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時間,在「一條」上看到了一位隱居深山的另類網紅的故事。
33歲的張二冬,花4000元在終南山上租了一處院子,租期20年。
他遠離城市的水泥森林,每天種菜餵雞,寫書畫畫,已經這樣過了7年。
(圖片來源:一條)
曾經的他,從美術學院畢業後,面臨著兩難選擇:
一是當老師,帶美術高考班,工資挺高,也沒有什麼上班的約束感,但每天的日子太重複無趣;
二是繼續去追求自己的事業,去深山裡隱居畫畫,但收入比較不穩定。
張二冬沒有被這兩個選項拘泥住,開創了第3選擇:
他將自己的山居日常,發到自媒體上與網友分享,當時只有55個粉絲的公眾號,單篇閱讀量很快達到了500萬。
出版社也找上了門來,他先後出版了兩本散文集,都是關於他隱居日常的思考。
靠著公眾號的打賞和書的版稅,他得以繼續過著理想中的寧靜生活。
他在院子裡種了十幾種蔬菜,自己釀果酒、蒸槐花米飯,用桑葉做豆腐湯,吃的基本能自給自足。
每天最大的愛好就是在杏樹下面午休,閉著眼感受陽光從樹葉投下來的光影。
朋友、父母也會偶爾過來與他小聚,從最初的不理解、反對,到後來的支持。
可以說,梭羅找到了他的瓦爾登湖,張二冬找到了自己的終南山。
他的生活瀟灑肆意,不為了沉重的房價每天疲於奔命,只為了活在當下,享受每時每刻的平和。
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度過自己的人生,是何其幸運而幸福。
看了他我才知道,那些活出自我的人,都懂得做第三選擇。
02
我們可以從中,獲得哪些啟示呢?
①兩難情境下,還有第3選擇。
第3選擇這個概念,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史蒂芬·柯維提出的。
意思是,在兩難情境中的2個選擇,對總體而言,都不是最佳選擇。
因此,要尋找第3選擇,作為解決方案。
比如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甘地,就是第3選擇思維方式的實踐者,用第3選擇改變了世界。
面對戰爭,甘地既沒有逃避也沒有對抗,而是創造出了第3選擇——非暴力不合作。
這是妥協投降、暴力對抗之外的第3種選擇,雖然極其艱難,但卻有力推動並最終促成了印度的獨立,也因此甘地在印度被尊稱為「國父」。
在生活中,兩難情境,如果從系統層面思考,雖然很難,但仍有相當的概率,找到第3選擇解決方案。
②四個步驟,踐行「第3選擇」思維模式。
要找到第3選擇,關鍵在於從兩種選擇思維轉變為第3選擇思維模式。
人生不是選擇題,除了A就是B,人生也可以是填空題,你可以自己想出答案填上。
第一步,我要看到自己,將自己視為有獨立判斷力,行為能力的獨一無二的個體。
我們常常遇到難題就會告訴自己「沒辦法,只能這樣了」。
這樣輕易放棄自己選擇的權利,你是無法看到自己的。
因此,當置於衝突環境時,問問自己:我為自己真正想要的結果,付出努力了嗎?
第二步,我要看到你,將你視為獨立的人,而不只是「你那一方」的代表。
很多時候,我們在和他人打交道之前,就已經給對方下了定義:「富二代」、「奸商」、「沒文化」......
只有將他人視為和自己一樣,有著優缺點和個性的人時,你才會想和他共同探索第3選擇。
第三步,我找到你,這一步,關鍵在於找出衝突,而不是迴避或自衛。
當你與他人意見不同時,最好的應答是:「你不同意,我需要聽聽你的想法」,並採取行動。
第四步,我和你協同。即找到一種更好的、從未想到過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陷入相互攻擊的循環。
妥協是1+1=1.5,雙方都有損失,而協同達成的結果,則是1+1≥2。
希望我們都能學會這種牛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維,像張二冬一樣,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作者:小椰子,人生必須活得swag一點。