動物」與野生動物之間關係很是複雜,人類先是脫穎而出號稱是大自然的主人,而後馴化動物、與之共生,甚至最近的病毒通過野生動物傳播到人類身上的反噬。在人類文明史中野生動物是否做出了貢獻?我們應該與野生動物保持什麼樣的關係和距離?
  • 谷歌AlphaGO挑戰賽:人工智慧的邊界在人類
    也就是說人類的來源藉助於上帝的創造,而浩瀚宇宙的運行也是來自於上帝的護理,而其中人類的創造性則是來源於上帝所賦予的一些能力。從這個世界觀的層面來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不斷探索人工智慧的行為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簡單點說就是人類在模仿上帝創造的行為,在人類的認知能力範圍內「創造」類人類的一種行為。
  • 《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大數據可分析你要跟誰結婚
    網易科技訊 4月27日消息,今天上午,獵豹2016年CONNET大會在北京舉行,《人類簡史》作者、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Yuvai Noah Hararie)發表了演講,闡述了其數據宗教理論。另外,Yuvai Noah Hararie還有獵豹CEO傅盛展開對話,探討了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赫拉利來自以色列,他提出了數據宗教的概念。他提出,人類從工業時代繼承下來的信息已經都不重要了,現在最重要的是把技術和社會思維狀況進行結合。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傳統宗教分化了,而人類正在一個新的工業革命,就是要從這種工業的製造上學習改變自己,包括自己的精神狀態等。
  • 從「時間簡史」到「我的簡史」 讀懂4本書感受霍金的偉大
    《時間簡史》宇宙的存在與意義,人類的存在和意義,在上個世紀即將結束的時候,人類似乎終於找到了答案,逐漸到達了解宇宙之謎的邊緣。這都跟1988年出版的,霍金撰寫的宇宙學科普著作《時間簡史》有關。提到霍金寫過什麼書,相信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這本《時間簡史》。
  • 人工智慧倫理三問:如何對待機器和自身的關係?
    對人工智慧的討論足夠了嗎 迄今為止,我們對人工智慧可能會帶來的挑戰仍知之甚少,嚴肅的公共討論還十分缺乏 要理解人工智慧的社會影響,首先要認識人工智慧在社會發展中的獨特作用。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知識的增長和社會協作體系的擴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人類大腦提供的智能基礎。
  • 「人工智慧可能毀滅人類」 霍金留給人類最後的警告 丨尋找中國創客
    「人工智慧威脅論」在生命的最後幾年,霍金則頻繁發出對人工智慧的警告:「人工智慧可能毀滅人類。」他與埃隆·馬斯克、比爾·蓋茨大概是最著名的三個「人工智慧威脅論」支持者。霍金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對人工智慧將會全面取代人類的擔憂。2014年霍金接受BBC採訪時說:「人工智慧的全面發展將宣告人類的滅亡。」
  • 《未來簡史》精彩還是名不副實?
    恢弘巨著《人類簡史》的橫空出世,捧紅了尤瓦爾·赫拉利。聲名鵲起的以色列人,用了兩年的時間,又打造了引人注目的《未來簡史》。在無數的鮮花和掌聲之下,這本《未來簡史》引發了新一輪的熱潮,然而,翻看全書之後,腦海裡卻只有一句俗語:「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1.
  • 現實與夢境的反差,科幻電影《滅絕》,人類與人工智慧的共存問題
    原來一切他原來一直的噩夢是沒有刪除乾淨的記憶,五十年前,人工智慧的載體——人造人,發生了進化,產生出了情感,有了情感後人造人開始反抗人類,開始滅絕人類,而人類的倖存者逃離地球,去到了火星。而五十年後,人類重返地球,要奪回屬於人類的一切,誓要把人造人消滅。電影到這裡觀眾終於明白,這是一部講述人與人工智慧的故事。
  • 現象級神書《人類簡史》知識漫畫出版!把人類歷史變成脫口秀現場...
    他大膽地將時間推回到140億年前宇宙大爆炸那一刻,用超越民族國家的視野,打破學科邊界,全面闡述地球上智人的發展歷程,為我們講述地球和人類自己的完整故事。此書一出,便成為「現象級高品質暢銷書」。豆瓣評分高達9.1,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全球暢銷1600萬冊。榮獲2015年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津獎」,C位當選英國《衛報》評出的「21世紀最好的100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